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本文投稿作者:何远致
“让全中国人民不花一分钱学好英语”
我们很多人都对“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耳熟能详,但其实正确的排序是“读听说写” – 因为前两者是“输入”,后两者是“输出”。在你能流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前,输入要比输出重要十倍。大家如果读过我写的《通过自学掌握流利英语的具体方法》系列文章就会知道,我最最最强调的也是“听”和“读”。 因此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我将分别针对 “读” 和 “听” 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建议。
#1 不要阅读文学名著!
一提起英语阅读,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英语文学名著是不错的选择 – 我本人也不例外。我完整地读过《雾都孤儿》(“Oliver Twist”)、《简·爱》(“Jane Eyre”)等英国文学名著,因此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说一句:除非你是学英语专业的,否则不要阅读文学名著!
我来加拿大后的前三年(就是我的高中三年)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患上忧郁症,当过一段时间的“文青”。因此我觉得至少要读几本“超凡脱俗”的文学名著,才能体现我的文艺范儿。以上两本小说都是150多年前写成的 – 有相当多生僻的英语单词,而且句子结构非常复杂。但我还是硬生生地把它们读完了。
有收获吗?肯定有。首先我悟出了“语法不重要”这条道理。有人对我的理念提出过批评:“不学习扎实的语法怎能读懂英文里的复杂句?” 但现实情况是:当你遇上狄更斯写的复杂句,即便你懂很多语法规则,而且每个单词的意思都知道,你也读不懂。比如以下就是狄更斯《双城记》那句著名的开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嗯,没错,整个就是一句话)。
如果你读不懂的话,真的一点都不要紧;说实话,即便以我现在的英语水平,也要花好大力气才能读懂。怎么跟各位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读钱钟书代表作《谈艺录》序言的开头 –《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始属稿湘西,甫就其半。养疴返沪,行箧以随 。。。好歹钱钟书也是现代人,但反正我是没能完全读懂这句话。
另一大收获是,我通过这种高难度阅读养成了“阅读不查单词”的习惯 – 不是因为我功力大增而不需要查单词,而是因为:反正查了也读不懂,不如不查。毕竟我阅读文学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跟其他人炫耀“你看我多有文化!”,因此读不懂也无所谓(不过我确实也尽了力想把它读懂)。
正如我说过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成百上千,但最有效的只有一个。虽然阅读名著能提高英语,但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我在这过程中也悟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我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些体会,就是希望大家不必走我走过的弯路。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人生有些痛苦使你成长,有些痛苦则完全没必要。
那为什么我不建议阅读文学名著呢?因为 – 不接地气!就拿我本人为例子,因为受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的影响,我在高中语文课上也开始学着写“狄更斯体”。但现代英语对写作要求恰恰相反 – 要求表达清晰,避免使用长句子,甚至不要使用被动句式(因为主动句式更简单)。当我问老师为什么狄更斯写的句子这么长,她说“那个年代的人没有任何娱乐,所以希望多玩一些文字解析的游戏”。
