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之前仔细看过我写的片单,你们应该注意到了。
这周的某部新片,我当时的期待值给的满分。
因为从先期的预告来看,不能说特别惊艳。
但整体的预告表现,似乎也不算太差。
没想到,昨儿晚兴致冲冲跑去影院看了周末首映。
走出影院时,毒药君差不多已经是下面这个状态……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观感,我会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放下之前的期待,给大家盘盘这部本来应该是“月度最佳”的“爽片”。
决战中途岛
在月初时,我曾坚信这个月的好片会很多。
但没想到,上周的两部院线片迅速出来打脸。
打脸归打脸,人家好歹还算规整。
顶多只能说,我的口味与这两部八字不合。
到了《决战中途岛》,本以为可以扭转前一周的“平庸”。
没想到,整个成片看下来,完全是一部带着国产气质的中外合拍片。
其实这几年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如果你都关注过,会发现出来的效果都不是太理想。
远点儿的,张艺谋的《长城》,扑了。
连当初去探班的王晶,看过现场的阵仗后都预感要烂。
近点儿的,去年的《巨齿鲨》,也就比《长城》好那么点儿。
但本质上依然逃不过烂片的宿命。
《决战中途岛》呢?
乍一看,国内评分好像还可以。
可再看看惨不忍睹的票房和海外的差评,我实在不愿相信:
这次,罗兰·艾默里奇(《后天》、《爱国者》、《独立日》)居然失手了。
这个靠灾难片起家的导演,手上的牌本来好到爆炸,打成现在这样……
真的很,不,应,该。
是的,《决战中途岛》的表现严重低于我当初的预判。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它不好的部分,这里我会重点拿三部影片和它比较。
它们分别是:《珍珠港》、《偷袭珍珠港》、《中途岛之役》。
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电影,是因为这几部电影都涉及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战役。
其次,从时间先来说,中途岛战役是紧接着珍珠港事件之后展开的。
更关键的是,《决战中途岛》把这两场战役都囊括进去了。
所以针对具体讲到的部分,我会分别拿上述三部电影与之并列讨论。
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特效问题,好歹,这是一部战争片。
其实在先期的预告放出时,就有人提出过“特效塑料”的质疑。
因为画面中,你能明显感觉到一种“游戏CG感”。
刚开始毒药君觉得这只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毕竟,小屏幕和大银幕的观感是截然不同的。
但根据实际的观感来看,这次《决战中途岛》提供的视效确实不够以假乱真。
反观若干年前《珍珠港》的战场表现力,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
那个零式战机俯冲轰炸的画面,绝对算得上是战争片中的一大名场面。
当然了,特效只不过是战争片的一部分。
这类片种最吸引人的部分,还是它对整个战争的态度跟反思。
一般而言,讲述战争题材有两种思维。
一种是以小见大,通过战争中的个遭体遇,去反思炮火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典型代表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血战钢锯岭》、《士兵之歌》。
另一种,是通过群像式描写,去反映更宏大的主题。
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拯救大兵瑞恩》,背后大多跟“爱国主义”挂钩。
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对观众更严苛,因为众多名词和人物,要求你对历史事件至少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不然,就会出现像《决战中途岛》这样,看完后连谁跟谁都分不清的尴尬局面。
大体上而言,这部新片更像是《中途岛之役》的升级版。
相对老版,新版中途岛在视效上进行了质的提升。
这样的提升,对于提升电影观赏性而言无疑是非常显著的。
如果你看过那部老片,这种感受会分外明显。
不过后者专注于对战术博弈的描写,而缺少对残酷战场的直观表现。
某些时刻,也会让你觉得有点儿枯燥。
军事迷也许会看得很嗨,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这种过分写实的风格则有些不够友好。
▲中途岛之役
因为同样采取群像式描写,两版电影涉及的人物巨多。
但《决战中途岛》最致命的部分在于,它横跨的时间幅度实在过大。
以至于,很难在短短的135分钟以内,就把其涵盖的内容说清楚。
相较原版只针对中途岛战役的刻画,新版则包含了珍珠港、东京大轰炸、珊瑚海、东南亚在内的诸多重要战场。
但在戏份的分配上,导演显然没有做好协调。
等到主菜中途岛登场时,全片余下的时间仅剩40来分钟。
所以与其称这部电影为《决战中途岛》,倒不如改为《太平洋战场一日游》。
人物众多,是不是意味着人物都立不住呢?
