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圈子转载
试着在公司一天不说“我”字——赌你做不到。“我的”也同样适用,这类代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次数过于频繁,甚至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字小词,相较于同样常见的“功能词”——冠词、介词和连词等——可能在言语中比我们所预想的更有分量。社会心理学家James W. Pennebaker表示,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它们在交际过程中传达的意义可能与我们所料想的截然不同。
这对你个人以及你的职业生涯而言,意味着什么?首先,Pennebaker的研究显示,“我”及其同类词语在听者耳中可能会呈现出与说者意图截然不同的意思。当你使用“第一人称”时,即便言语模式并非以个人为中心,别人也可能会认为你是在“自卖自夸”,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风险(虽然听上去并不合理)。
由于语言的复杂和偏见的存在,个人所能掌控的成分其实十分有限。因此,谨言慎行,才是万全之策。在以下五种工作场合下,使用更加包容的措辞,以中和“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或者索性不用“第一人称”,才是明智的选择。
1. 会议期间发表言论
我们通常会在参会期间使用“我”,以获取他人的注目,但每一句话都应该足够小心。如果头一句话就是“我不赞同”、“我认为”或“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有不同”,在这类情形下,“我”听上去会让人颇感不快,尤其是在存在异议或抒发己见时。
其实存在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使用“我”,又能顾忌到其他团队成员的想法。但这也意味着,在措辞上,要使用一些“第三人称”。直抒胸臆之前,先引用前一位发言人的观点,或者再次强调会议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并非辩论),例如“我来总结一下前几位发言人的观点”或者“前几位发言人都言之有理,但我想做几点补充”。一旦成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你便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哪怕使用“第一人称”,也不必胆战心惊。
2. 接受褒奖
当然,一般人都抵挡不了“邀功”的诱惑,想要强调个人所付出的汗水。然而,在一些工作场合下,你需要保持谦卑,弱化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赏识。这种做法好比如履薄冰,如果存在他人的参与,千万不要以个人的名义独揽所有荣誉——毕竟,近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由不同领域的“专家”携手推进完成的。
如果你是一场广告宣传活动的艺术总监,你势必清楚,你的上司才是制定策略的人,你的上司的上司才是允诺这一策略的人,你的客户才是最终拍板的人。哪怕他人不断追问:“这场活动是不是由你一手操办的?”,不要用一个“是”字回答,然后神秘一笑,转身离开,深藏功与名。考虑周全的答复应该是:“我只是其中的一颗小齿轮,这完全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我们都引以为豪。”
当然,躲在“聚光灯”之外,并不意味着功劳就不是你的了。女性同胞在面对来自他人的恭维时,通常回避道:“这是整个团队的功劳”或者“过奖了,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独揽所有功劳的前提下,让别人主动将你与成就联系到了一起。试着说:“我的团队令我引以为豪,我们一同赢得了胜利”。一个“我”、一个“我的”以及一个“我们”——这才是接受褒扬的和谐之道,弱化个人成就,强调团队协作。
3. 在求职面试或绩效评估时展现个人能力
人事部经理也许正在考虑是否该给你offer,领导可能正在参考你过往的工作来决定是否该给你升职提干,但过度使用“我”,只会适得其反。
咨询服务商DHR International执行副总裁Sussannah Kelly表示,候选人往往没有意识到,招聘过程并不仅仅与他们相关。他们所面试的空缺岗位,要求为团队和公司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Kelly说:
有些求职者告诉我,面试感觉十分良好,但过了一阵子,发现并没有拿到offer,因为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这个岗位和整个公司的诉求。
万无一失的应对措施便是,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做了些什么,为团队带了了哪些影响和结果。求职信和networking email也同样适用。我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于某位候选人的邮件,八个小自然段,每一段都以“我”开头。尽管他坐拥证书无数,最终还是被我无情拒绝了。
4. 交际活动上的自我介绍
交际活动上的自我介绍通常以一句敷衍马虎的“您好”开始,接着便是一连串个人独白,句句不离“我”字。这对于说者和听者来说,都是致命的。
不妨从容步入会场,走近某一位看上去十分有趣的人,或是单刀直入,试着接触垂涎已久的VIP客户,循序渐进并且不失礼貌地向他们发问:他们眼中的演讲者是怎么样的?此行的目的何在?在哪儿工作?时机合适,不妨恭维几句(你的鞋在哪儿买的,真好看!),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一直寒暄下去,直到找到共同话题。然后,便可以开始使用“第一人称”,向他们解释你为何而来,在哪儿工作,双方可以在哪些领域上开展合作。
5. 向领导汇报工作
与领导攀谈时,很容易开始用“我”来轮番轰炸,列举个人成就,试图让其刮目相看。想在权威人士面前证明自我,这种心理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讽刺之处在于,你想要显露自己的过人之处,可你这番话,在领导耳中听起来软弱不堪、黔驴技穷。
实际上,Pennebaker的研究显示,权力较小、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相较于位高权重的人,会更加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和“能”、“应”、“会”、“可”、“要”这类助动词。《泰晤士报》(Times)在2011年总结了Pennebaker的理论,表示人微言轻的群体往往更加需要来自他人的认同。所以,日后同上司、前辈交谈时,专注于公司本身——公司上下共同的需求、目标和结果,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有时难以避免,顺嘴就将“我”给说出来了——这只是言语上的习惯,同样适用于其它字词——这意味着,有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难以控制他人的想法。但有这么一条至上法则,能帮助你将意图最优化:人们都希望他人对自己感兴趣,所以谈话时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倾听他人,与人交谈,会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收获来自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