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冰花男孩引发的慈善思考

前一阵冰花男孩的故事广为流传,一个男孩,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一个多小时,天寒地冻的路途中,小男孩的头发都结成了冰花,到达教室时满头冰花。老师拍下这个瞬间,把这照片发到网上,一时间,冰花男孩获得了广泛的同情与关注。

由冰花男孩引发的慈善思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着孩子质朴的表情和长满冻疮的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心疼,但是随着冰花男孩的话题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公号自媒体里,我开始担心这种泛滥的同情成灾,反而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小小年纪远途上学确实不容易,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自己也并不会觉得多么痛苦。对他们来说,克服困难是常态,没有对比,他不会觉得自己多么匮乏多么可怜。这些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我的高中时代也有不少农村的同学,听他们聊起小时候爬山涉水读书长冻疮脚趾头露出来的经历总是自豪的感觉更多,一路上听风看雨抓小鸟,自有乐趣。我家先生也说过他们家在农村算条件好的,但大冬天穿着解放鞋露出脚趾头也是常事。

写文章的人应该大多数都是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关怀和同情当然是善意和仁慈,只是一味用自己的感受夸大苦难,就有煽情的风险。如果孩子读这些文章,他在感动之余会不会重新认知自己的处境,反而滋生很多负面情绪呢?过度关注,对孩子是种不负责任的伤害。

除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还要思考慈善的目的和方式。帮扶弱者是道义所在,但是慈善的方式却需要理性。往往被报道的个人短时间收到巨款,但更多同样遭遇的人却得不到丝毫帮助。我去过烈士公园的心得乐现场,贫穷的孩子们公开接受公众捐款,组织者为了取信与人,完全采取自愿公开不干涉原则,只提供信息和场地。非常明显的对比,捐款集中在被电视报道过的孩子,一般当天的捐款就可达到一二十万,而他旁边的孩子们则只有几百几千元。我去过几次,每次都看到同样场景。当时我就想,如果有公信的组织者能够统一平衡一下该多好!可惜的是某会丑闻后,人们更愿意一对一看得见的诚信帮人模式。

后来了解到这个新闻事件后短时内云南青基会收到三十万的善款,更多善款还在途中。政府拿出十万给了冰花男孩所在学校和附近位于高寒地区的学校,冰花男孩本人现场收到了500元。

很多媒体记者,自媒体作者第一反应就是政府贪污,雁过拔毛。而事实上这次募捐本来就是以云南青基会发起,用来改善同类学校和孩子们的境遇。如果登录官网,可以看到这个专项善款的每一笔走向,欢迎大家监督核实。看到这个事实,我反而心安了,冰花男孩没有因为媒体受到特殊待遇,而是和其它一样境遇的同学同样的安排,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他的生活不至于受到干扰。

从后续报道里了解到,冰花男孩家境不错,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家里还有两部车,并非我们通过文字自然产生的联想。只是大环境拆校并校后,读书的学校太远了。这也更说明捐款针对个人,容易引发偏差。

资料显示,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这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冰花男孩读书需要走如此遥远的路途,也是因为家附近无学可上。由一个新闻事件到思考影响问题的改善甚至解决,是不是更有效果呢。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众人拾柴火焰高,慈善活动中,如何让公众的善意,更好地温暖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怎样的帮助更长久有效,怎样制造让扶贫帮扶由输血变成造血的机制,怎样让慈善变成阳光有序,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愿冰花男孩继续他自然质朴的少年时代,冬去春来他呆萌和坚定的表情里有更多笑容,感受善意,学业有成。很开心看到云南青基会青春暖冬行动理智公平阳光地进行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冰花男孩引发的慈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