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杂说

                         文/简语

       别看我平常爱写写小说,看看杂书,若有人要来请我谈之文学,我一定会郑重其事的告诉他:之于文学我连屁都不是。

      我认为我所知道的文学大家的名字与作品倒真是不少了。这些大部分应当归功于校内书店老板的一条规定,精品书旁的架子上有一条醒目大标语:凡私自拆开包装者即视为购买。我是个穷书生,所以我每次只能眼巴巴的取下一本精装小说,透过塑料透明包装膜,仔细的看书封面上作者的署名,作品名,图案。因此我也由此记住了不少文学大家的名字与作品,但内容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真正看过的书实在稀少,是个伪文青,但我却是热衷于了解文学逸事的。

     而钱钟书的大名与其大作《围城》却是早已听过的,又听闻语文老师细心讲解,却也只是记得里面几句名言。

     第一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的愿望大都如此。

     第二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很久以来我对钱钟书与《围城》琐事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但后来我又听闻杨绛,得知她是钱钟书的妻子,而且她还是一名著名的翻译家,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的最佳译本便是杨绛所翻译。被西班牙国王授予了智慧国王十字勋章。

       我以前是十分羡慕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的,因为林徽因是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她的娟秀,修养,才学早就在文化界富有盛名。而且她还是一个十分清贞的女子,金岳霖,徐志摩都曾对她深深迷恋,而她溺水三千只取一瓢,只忠于梁思成。他们的爱情历程早已被后世传为佳话。

     而我对这些声名早已流传于世的才子佳人似乎不太有多大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更喜欢平易近人的爱情,容易被一些小温馨小忧伤的东西打动。

       而钱钟书与杨绛还有他们女儿钱媛一家的温馨故事却是尤为触动我。这也是我慢慢阅读有关他们一家的文章才逐渐了解到的,从先前的只知道钱钟书的人名与作品到后来的深入家庭背景了解,我对钱老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众所周知,国学大师钱钟书早已去世了,他们的女儿钱媛相必大家也听的少。

     钱钟书的女儿叫做钱媛,小名阿圆,是钱钟书与杨绛一生的骄傲。钱媛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外语系教授,英文水平可能与她的老爸钱钟书不相上下,大家都知道钱钟书在国文和英文上的造诣都是极高的,号称一代国学大师,他也是凭借着英文与国文双满分而被清华破格录取,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并且钱老在经常看小说不太听课的情况下, 总分总是位居班上第一。 后来钱老也成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第一人,又与杨绛在清华大三时相识,毕业便订婚了。然后他们夫妻俩便考取公费留学海外,先后在剑桥大学,等几所英国世界级大学求学,绝对可谓是学富五车。

     以前从书上只看到以上这些简单的介绍,看到清华,剑桥,……这些鲜红的字眼时,我便对钱钟书已是极为的佩服了。认为他绝对是一个绝顶天才,那脑袋是一般人远无法相比的,而且钱钟书在清华也是最狂的一个,他屡次公然骂清华老师太笨,但清华老师却淡然笑之曰:钱钟书不是没有根据混乱而骂的,他有这个资格与底气,他的狂也是有资本的,是一种文人应有的桀骜。是的,我已对钱钟书佩服的五体投地了,古今中外能有几个这么拽的人,又有几个才气十足的女性才能配的上他,但他却一眼相中了杨绛,从此矢志不渝,我都有点想把他神化了。都把他想象成那些玄幻小说里最后修炼而成的终极大神,而钱钟书是文学界的大神。所以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想比十分冷酷,凡人或许跟他攀比的可能性都没有,而他的妻子必定也是大神。

      他能在清华遇到杨绛一年后便订婚,然后夫妻双方通通留学海外,博览各国文化,这一切已是让我十分羡慕了。我更喜欢的是这种微微的,低调的,所流露出的震撼。钱钟书考清华,留学,订婚。这些似乎都不太会被世人放在心里。他们的相遇相知都如顺水推舟一般自然。但他们却爱的难以想象的持久。你能想象两个近八十多岁的老人带着老花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共读几篇文学小作而共相露出和蔼的笑容吗?而且这种习惯他们是一直坚持相守了近六十多年,直到钱老去世。

      二人相亲相爱,特别还是志趣相投。时间已将这一切见证了,没有什么比这般的白头偕老来的更加感动了,才子佳人那么多,古今中外坚持到最后又有几对,他们是默默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不对爱的一方失去信心。生活满是活力与温馨。虽然林徽因的爱情历程在民国乃至现在这一段历史早已成为美谈,很多人认为这是永世经典。但我不喜欢这种久负盛名,太过喧闹。大多是一些浮在表面没有主见的人喜欢这种跟从的喜欢,喜欢这种传了近一个世纪的佳话,里面愚人也有,智人也有,总之觉得他们太过混了,从没有用一颗真心观察一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事,爱情。

