【看视频】王彦伶:798的新生
三十多年前,物理系毕业生王彦伶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在798不仅成了高级工程师,还会成为艺术区的创始人和管理者。
798的整个发展史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曾是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叙事的一部分,后来又成为国企改革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艺术区从无到有,老厂房焕然新生,人们知道看中国当代艺术,不能不去798。
在王彦伶眼中,798的企业精神就是敢于拔地而起、不畏艰险、永远向前。
这或许也是创业家的精神。在这个充满快速变化的时代,即便是看起来最庞大而稳固的企业,也必然要保持变革的勇气,甚至亲手打碎重建的决心。
因为未来的答案,不在过去的成功里。
1986年,21岁的王彦伶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到798厂做研发,工号4260。
在当时这是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那是一个封闭的国营大厂——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1964年718联合厂一分为六,798厂是其中一家)。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项目,718联合厂总投资1.47亿人民币(当时合4.3亿美元),由东德援建。
718联合厂是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以几何曲线的弧形顶为特色。包豪斯(Bauhaus)由德语bau(建造)和Haus(房屋)两词合成,缘起于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后形成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提起工厂的历史,王彦伶如数家珍:“15.6万平米的厂房,移植了德国44个工厂的87条电子工业核心生产线。最鼎盛时,整个工厂有超过12000名职工。这在当时是全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电子工业,工厂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成熟的包豪斯建筑群。”
王彦伶带我们回到了自己当年做技术开发时的办公室,一路上都是他的青年记忆:楼下的足球场,“踢球崴过两次脚”;红砖小楼的台阶,“一下能蹦六个台阶”;早上为了不迟到常常从宿舍跑到车间,秋天时,会路过两旁柿子挂满枝头的柿子树,踩着满地的落叶,穿过一间间有着优美几何曲线的红砖厂房……他至今仍感叹,那是“工业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高级工程师王彦伶当时发明的许多专利,至今还在使用。但作为工厂的798,此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时代大潮中受到冲击。九十年代末,不少国营工厂效益锐减,要生存和发展,改革成为唯一的选择。
1999年,718联合厂施行债转股政策,原先分拆的六个厂合并组建七星集团,同时保留有产业前景、效益好的部分,效益差、失去“造血”功能的5个车间被关停。王彦伶称之为“断腕求生”,当时他是798厂副厂长。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七万多平米的空闲厂房。起初,他们去报纸打广告出租,但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东八时区”艺术书店入驻使得798厂房和当代艺术的圈子产生了广泛交集。
一位早期入驻798的艺术家曾提到一个最初打动他的细节:当他进到厂房里,阳光从北面窗户斜射进来,打在车间已经废弃的机器上,这个场景让他当即决定租下这个厂房。
“因为强光中的紫外线对很多电子材料不利,那包豪斯厂房窗户的都朝北,玻璃斜铺,通过麻面折射下来的阳光比较柔和,工人操作起来也舒服。”王彦伶解释了采光设计的实用初衷,却触动了艺术家敏锐的直觉。而对王彦伶来说,“租给艺术家”一开始也只是一个直觉,后来就是“边学边干”了。
包豪斯建筑的特殊工业设计也为艺术活动提供了绝妙的空间
2002年,当时已成为798厂厂长的王彦伶考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EMBA,希望以系统性学习填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空白。
“上中欧之后,会觉得做事情要有差异化。”王彦伶回忆道,当时决定798闲置厂房“只租给艺术家”,一年内进驻了73家以艺术创作为主的机构。
当代艺术和工业历史、先锋意识与传统格调,彼此形成生动的对话和呼应,也为原有的工业厂房赋予了新的美学意义。2003年,《时代周刊》将798评为全球22个最具有活力的城市艺术中心之一,进而引发了国内媒体的讨论和政府机构的关注。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何去何从,你是否有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从文化艺术领域透射出中国改革和前进的雄心壮志,所以在798身上出现眼球效应。”王彦伶认为国际媒体对798的关注,是因为798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之风向和多元文化姿态。
但争议也存在。“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虽然偶有困惑,但王彦伶愿意顶着压力往前走,他始终相信老厂房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从此产业到彼产业的转换。“如果中间有一点点举棋不定,可能它早就夭折了。”
回过头看,王彦伶觉得“上中欧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原来画廊都是个体经营,艺术家也比较发散,但从全球看,这个行业恰恰需要大的平台经济来支撑。当管理学和经济理论输入进来,我们就能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王彦伶每次自己上完课,还会再给自己的团队上一次课。他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基础,梳理全公司业务,再给核心团队培训,推动整个公司进入“共同语境”,进而实现宏观战略的落地。
王彦伶还梳理出一个798艺术园区的发展理论模型,来说明西方艺术区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艺术家的集聚、艺术品交易的繁荣,最后变成时尚前卫的商业街区”,从而找出一条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8年,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徐冰:思想与方法》大型个展,上图为艺术家徐冰的经典作品《天书》。
