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又降准:这次是让企业借钱交税

央行又降准:这次是让企业借钱交税

央行今日宣布,10月1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置换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这个“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是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的中期贷款贷,也能增加基础货币,但银行要付利息,有成本。而降准等于银行无成本从央行获得资金。

央行又降准:这次是让企业借钱交税_第1张图片

这是年内第4次降准。

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此次定向降准,是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和优化为统一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的政策。

第二次是4月17日,央行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第三次是6月24日央行决定,自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此次降准释放增量资金约7000亿元。

那么此次降准又是为何呢?按央行对记者提问的解释,“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这个解释冠冕堂皇,属于下“大包围”,很不明确。但接下来的解释就很明白了。记者问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

划重点,“而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这句话道出了这次降准的主要目的。央行的解释说得很委婉。说白了,就是降准释放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替代到期不再续期中期借贷便利,余下的就用于借给企业弥补因税费增加而导致的资金短缺。

我们看到,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市场萎缩,内需一直不振。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约4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但与此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0.6%;财政收入占同期GDP比重高达24.9%。增长率比GDP增长率高出3.8个百分点。

这说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减少了,但税费却增加了。企业自然经营越来越艰难,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了。正确的做法是减税,实实在在减少国民经济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要一方面减掉一些税,另一方面又增加一些税,总体反而税负增加了。

然而实际上税没有减,反而增加了。许多企业就可能经营不下去,倒闭破产。这样也不成。快到年底,要算总账了。于是乎降准释放资金增量,让银行给企业放货,以让企业继续经营下去和足额交税。

政府增收的税费可以用于冲减地方债务。在增加税收同时向企业贷款实现地方债务向企业债务的部分转移。

这种搞法明显是击鼓传花,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埋下的风险更大。如果企业经营没有明显好转,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同样会引发债务危机。旧债加新债,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企业倒闭破产了,老板跑路了,就不仅是银行收不回来债,还会影响就业和波及供应商,比政府债务收不回来影响更大。

估计也是没办法了,才出此下策。先顾眼前要紧,拆东墙,补西墙。总之,没有大的政策改变,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现强劲的增长。

2018年10月7日

江上小堂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行又降准:这次是让企业借钱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