当然不是。
无论是《中途岛之役》还是更早的《偷袭珍珠港》,这两部影片都对角色占比进行了合理调配。
一场电影下来,总有几个角色你能搞清楚他在片中所处的位置和立场。
以《偷袭珍珠港》为例,作为偷袭珍珠港的始作俑者,日将山本五十六这个角色就被昭和名优山村聪刻画得非常生动。
从片中可以看出,尽管当时他是这起偷袭的策划人,但实际上他和当时的天皇一样,在对待和美国开战这件事上是趋于保守的。
这种保守一方面源自其对美国实力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出自他对自身国情的了解。
而到了《决战中途岛》,同样的人物则模糊不少。
加之因为涉及的战役实在太多,大部分人物在打完酱油后很快销声匿迹,或者完全沦为背景板,缺少独立的个性作支撑。
这当中,就包括在影片中段出现的美国名导约翰·福特。
关于他那只眼睛怎么在战场上弄瞎的,以及他之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导演在记录素材时受伤,并因此获得紫心勋章),对应的细节极度匮乏。
而说到细节,《决战中途岛》的细节缺失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以影片首幕提到的东京轰炸为例。
实际上,除了1945年的那一次系列大轰炸,在珍珠港遇袭后不久,美国还对日本发起过一次报复性轰炸。
执行这次轰炸任务的是美国空军名将杜立特,史称杜立特空袭(1942)。
当初因为带的燃料不足以支撑返航,所以在执行任务后,其率领的飞行队不得不迫降中国。
然而在前期准备上,这次任务就非常不顺利。
《珍珠港》中,对这一段有非常细致的描写。
首先是轰炸机携带的装备过重,必须减重才能顺利起飞。
其次,减重意味着装备减少。
但如果飞到半途遇到敌军咋办?
迫于无奈,军方当时只能用黑扫帚伪装机枪这样的下策来掩护行动。
而到了《决战中途岛》,B-25轰炸机超载不利于在航母起降的成因,则全部被一个价值10美元的赌局糊弄了过去(大家竟然会为它能不能顺利飞起幸灾乐祸)……
至于破译日本情报的过程,影片也处理得比较草率。
历史上著名的“AF情报”(中途岛代号),《中途岛之役》曾进行过非常精彩的刻画。
但这个斗智的过程,却被新版中尼米兹上将(时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一个极其轻佻的表情和话语带过。
仿佛美军破获日军情报就跟玩儿似的一样简单。
但实际上,当初为了截获这个关键情报,美方的破译工作几乎是在不可能中摸石头过河……
背后的艰辛和付出,远不止这一句话能概括。
除此以外,类似《偷袭珍珠港》那样针对官僚主义的体制反思。
又或者《中途岛之役》那样利用战术解析来反映战机对国运的影响。
乃至《珍珠港》中对“兄弟给你戴绿帽你要不要选择原谅”这样哲学命题的探讨。
最终,都随着在镜头前一直扮酷的男主和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通篇的流水账,一并化为泡影。
如果你问我《决战中途岛》有什么亮点。
除了告诉你不同语种(日方均采用日文原声)带来的无违和感,和放弃掉狗血爱情梗,以及相对壮观的海战场面外,深度层面就别想了。
很显然,这一版中途岛没心思去探讨爆炸以外的部分。
就如同导演擅长的灾难片一般,一切,都服务于感官刺激。
对战争的思考,并不是本片的卖点。
可即便如此,在影片放映的大部分时间,你也会发现一种奇怪的拼凑感。
它貌似讲了很多,但实际切中要害的部分压根就没有。
讲战争,战争没讲细致;讲人性,人性一笔带过。
于是,影片在二战题材中的地位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很是尴尬。
至于要不要买票。
如果你忠于对历史细节的诉求去看待本片,那看完你难免会感到失望。
而如果只是纯粹为了追求视听震撼,某种程度上,它也确实可以满足你。
可轰鸣过后又有多少人会把它奉为经典?
这,着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P.S:
今天推荐的小说,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去火星小说APP关注喔~
书名:《是药七分甜》
作者:花匠先生
关键词:校园 甜宠 治愈
简介:衰神附体的学神遇上人生谷底的学霸,强行友爱共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
有版权合作意向者欢迎来电垂询~
18600038437 刘先生
近 期 热 点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