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简要总结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1、需求判断。拿到产品需求后,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功能,而是为什么是这个需求,实现方式为什么是这种,换一种实现方式可以吗?这个需求解决了在什么场景下帮助了哪些群体解决了什么需求。我们要对业务方提出的需求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有的需求是真的,有的需求就会是伪需求,那么我们怎么识别需求的真假? 举个生活中的列子: 过年我小外甥在我家住了几天,在风和日丽的那一天,我在客厅吃草莓。 我小外甥跑过来给我说“我渴了”, 我记得我姐刚给他倒了水啊! 没喝饱? 其实他的真实需求并不是想喝水,他的真实需求是想吃草莓。细化到不同场景这个表面需求背后的真实需求就是不同的,在产品设计拿到的需求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去分析这个需求,深度去分析挖掘真实需求,来判断这个需求到底是不是个伪需求,如果是伪需求,一般我们会多次与业务方沟通确认需求。
2、确定需求优先级。当我们确定需求时,我们就会把这些需求按照优先级一件一件的去完成,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定义需求优先级的五种方法
(1)KANO模型法: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性需求
(2)矩阵分析法: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3)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优先级(二八原则)
(4)满足核心业务的需求
(5)投入产出比: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开发资源、最少的预算完成开发功能并获取更多的用户,赚取更多的钱。
3、需求评审。
①使用是否符合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包括:目标用户、主要功能及产品特色。
目标用户:交互方式符合目标用户的设备喜好和操作习惯吗?操作贴近他们的心智模型吗?
主要功能:布局及导航有无突出核心功能?操作逻辑是否适用于核心功能?
产品特色:交互设计有无帮助展示产品的特色?是否为产品在同类竞争加分?
② 能否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即考察产品的可用性。用户是否能通过某一操作解决特定的问题?任务线是否完整?容错性如何?重点关注核心功能。
③ 能否快速解决问题
即考察产品的易用性。任务路径长短是否合适?操作是否快捷流畅?结合相关设计准则进行分析评判。
4、需求落地。需求评审完成后就进入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我们持续跟进项目进度。不断优化产品方案直到完成项目交付。
二、以“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为例给出您的分析和设计
- e-book作为纸质图书的电子化,固守着纸质载体的空间顺序图文特点,结合互联网之后出现了慕课、付费阅读、在线课程等新的形态;
- 互联网条件下提供了虚拟高维空间、超链接和多媒体交互性等更好的媒介特性,以游戏、多媒体交互式课件为典型代表;
- 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看,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先来看看从古至今书籍的演变。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3、帛书
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7、口袋书
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8、电子书
单纯文字形式的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电子书应运而生。
-------------------------------------------------------------------------------------------------------------------------------------------------
现代|未来图书----VR图书
1、读者们可以借助VR亲临柏林墙、国际空间站等地回顾历史或者走进太空,也可以与鲨鱼一起游泳,亲手创建3D模型,甚至自由冥想。当然首这只是开始,随着VR的普及程度提升,还会有更多教育类应用与图书馆行业结合在一起。集成VR硬件设备VR数字资源,逐步面向全国各类学校、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书店、景点景区等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务空间,为更多普通群众提供先进技术带来的阅读和教育体验。
我觉得最终未来图书馆,会像《头号玩家》里那座超大信息库级别的图书馆一样,阅读者们可以直接用观看电影的模式来打开书籍、报刊甚至是某一段事件的记忆。而现在,至少我们的图书馆能做到去游览太空和深海了。
2、作者。未来的图书首先要保证作者的权益,杜绝盗版书籍的传播。其次,未来的图书可能更加趋近于一个产品,作者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产出的形式。比如为故事书设置特定的场景,让读者能够在场景中边学边玩。以及如何让读者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