沿着这条路,798越走越清晰和坚定。2005年-2008年,798通过引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佩斯画廊北京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落户,开始集聚大批画廊以及收藏家、评论家。后来,做艺术品订购平台,开展艺术金融与投资,建成798拍卖中心,举办艺术峰会论坛、“画廊周北京”等重大项目……798受益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兴起,同时也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如今,高峰期时798艺术区一天要接待20多万游客,2018年累计接待808万人次;入驻艺术机构有515家,其中包括63家国际一流艺术机构;每年在这里举行的艺术展览和品牌活动分别有上千场;至今已有131位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访问798……毫无疑问,这里已成为向全世界开放的文化地标。
但创始人没有松懈,为了搞艺术“不外行”,王彦伶2012年还专门去中央美术学院读艺术管理硕士,笑言自己是个“老学生”。他说现在798取得的都是“小成绩”,成就感更是“还没有”。他的内心愿景是,有一天798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文化交流平台和世界的艺术中心。为此,他们在艺术区、艺术产业的各个层次和维度都展开了布局。
法国总统马克龙(右)参访798艺术区
“全球化一定会重塑各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中国是重要的一端,中产阶级文化消费、企业配置艺术品的需求等等,都是机遇。”王彦伶常把巴塞尔、美国SOHO等案例挂在嘴边,说明艺术对城市格局甚至发展结构的变革作用。他相信无论是推动艺术产业发展,还是北京的城市文化,甚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798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他还透露798正在与国际顶尖的美术馆合作,希望集中最好的资源,向全世界呈现一个“全球联合美术馆”。
但王彦伶不认同外界“再造798”之类的概念。在他眼里,艺术区是798的一个“大型创业项目”。多年来身兼798文化公司董事长和七星集团总裁,王彦伶的工作也是艺术产业、科技研发和企业管理并行。
“科技与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规律完全不同,但内在的商业本质是互通的。”王彦伶自评是一个能把中欧所学进一步活用的“好学生”。他以2002年某科技产品研发为例,说明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曲线构建商业策略的结果——产品营收从最初的200万到1000万再到现在的上亿规模,已占据这一细分领域“独一份”的市场。“你要基于不同行业特点、资源能力以及竞争格局,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如今,七星集团科技产业规模近40亿,旗下有一家上市公司,一家三板上市公司。
王彦伶是典型的金牛座,他形容自己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事”需要去干。就像他说“和798之间已经分不清你我了”,798的历史里有他的人生,而他的人生也贯穿了798的历史。年轻时他看到的那个工业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的厂区,现在是另一种“完美结合”:厂区里有艺术区,而工厂又在艺术区里继续运行着……
“
您自己如何认识艺术的作用,有没有因为做艺术而发生一些转变?
王彦伶:坦率地说,没去搞文化,不知道自己没文化。成为内行的路径还是蛮长的,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和学习,但过程充满乐趣。被某一张画或某一个雕塑感动的一刹那,你会感叹“天地有大美”。现在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对文化价值的判断,都和原来完全不同了。
科技是基于理性,沿着自然规律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解决的是功能;艺术是基于感性,沿着审美路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驱动者。比如iPhone一面世有那么多人喜欢,很重要的是它的审美超越了时代,所以说艺术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再比如穿衣,现在我夫人的衣服都是我买,有时候受到夫人表扬还挺自豪的。一个物件除了功能性,如果有美的造型,你就会赏心悦目。发现了美,你自己也会由内向外散发美。艺术本身就是使人性回归真善美。
“
您这么多年没有离开过798,创办798艺术区,可以说是一次再创业吗?
王彦伶:我觉得我一直在创业,做了太多的创业项目。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科技领域,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可以沿袭,你得走在最前沿,没有这样的能力肯定会败退下来。
“
在中欧读书这两年的经历,对您后来的商业实践有怎样的意义?
王彦伶:我所有商业上的创新和实践,中欧的知识体系都是重要的基础。管理好一个企业是非常难的,你不能靠自己摸索,需要系统性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体系。而且大型企业内部很多元,怎样在一个体系内进行沟通?我都是边学边干,从理论到实践,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再去教我的核心团队。而且也不是学完那两年就完了,后来会不断地从中欧同学、老师身上汲取营养,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
您从中欧毕业15年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如何持续的?
王彦伶:读书时我们2002级北京班,三个班是没有班界的,所有活动都是一起参加。我们这一级还发起了中欧网球协会,口号就是“网聚中欧”。因为在中欧上学是周六上完课没考试,周一上完课要考试,所以打球的时间定在周六晚六点或周一晚八点,现在也没变,我们说是“永远的时间、永远的地点、永远的中欧”。我还当了十年的通讯员,一个个编短信提醒大家来打球,多的时候一百多位成员,再忙我也是每个人发。有时候还搞各种比赛,很热闹。中欧校友确实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群体,作为一个个体,能够和这样一个大体系连接起来,我觉得很荣幸。
王彦伶中欧毕业照
王彦伶参加中欧V论坛
“
200多位中欧校友众筹发起798合空间,是怎样的缘起,您对它有什么期望?
王彦伶:中欧北京校区在北京的西北方向,798离校区有点远,几个经常在一起的热心校友就想到在798来众筹做个空间,把大家集合起来。“合”是咱们中欧的重要的精神,所以叫合空间。现在这个空间非常活跃,我们也经常讨论怎样继续丰富它的内涵。
我期待它成为中欧北京在校园之外最活跃的校友交流对话平台。第一是有学术性,比如中欧教授会在这里做讲座,校友的创业创新项目在这里做研讨;第二是促进中欧校友的互联互通,成为中欧大家庭的一个据点和补充,期待它将来会非常成功。
合空间举办中欧校友活动
如果生活在水泥森林中
没有人文艺术的连接
人们彼此之间就越来越陌生
艺术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变革
构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更使人性回归真善美
我们还能做太多的事情
——王彦伶(中欧EMBA2002级)
北京七星集团总裁、798艺术区创始人
文 | 复焱 边晓璇
视频版权归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有,文中部分图片由798艺术区及合空间提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