除了写作风格以外,文学名著的词汇也不接地气。譬如名著《呼啸山庄》的英文名是“Wuthering Heights”。所以我的理解就是:“to wuther” 不就是“呼啸”嘛,又学会一个单词!但老实告诉各位:我在加拿大生活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甚至书面使用过"wuther"这个单词(除了《呼啸山庄》这个名字外)。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不止一次炮轰过新东方俞敏洪的“背单词”学习法 – 但其实我本人就干过同样的事情:我弄了一个笔记本,一边读文学名著时,一边把不认识的单词抄下来。我后来甚至变得有点“自虐” –碰到越多不认识的单词,就觉得越是爽 – 因为我的目标就是要“杀光天下所有的敌人”。。。就这样,我背了一大堆完全用不上的单词。
我反对阅读名著的第二个原因 – 内容太闷太无聊!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看在名著的份上,谁会愿意耐着性子读那些书啊?其实很多名著都是那个年代的畅销书。在我们现代人眼里,莎士比亚的比亚似乎很文艺;但在那个年代,莎翁的作品被认为“低俗”(但正因为接地气,所以深受老百姓喜欢)。但社会总在改变,读者口味亦然;我们其实没有必要逼自己去喜欢所谓的经典。
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决心要把钱钟书的《围城》读完,唯一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我一直没读完,因为每次读着读着,就趴下睡了。我心想:钱老您就不能好好说话嘛?打那么多比喻绕来绕去,把简单故事复杂化。。。
如果你有一位老外朋友想学中文,你会推荐他去读《围城》吗?如果我是一个负责任的朋友,我宁愿他去读微信上“震惊14亿国人(已疯传)”之类的脑残文,也不推荐《围城》。因为在外语学习的路上,经历“阳春白雪”之前,更重要的是“接地气”。
我这么说不是在贬低人类的文化瑰宝 – 毕竟作为曾经的文青,我把1000多页的《悲惨世界》都读完并且感动得死去活来,并从此爱上法国文化,成为驱动我学习法语的一大动力。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学习外语一定要以自己的兴趣为本,因为这才是一种务实的学习态度。
因此,如果大家要我推荐几本小说的话 – 我认为《哈利波特》就非常好(免费英文版大家能在网上搜到)。虽然你可能已经读过小说的中文版,甚至觉得这个题材幼稚得有点尴尬 – 但我告诉大家,恰恰因为这两点,这套小说才是最理想的阅读材料。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当你对阅读的内容、题材越熟悉,你学习英语的速度就越快;当你看到不认识的英语单词,你的背景知识储备将发挥作用让你很容易悟出生词的意思。正因为很多人对《哈利波特》的故事熟悉,阅读的学习效果也因此最佳。再说了,人的心灵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你作为英语初学者,你的英语世界其实真的非常简单,就像孩子一样。所以《哈利波特》其实特别适合你的“英语年龄段”。
说句不丢人的话: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整天泡在图书馆读过一段时间的“桥梁书”(就是图画比字多的那种书)– 因为之前没正儿八经读过英语书,因此我觉得“读懂”的感觉太爽了。其实读书最原始的乐趣来自于成就感 – 我小时候特别爱读书,就是喜欢那种读懂的感觉。因此我相信,对于很多初高中英语水平的同学们来说,通俗易懂的《哈利波特》能够给你带来这种成就感,并让你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除了《哈利波特》以外,我会推荐一些现代言情类小说(代表作家:Nicholas Sparks、Danielle Steel)或者《达芬奇密码》之类的惊悚小说(代表作家:Dan Brown)。以上几位作家的作品我都读过不少,我认为高中英语水平的同学甚至不用查单词也能读得懂。哦,对了,女生不妨考虑一下读《五十度灰》系列(不过这个我没读过,就看大家是否相信我的判断了,呵呵)。
#2 叫你“阅读”,不是叫你“看书”!
