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风潮兴起,百度领投的“蜻蜓”如何飞跃喜马拉雅?

付费风潮兴起,百度领投的“蜻蜓”如何飞跃喜马拉雅?_第1张图片

如果以豆瓣FM上线作为中国互联网音频行业的起点,那么从2010年至今,历经7年攻城略地的互联网音频市场,如今已沉淀得差不多了。

根据Cheetah data 2017年二季度中国市场APP排行榜数据,喜马拉雅以1.195%的周活跃渗透率夺得音频类APP首位,远超同领域的蜻蜓FM、荔枝FM、考拉FM,成为音频赛道上名副其实的的第一大玩家。

但是变数依然存在。9月底,一直屈居行业第二的蜻蜓FM获得了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不仅创下了互联网音频行业的单轮最高融资记录,也是时隔20个月,行业内迎来的最新一轮融资。

不能怪资本对音频的不上心,这些年付费风潮兴起,但和图文、视频等输出为主的内容平台相比,音频的体量要小得多,变现能力也是最弱的。因此,在经历了两三年跑马圈地的爆发期后,互联网音频的资本热潮开始退却,市场重新回归理性。

有观点认为,市场趋冷反而有利于各家平台巩固和开发自身优势,加速打造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关键节点,蜻蜓拿到的10亿元融资,无异于雪中送炭,或可帮助蜻蜓FM在与喜马拉雅的竞赛中乘胜追击,进而改变行业格局。

不过为什么偏偏是蜻蜓FM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蜻蜓FM又会如何花掉这笔钱?喜马拉雅会做何反击?这些问题也是各路看客关心的热点。

头部内容成争夺焦点

关于接下来的发力点,蜻蜓FM副总裁郭嘉给出了答案,他表示“融资将主要用于精品内容的开发、内容分发渠道和使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市场品牌的推广等几方面”。

显而易见,聚焦头部KOL内容、跟进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依然是蜻蜓FM的核心战略。虽然在知识付费这一块,音频具有天然的弱势,节目及KOL和粉丝之间的互动、紧密度与其他内容平台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知识付费的出现确实打破了整个互联网音频行业的天花板,使各家平台不单再依靠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模式。

过去两年,蜻蜓FM斥资8000万启动PUGC战略,从网络电台发展到今天的“PGC+PUGC+版权”的运营路线,邀请大量自媒体KOL入驻平台,专门制作原创内容。尤其是今年6月推出的独家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售价200元/年,借助高晓松的人气,上线第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0万付费用户。即使蜻蜓FM副总裁郭嘉更倾向于将自家平台上的付费内容称为“内容付费”或“后知识付费”,但不得不承认,不管说法如何变,蜻蜓FM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

不过以当下的市场规模看,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互联网音频行业仍然缺少爆款内容和足够好的内容矩阵。目前的“网红”节目,蜻蜓FM的《矮大紧指北》也好,还是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小学问》等付费项目,一旦更新完,如果没有后续的优质内容补上,很容易出现断层。建立内容矩阵,不仅是蜻蜓FM,也是当下各大音频平台的当务之急。

智能场景或是新机遇

据媒体报道,蜻蜓FM本轮融资由微影资本和百度领投,中民投资本、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智度股份等共同出资完成。微影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肖明表示,微影看中蜻蜓FM的原因,除了其内容付费上的突出表现,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机遇,更是双方合作的重点。这样看来,百度的参与应该也是出于人工智能方面的考量,今年7月,蜻蜓FM成为百度Apollo计划中传统广播电台收听的独家合作方,显然是在人工智能布局上的先手棋。

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蜻蜓FM选择在智能分发上下功夫,原因或许能从《矮大紧指北》的订阅人数窥探一二。作为蜻蜓FM的当家王牌,10万的付费人数已是临界点,唯有挖掘更多的潜在付费用户来扩增市场。对此,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今日头条开了一个好头,如果音频内容也能通过智能分发匹配到合适的用户,无疑有利于平台找到更多的潜在付费受众。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付费领域率先突围的喜马拉雅,在人工智能的路线上又一次走在了蜻蜓FM的前面,只不过对方选择的突破点是智能硬件的拓展。据悉,喜马拉雅6月份推出的智能音箱产品“小雅”,上市两个月便卖出10万台,销量七成以上由喜马拉雅用户包揽,人均互动次数20次,人均每日收听市场大于100分钟。从提高用户粘性的角度出发,“小雅”显然是成功了。

蜻蜓FM凭借《矮大紧指北》在知识付费的战场上打了一个翻身仗,流量直逼喜马拉雅。据官方数据,喜马拉雅的激活用户量目前是3.5亿,蜻蜓FM则以3亿的用户量紧随其后。这一次手握10亿元的融资,在互联网音频以人工智能为方向的新一轮比拼中,蜻蜓FM或许能再次牟足劲追击喜马拉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付费风潮兴起,百度领投的“蜻蜓”如何飞跃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