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常书写的书法 三月十一日

作为日常书写的书法 三月十一日

ApolloA

2015-3-22 11:30部分好友可见

作为日常书写的书法 三月十一日 傅保中/文

2007年秋天在中央美院访学期间,用小楷毛笔抄写了不少读书笔记,其主要起因是一时没有画画的地方。宿舍只有一张课桌,一米见方,横着抄写小字非常方便。中央美院图书馆馆藏艺术书籍及其丰富。借得古代画论诗词,读书笔记,抄写了几十篇,曾挑选出十多米,装裱成一卷,作为日常书写的笔记,敝帚自珍,字迹潦草,难以示人。

前段时间和管玉斌先生在一个展览开幕式上就书法问题做了一些探讨,都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书法是古人一种自然的日常书写状态,而现代展览书法却负担了太多东西,少了些古人自然无功利的日常书写方式。

实际上我们日常说的“书法”,原是指的汉字的书写方法。用中国特有的毛笔进行汉字书写,使之成为一定审美意义的

艺术作品

称“书法”。

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审美传统,特别是自古希腊古罗马,把具体的形象刻入石头,使之承载着形象与生命,创造出辉煌的和伟大的作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用毛笔书写记录汉字的形式,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境地,辉煌千载。 中国书法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简帛,宣纸等各种材料上进行汉字的书写,形成不同审美趣味的字迹。书法的过程是一个读书过程,一个思考,吟颂诗文和美的感动的过程。

由于作者日常书写心态放松,书写心态往往比正襟危坐的创作更加自如。王羲之《兰亭序》是诗稿序文,《祭侄文稿》是

颜真卿一篇祭文,黄庭坚的手札有许多菜谱、药方。都是日常书写的经典之作。“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

王羲之

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推荐王羲之为此时所赋诗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祭侄文稿》是写在粗纹麻纸上书法,墨色枯燥浓干自然自在,写至枯笔,如干裂秋风,聚散使转,遒劲苍凉。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所以日常书写最能体现作者的书法功力,而展览作品则像是反复排练后的演出,少了书写的自然和阅读的怡悦。

当代书法的发展却进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况,其一,从古人自然常态化的书写变成一种文字艺术的展览书法创作,展览书法欣赏的受众缩小到特定的人群之中。其二,书法社会功能被扩大,夸大了其附加功能,古人无功利自然的常态书法已经逐渐式微。

日常书写是对书写者的文化修养的某种考验,同时又是书写者读书、做事、记录、写信、修为的日常生存状态。它是自由的、互动的精神生活,是生命中精致的和柔软的感动和流连。将你平凡琐碎生活诗意化的状态,象你内心的花园。

要读懂和理解中国书法需要向传统开路。毛笔、铅笔、钢笔、计算机、书法字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千百年来的毛笔宣纸的日常书写渐行渐远,因为有太多的方式和理由来忘记它。可是,我们始终会在不经意的时间,翻一翻兰亭序,听一听王菲唱的“心经”。记忆底层中飘过如“飘若惊鸿,矫若游龙”,“金生丽水,月出昆冈”这些温暖的句子,最初都是从一篇篇游动着用毛笔墨汁书写的字迹中使人记住的。

有一种小楷笔叫“小红毛”,尖、齐、圆、健,适合做日常书写。清水洗净,挂在书桌前,在微风中摇动,很是好看,象一剪发芽的树枝。

王羲之《兰亭序》纸本,纵24.5cm,横69.9cm

隋唐颜真卿

纸本 28.30×75.50cm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手札

陈洪绶尺牍

浏览7次

赞  评论 转发

我转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日常书写的书法 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