我本人是一个阅读成瘾的人,每天不阅读点什么东西都会觉得不舒服。但老实告诉各位:我已经好久没有读过“书”了。因为 – 互联网这么发达,我需要知道点什么东西上网一搜就行了,干嘛看书啊。
我从来不会到“推荐书单”上去找阅读的内容,因为我脑子里总有一些最近让我感兴趣的话题;只要一想到什么东西我想了解更多,就上网查一下。任何时候,我的阅读只会跟着我的兴趣去走,甚至没有半点“坚持”。
有时候睡前读一篇文章,读到一半就去睡了;醒来之后,我基本上不会把它读完 – 因为大脑重启之后,我的兴奋点很有可能已经不在原来的那点上了;因此对我来说,一本书太厚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我自学外语的成功密不可分。
我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跟我的经历有关。由于来加拿大后生活不适应,我成为了一名“忧郁型文青”,学习成绩自然也不理想,但这却使我“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 就是说:反正不能靠学习成绩出人头地了,那我就爱干嘛干嘛呗!从高中到大学,我一直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所有正式学科成绩,把腾出来的时间全都用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 让分数与学习脱钩,让我找到了一把学习外语的钥匙。
首先为了找到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我开始钻研宗教。后来我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并立志成为一名牧师。因为宗教跟历史、政治、文学、甚至经济等息息相关,于是被好奇心驱动,我阅读了大量不同科目的书籍。再后来,我从佛学中找到了让我更满意的答案,从而脱离了教会(By the way,四年前我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后,被网友质疑“佛教徒为啥会想当牧师”,就是这个缘由)。
自我从2004年到加拿大后的近10年,我不断地在把我对万物的认知进行“建起来推倒,推倒再重来”。佛学讲“无知是苦”,圣经云“真理使你自由”(约翰书 8: 32)。摆脱“无明”需要吸收大量知识和阅历,而我的“特立独行”使我较快地获得与同龄人相比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我的三观也因此经过无数次冲击和变革。
强烈求知欲和流利英语的结合,使我从阅读过程中了解到了一般国内同胞们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一片世界,让我非常真切地尝到掌握一门外语的甜头。后来我觉得:如果多学几门语言,那岂不是更爽?于是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多年的博览群书使我对欧洲、拉美的文化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学会法、西、葡这三门外语就变成顺水推舟的事儿了。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的这把刀不锋利,就先别砍柴,先磨一磨再说”。如果你要学习英语,但没有想好到底你为什么要学,我建议你先放一放。我跟某位国内的家长讲过类似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孩子长大后学好英语,那就从小鼓励他多看中文书。任何语言都是建立在深厚文化上的。喜欢阅读的人才会有一颗好奇的心,才会真正对国外文化感兴趣,因此才能事半功倍地学会代表这个文化的语言。
其实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跟老外交流,而更多是为了感受和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记一大堆“地道口语”,但由于身边老外太少,派不上用场只能慢慢淡忘。我们应该这些精力都放在阅读上 – 因为当你的阅读水平过硬,你的口语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而且因为有了互联网,阅读(不像口语那样)几乎没有任何时空上的限制。
我本人并没有在法、西、葡语的环境中生活过,身边也没有太多说这几种语言的朋友。但经过大量的“读听”,我基本上可以使用这三种语言来听读新闻、听音乐、看纪录片;虽然我不会多少地道的表达方式,但清楚的沟通是完全没问题的。正如我以前说过:我曾经不止一次跟顶尖的金融公司进行全法语面试。
我以前向大家推荐过“维基百科”,因此有一位同学问过我“那我该搜索些什么内容来阅读呢”。其实很简单:想读啥,就读啥。譬如说,最近“南海”不是一个热点新闻嘛,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搜一下看维基百科是怎么说的,说不定会读到一些中文世界里看不到的信息(但不管外界观点如何,我们都坚决站在祖国这一边)。再次强调,所有的阅读内容都必须是你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学习语言的路很漫长,我们不能光靠“坚持”!
除了信息的广度以外,我热爱“互联网阅读”的最重要原因是 – 你可以配合“即时翻译软件”来使你学习效率更高。我本人用的是谷歌翻译 – 阅读外语文章时,只需要鼠标一扫过,就会告诉我某个生词的意思。互联网阅读是实现“通过阅读学单词”的最佳方式,从英语学习效率上来讲完败“看书”。
我认为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实用意义了;英英词典则更加没有使用的必要。英英词典的适用群体是有相当英语基础的人 – 否则你查一个不懂的单词,注释里有三个单词不懂,就非常没有意义了。当然,有些人把英英词典当做背单词的工具 – 某些需要考GRE的同学可以考虑这样做,但我更关心的是大家能真正使用英语,而不是仅仅为了刷高分。
再说了,我认为英英词典其实也被互联网取代了。当我遇到一个生僻的英文单词,我只需谷歌一下,搜索结果的第一行(通常也是我最爱的“维基百科” - Wikipedia)就能告诉我答案(如下)。
(未完待续)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