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高适三基友奇趣

世人皆知诗必盛唐,盛唐必李杜,边塞必高岑,殊不知在这些近体诗泰斗之间,也曾有过跨越时间的感情,不为人知的友谊。尤其是李杜高三人,年少微时相濡以沫,年长之时,在开元盛世之后的风云突变岁月中,各有宠辱,或惺惺相惜,或人事薄凉,却依然脱不开彼此的羁绊。

别看李白一副诗中侠客少年样子,杜甫一副枯瘦忧心的肖像画就被骗了,其实三人之中,李白最为年长,并在开元间已经成名。李白学诗时候的偶像是孟浩然,李白成名之时,孟浩然已经“吾爱孟夫子,白首卧松云”,阅尽世间百态终于脱去铅华,隐居林下,松鹤为伴,让李白羡慕不已。而当杜甫献三篇大赋仅获工部小官之时,李白并不知道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偶像。在杜甫眼中,李白爱酒、率性,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乃天之子,掌管天之下、地之上,仙乃天上之人,自然可以不服天子管制。李白的潇洒,在杜甫眼里成了一种文化人格的实体化。潇洒就是李白,李白就是谪仙。除了李白的声名煊赫,这种“沉郁顿挫”的杜甫怎么学也学不来的李白式潇洒,更让杜甫觉得美妙而不可企及,有如屈原的美人,有如曹子建的洛神,那种风骨,渺渺兮予怀,他却在天一方。

所以其实三人友情备至,李白写给杜甫的少得可怜,杜甫却在诗中一直提及李白。

然而不管以后宠辱如何,盛唐时候的文人有个现在人无法享受的自由,那就是游学,老杜、老李和老高就是在这期间,同游梁宋,开封吹台。当然,那时候,大家都是小杜小李和小高。还想不到以后的风云诡谲,想不到以后命运的捉弄有如翻云覆雨手。那时候三人虽然都是科场失意,小杜仍有会当凌绝顶的信心,小高坚持屈指取公卿的壮志,小李坚信自己不是蓬蒿人。

然而马嵬一根绳子,裁断唐朝国运,也把少年人命运截成两段。小杜追着落魄的皇帝—很快他就成了太上皇,到了四川,在那里陪伴皇帝看行宫的伤心月色,听夜雨的断肠铃声。小杜也变成了老杜。

奇葩一直都是奇葩,不管是治世还是乱世。唐明皇出奔四川之时,与凡俗人想法都不同的李大奇葩,在庐山修仙。明皇子永王李璘看准了实机,乘大哥和安禄山在中原厮杀之际,顺江而下抢江南,途中将李大仙请下山作为左右。此时,唐肃宗—李璘的哥已经登基,所以无论动机如何作为大小,李白一下山,便坐实了叛党的罪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李白的政治头脑,的确有待充值。

而乱世成了小高的发迹点,他先是乱世之中,勤王四川,成为了两川节度,之后成为了剑南节度使,成为了历代一流诗人之中,不折不扣的最有实权的人物。节度使手握兵权;两川富庶,且有天险,剑南富足,此时的老高其实已是土皇帝,权领一方。

这里出现了交叉点,李白是叛党,收拾叛党的正是好基友高适。打败乌合之众李璘,高适如何处置永王小弟?高适给朝廷的回复是,“死于乱军之中”,这个报告,给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了高适的政治智慧。没错,此时,李白成了老高的阶下囚。李白的确怀着希望,给好基友高适写了一封信,让他为自己向朝廷求情。事情的结果是,高适从未理会此信。这件事成了千古之谜。或许可以批判高适薄凉,然而从政治考虑,高适做法显然是对的。李白罪不至死,不理会,自然会放他出来;如果求情,风口浪尖敏感之际,未免太过冒险。

这里远在长江头的杜甫无法帮忙,并且伤感的杜甫认为李白挂了,所以他写了一首诗,“昏来枫林青,魄关塞黑”。

之后,三人再也没有交集,老杜在成都度过一段平静美好的岁月之后去世,李白在惊世骇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高适稳居高位,手握实权,品阶虽然不是最高,却成为了文学史上实权最大的一流诗人。三人年少时候的经天纬地之志,后来走上陌路,实现了年少之时兼济天下之梦的,或许只有高适。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杜高适三基友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