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在北上广深漂过,毕业后就回老家发展是种什么体验?

没在北上广深漂过,毕业后就回老家发展是种什么体验?_第1张图片

作为一个在广州读书并留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的人,我很好奇,那些毕业后就回老家发展的人,现在过得怎样?

我从朋友圈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朋友作为明察暗访的对象。

第一位,毕业后回老家镇上教书。已经结婚,但还没生育。日常就是备课、上课、做家务、聊家常,偶尔打打羽毛球、煲煲剧。寒暑假到大城市旅游购物。老公家有宅基地自建房,无房贷压力。外出一般骑摩托或自行车,无车贷压力。

第二位,毕业后回老家做公务员。已经结婚,老公也是公务员,两人的公积金加起来可观,在县城贷款买了套一百多平方且地段不错的商品房。已经生育了一个女儿,婆婆时不时暗示再去生个儿子。朋友圈以晒娃为主,时不时带娃去逛街购物、游乐场玩等等。

第三位,毕业后回老家开服装店。小本经营,但维持日常开支完全没问题。未婚未育,时不时被安排相亲。随着年龄增大,自己也越来越焦虑,甚至有点恨嫁。朋友圈以更新店里新货导购为主。

这三位算是回老家发展还不错的。首先,她们的学历相对而言比较高,都读过大学;其次,她们的原生家庭都不需要她们过多的经济支持;最后,她们的职业收入算中上水平,要不就是老师或公务员这类稳定性强的,要不就是自主创业当个小老板的。

而其他年龄相仿的女性在老家发展,尤其是那些原生家庭经济拮据供不起读高等教育导致学历偏低,且在老家没有强劲有力的社会关系做后台,就只能选择做售货员、快递员、流水线工人或到小私企上班,有的干脆结婚生娃做全职家庭主妇。

在老家这种人情关系社会,家庭背景因素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同样是师范专业毕业,在教育系统有熟人的,往往能被分配到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生源相对充足的学校;而没有关系的,被分配到偏僻的农村小学的可能性会大些,美其名为锻炼。这样看起来并不公平,但如果纵观一个家庭的发展史,却又是公平的。因为他的父辈、爷辈甚至更远的祖先,比你的要更加努力拼搏,一个家庭的财富和人脉都是靠代代积累、继承、发展的。

在老家这种传统观念比较强的社会,女性到了适婚年龄还没结婚就容易被议论纷纷。像我是26岁结婚的,这个年龄放在老家算晚婚了。但在我广州的朋友圈里,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女性太多了。在她们看来,我结婚太早了!

在老家,还没结婚的被催着赶紧结婚,结了婚还没生娃的被催着赶紧生娃,结婚生娃还没买房买车的被催着赶紧买房买车,结婚生娃买房买车的被催着赶紧生二胎,结婚生娃买房买车再生二胎的被催着……

因为在老家,父母在身边,三姑六婆及邻居来往频繁。坐在一起聊天,三杯功夫茶下肚,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可并不是每次都有新鲜的话题可聊,那就炒冷饭吧,就抓着你尚未完成的任务噼里啪啦叮嘱你完成。虽然他们过得也不一定就比你好。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结婚生娃买房买车这些常规生活目标完成了,而且收入水平可观的话,基本生活得比在大城市的轻松多了,甚至提前进入养老休闲状态。

老家的娱乐设施没有大城市多,但现在交通便利,只有有钱想去哪里玩分分钟能到。但如果只是普通家庭,选择范围就狭窄多了,业余生活也比较乏味。在我看来,老家更适合有钱人。手里有钱,生活闲暇,各种海鲜任吃,再搞栋360度全景式海景小洋楼,简直就是完美啊!

如果只是普通家庭背景毕业,我觉得还是留在大城市发展好,机会更多也相对公平些,只要个人专业技能过关且努力奋斗的话,收入肯定比在老家多得多,业余生活更丰富,拥有天南地北、思想品味多样化的朋友,个人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更大。

其实,在大城市也好,在老家也好,只要是积极生活的姿态就值得点赞。人生没有绝对,处处都有可能。远在老家奋斗的人们,在此,向你们祝好!

作者简介:柯玉圆,90后新晋宝妈兼职业写手,前互联网上市公司新媒体经理,广州妈妈网高级达人。著有长篇连载小说《潮汕小镇怪事》,而与朋友合著的另一本青年领袖自传体书籍,预计在2018年6月正式出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在北上广深漂过,毕业后就回老家发展是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