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羽和刘邦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那样PK

文/微风不老


假如项羽和刘邦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那样PK_第1张图片
鸿门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一个是盖世英雄,一个是大汉高祖;一个是痴情男儿,一个是无赖流氓;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百年风光。

  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两个人物,刘邦与项羽,有着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有人说刘邦是运气,有人说刘邦是大气,有人说项羽是命苦,有人说项羽是不善。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信一千个读者心里也必有一千个刘邦一千个项羽。

  读罢《鸿门宴》,那个横刀立马驰骋沙场的西楚霸王和深谋远虑成就霸业的大汉高祖穿过几千年的历史风沙由远及近缥缈而来,仿佛这两个千百年来在被后人传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遭后人质疑的人物就真切地站在自己眼前,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一样以鲜明的性格为武器一较高低。

第一回合PK:出身与志向

  《史记·高祖本纪》写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不管刘母神龙附身的说法是真是假,刘邦生于沛县一个平民百姓之家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从小混迹于市井街头游手好闲酒色皆贪,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点儿无赖的痞子气。

  再看《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出生贵族为名将之后,从小受到叔父项梁的培养,身上带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勇武的贵族气。“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更是将骨子里的大将风范显露出来。

  秦朝末年,秦始皇出游,项羽和刘邦都亲眼目睹了中华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尊容与威仪,可是两者的反应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刘邦见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喟然太息”一词寥寥四字就把刘邦对秦始皇的羡慕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只有秦始皇才是大丈夫而其他人都是小丈夫。

  相比之下项羽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则更为直率更有霸气。同样是面对自翊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秦始皇,刘邦徒有羡慕之情,而项羽却表现出了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时所有的鸿皓之志。

  第一回合的较量,刘邦好比《笑傲江湖》中出身贫贱胸无大志的少年令狐冲,而项羽则像是《天龙八部》里出身贵族野心勃勃的公孙慕容复。

第二回合PK:气度与手段

  《鸿门宴》开头讲到项羽入关时听闻刘邦已先破咸阳驻军霸上,大怒;入关后又从曹无伤那里得到刘邦想称王关中的秘密,更是怒上加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有人借此来作为证据评论项羽是心胸狭隘之人。

  我倒觉得项羽的“盛怒”情有可原,反而从另一个方面烘托了他身上的贵族霸气。此时的项羽已从当初“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少年变成了杀宋义、领大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

  既然是气势十足的霸王当然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霸业有所觊觎,其实不要说是项羽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首领,就连身为女流之辈的武则天在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把障碍铲平。

  只有“兵十万”为项羽十分之一兵力的刘邦得知项羽盛怒之下召集兵马准备攻打自己顿时大惊失色,急忙反复向张良问了两句:“为之奈何?”六神无主的刘邦匆匆召见项伯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好像是溺水的人急忙之中抓住了一颗救命的稻草。最后也只能听从项伯的意见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奔赴鸿门宴。

  刘邦在鸿门宴上如履薄彼处处小心,先是主动向项羽称臣,再对项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却受小人谗言的“委屈”,最后还“持白璧一双”有备而来。

宴席上按照常理刘邦该坐客席却“北向坐”而甘于屈就,看到项庄舞剑目的在于自己也不敢出身,只能乘“如厕”之际偷偷溜回去,惊慌之至,落魄不已。不管刘邦在其他事件上表现得怎样,《鸿门宴》一节中的他却始终是气势比较弱的一方。

  前面说过项羽身上带着贵族气,身为贵族的他往往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藏不了尘埃,所以他面对前来谢罪的刘邦、面对刘邦的一番说辞,表现的异常大度坦坦荡荡,甚至“坦诚”到毫不犹疑地把告密的曹无伤都说出来了。

  项羽从杀宋义开始一步一步稳固自己的势力,似乎预示了他在这个成就宏图霸业的过程中总避免不了杀戮。“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屠咸阳”、“烧秦皇宫”、“烧夷齐城郭室屋”······项羽一边攻城略地一边烧杀坑埋。秦人对项羽的“心狠手辣”痛入骨髓。

  从帝王成就伟业的历史来看,其实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残暴的秦始皇不用说,一代枭雄曹操就是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准则得取一方霸业,就连以贤能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年都是在玄武门事件中残杀手足才能得到天下。

  项羽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人最大的原因是恐怕“其心不服”,故而“不如杀之”。像项羽这样气魄的人做事及其讲求完美,与其到时众心叛变倒不如全部除掉,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其实项羽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百姓草菅人命,在跟随宋义起事的时候看到士卒没有粮食受冻挨饿,他大胆放言“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楚汉两军对峙之际,项羽面对“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的局面感慨地对刘邦说:“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就连最后兵败乌江之时听到乌江亭长的劝告首先想到还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刘邦做事见风使舵及其圆滑,而且心狠手辣。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前后转态度来个急转弯其圆滑可见一斑。

  先破关入咸阳的他“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表面上按兵不动实际上却在暗渡陈仓。楚汉相争被楚军紧追其后之时,刘邦为了便于逃跑竟然数次将自己的子女推下车去,多亏夏侯婴于心不忍每次都下车去把小孩救上来才幸免于难。

  两军对峙楚军弹尽粮绝的时候,项羽无奈之下绑了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逼迫刘邦投降。刘邦回答的很无赖:“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言既以此,项羽当然下不了手——以刘父为人质是一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本已是下策,何况是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

  刘邦一旦怀疑身边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把他杀掉,晚年的时候竟然想叫陈平斩掉曾在《鸿门宴》时救了自己一命的妹夫樊哙。

  第二回合的争斗,刘邦好比《鹿鼎记》里圆滑世故的韦小宝,而项羽就像是《倚天屠龙记》里所向披靡的金毛狮王。

第三回合PK:用人与谋略

  项羽在鸿门宴上对刘邦丝毫无所动甚至放虎归山,一方面是出于对项伯的言听计从不得不对他的从中调停加以考虑,另一方面是想对刘邦施恩以便其能继续助自己一臂之力彻底摧毁秦皇朝的残余势力,巩固自己的一方霸业。

  然而项羽信错了刘邦,以为他会遵守约法三章、以为他会遵守楚河汉界的划定,没想到最后自己就是因为用人不善谋略不当而一败涂地。

“吾所以得天下者何?夫运筹帕喔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得不承认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过人的胆识,他用人以才,不论出身。先入咸阳而不动以待天时,约法三章取信于民,四面楚歌围困楚军······他用一个个计谋一步步夺取大汉江山。

  第三回合的过招,刘邦好比《倚天屠龙记》里率领明教威震武林的张无忌,项羽则像是《天龙八部》里身不由己最终拔箭自尽的萧峰。

  尽管在历史上项羽惨败于刘邦手下,但至少在我笔下这场以各自鲜明的性格为武器的较量中,他赢了对方。

  项羽最终在乌江之畔面对大势已去的残局,心灰意冷,拔剑自刎。对于项羽的自刎,历代文人骚客的评论不一。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的无限惋惜之情蕴于诗中。

  项羽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人,卷土重来毕竟有太多的不可知。于是他选择死,而且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死的惊天地泣鬼神,正如李清照的诗所言“人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项羽和刘邦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那样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