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云胡晓明言论里隐藏产业之毒?

导读


要是连巨头都崇尚大而不倒,只是更习惯资本嫁接,为股价左右,奋斗不止,它的所谓“平台化”无形中就会成为草菅产业创新的动作,美好的言论就成了产业之毒。胡晓明的言论里,有太多蛊惑了。

我从阿里云胡晓明的言论中看到一种危机。他说,99%的新创企业都不再买硬件。


这个问题听去很有见地,其实充满迷惑。


言论的正面性在于,未来会全面云化;言论的迷惑性在于:那么硬件跑哪里去了?


对于胡晓明来说,不就主要在阿里庞大的体系里么?它不过用分布式与软件的力量隐藏硬件的基础性,并呼吁新创企业放弃或让渡自己的硬件利益,至少采购与升级都交给它。


这种本来有些合理的论调走到极端,就容易回到IBM多年前的观点。那大致就是,世界上只要一台大型机就行了。它崇尚的大就是美。


阿里只是以内部的形式掩盖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组织。它同样有这种动向,打着“平台”的名义,以为可以包揽一切。


阿里是一个商业公司,它的平台再开放,也都并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趋势与合理性。


所有“不做恶”的论调都只是渲染,一个好人常常会办坏事。因为他的认知与行动总有局限性。阿里再大,人才再多,它也是一家有局限性的商业企业。


阿里仍在成长,但过往采购的设备,尤其PC时代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如果只服务自身,会产生很大沉淀成本与商业冗余。胡晓明的言论,趋势很美好,但也掩不住阿里非常直白的商业目的。那意思就是,你们都是我的菜,都到我的筐里来。


世界不可能由一家大公司控制住基础设施。胡晓明渲染的99%的新创公司都不再买硬件,既是产业集约化动向,也是一种风险敞口。


商业理念可以无边界,就像黄光裕称的“商者无域”,也像贾跃亭说的“破界化反”。但是具体的企业运营不可能没有边界。你触角越多,诱惑就越大,最后价值被稀释。


每个巨头本质上不是被时代淘汰,而是被自我建立的庞大的蛛网自我束缚,板结,它代表的是旧时代。在通往新时代的征途中,你不能过度站在自身立场,诱惑太多。


胡晓明的言论,某种程度上,跟贾跃亭的“硬件免费论”、雷军的“芯片沙子价”论调异曲同工。我真不明白,王川跳出来打贾跃亭,难道他不清楚他这是无形中打了雷军一巴掌嘛?


一种迷惑在于,硬件与基础设施让渡给几家巨头,原始的心里叫硬件创新谁来做?


当99%的新创企业都不接触硬件了,由谁完成新一轮基于硬件的技术创新?是阿里这样的公司吗?我不信。这一段,我不否认来的微观创新,尤其是软件与架构,但在成长放缓、股价、投资人以及诸多竞争左右下,它更多只是编织庞大的商业网络,通过更多资本嫁接强化成长。你看过去一年阿里财报里透露的那种财技就明白了。


阿里最大的边界,一是政治,二是这种为了股价、商业目的而忽视的原始创新。


我崇尚华为的全面云化战略,它的创新依然没有忽视硬件。但我也对华为过于精英化倾向、更多服务头部客户、过度牺牲底层的动向充满警惕。


还有一种被掩盖的动向。有关阿里这类企业的垄断倾向,近来讨论有加。人们很容易采用过去的垄断标准套在它头上,那不合理。但阿里在包装过度的“平台化”外衣下,它对于新创企业的创新路径、技术路线以及商业逻辑都有无可争议的影响,甚至是左右。这种动向导致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成了围绕阿里这类企业的创新,无数的小微企业,它们的血脉都被大公司控制。


中国企业很容易失去自己的边界与初心,经常在蛊惑中掩盖自己的商业目的。它们真正的风险触发点,大都来自内部,来自一种无可控制的路径依赖,以及一种惯性的贪婪。而一切常常还在正义与“不作恶”之下。


我个人看好的路径仍在于一种产业链的协同,就科技领域来说,互联网企业、ICT企业与制造业应该高度协同,而不是割裂成太多山头。


当然商业归商业,要某家企业承担一个产业重任,不合理。但要是连巨头都崇尚大而不倒,只是更习惯资本嫁接,为股价左右,奋斗不止,它的所谓“平台化”无形中就会成为草菅产业创新的动作,美好的言论就成了产业之毒。胡晓明的言论里,有太多蛊惑了。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目前的言论世界里,硬件工业的创新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互联网言论不但掩盖了问题,甚至还不断戕害这一环节。摩尔定律虽然很难奏效,但硬件创新的征程不能停歇。

夸克点评。TMT、财经、文学三栖明星王忽忽运营。在无数人鄙视情怀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无与伦比的情怀贩售者。QQ:2223843522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阿里云胡晓明言论里隐藏产业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