      平凡最易动人,就如钱钟书与杨绛他们只关心文学只热爱文学,并且通过文学来取悦自己,他们从不在乎钱,并将稿费捐给母校清华成立基金会。他们是正真能够被称得上是学者这一词的。他们也通过文学来陶冶情操,维持爱情,酝酿成了永恒,这一切在他们眼里却都是平凡至极的,文人就应该活的淡雅。

      而现在大家众所周知。钱老这一家早已只剩下杨绛一人了,虽然女儿与丈夫离世让她已是痛彻心扉,但她仍然坚强的活着,她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钱钟书整理杂乱无比却珍贵异常的几麻袋书稿,让它们流传后世,不至于辜负钱老的心血。如今一百多岁高龄的她是真正是看透生死祸福的智者了。胸襟与思想的阔达让人折服。

      我也得知她写了一本回忆录,一百多岁的她依旧笔耕不辍。她的回忆录《我们仨》便是描述以前他们一家人的趣味生活,平易近人,有着让人心疼,折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也通过她写的一些文章慢慢了解他们这么一家温馨又带点忧伤的一家子,也终于免除了那种盲目对钱老的追求感,钦佩感。

      我总是以为他们一家的文化思想水平绝对是世人难以高攀的,只能仰望。原来他们一家也并非如非玄幻小说的大神一家。他们也是人,也有浪漫调皮无比的生活小事,原来大师也是个“痴”人。这是我的一大转变认识,是我从杨绛写的小文里看到的。也包括杨绛为钱老《围城》做的序!

       可以说杨绛是最懂《围城》的人,也可以说杨绛是丈夫最称职的读者了。也可以说这本获有当代《儒林外史》美称的著作是他们夫妻共同的思想成果。你们可要知道钱钟书在那种战乱的恶劣环境里写作,为了尽量维持好钱老的写作需求,杨绛可成为了他的“灶下婢”。而且钱老每写完一章都要拿给妻子过目,然后二人总是在一起看着文章笑的不亦乐乎,这想必也是实属难得了,知音难觅。那么女儿钱媛与中书的死可谓对她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了。

       我只知道钱媛也算是英年早逝,死的比父亲钱钟书还要早一两年吧!并且钱媛也是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又是北师教授,是夫妻俩一生骄傲。就是在一两年之内女儿与丈夫的相接猝然离世,让仅剩下的八旬老人痛心疾首。

      钱媛是五十多岁死的,因为一场大病。大病其实是因小病积累而成,早先钱媛还年轻的时候就偶感身体不适,她仍旧每日提着英文课本去讲学,兢兢业业,每日都忙的无比的累,这一点可能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与为人的品性。

      后来钱媛却越加感觉身体不适了,母亲也看出了她身体的异样,建议她去医院看看,她说:不打紧,到小地方拿点药吃吃便可。于是仍每天悉心工作,母亲也多次来问询身体情况,但钱媛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眼里最懂事孩子,从不让父母担心。所以面对母亲的询问,她一定是耐心如往常的对母亲说自己情况已是大好,叫母亲和父亲不必替阿圆担心,仍好好过活,专心自己热爱的东西。即使钱媛早已感觉自己身体已是一日不如一次,隐隐有疼痛袭来,她也认为这只是小病,吃吃药便好。后来病情终于恶化到了一种危急的地步,剧痛缠身,她在上班的某个时刻居然昏倒了,后来被送往大医院,医生说病已入髓,时日无多。

      当杨绛赶到医院,看到女儿竟成了这般状况时,酸疼顿时从心底袭来。是的,女儿已经对自己说了太多的善意谎言,如今终于病倒显出原形,但钱媛依旧悉心的告诉母亲自己身体状况还好,病情会有所转变的,她一直这般努力的安慰父母,不愿给他们增添一点心理负担。后来没多久,钱媛便去世了。

       我从杨绛为《围城》做的序中也了解到,在杨绛平淡的对他们旧时生活的描述中,我隐隐的看出原来他们一家是十分有趣的家庭,并非是思想学识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让人望而生畏了,他们其实也过最普通人的日子。

       钱钟书生活中的痴让人近乎感到搞笑,女儿还小的时候,他最爱逗女儿玩,每次从联大上班回来,他都会逗女儿和她打闹,钱中书还喜欢做一件事:每次他都陪女儿一同睡觉,经常爱捉弄女儿,喜欢在女儿睡的那块床铺上放满女儿平常爱玩的玩具或者一些杂书,或者零七八碎的一些生活用物,然后用被子盖好藏好。待女儿来睡觉时竟被这些东西给搁到,翻开被子一看竟发现里面都放满了这些琐物,显然要大吃一惊,定是被父亲给整到了,而钱钟书便侧着身子在一旁咯咯的笑,谁让女儿喜欢粘着自己呢!以后女儿但逢睡觉都要将被子翻开看看,仔细检查,钱钟书有时为了让女儿更加吃惊,真是恨不得将锅碗瓢盆扫帚都往被子里藏。他还喜欢和女儿玩捉迷藏,自己写好的书稿,女儿总是抢着要来看看瞧瞧,后来钱钟书就在家里到处藏,女儿也是到处找。最后弄得一份两万多字的小说原稿定是再也没见了影子,钱钟书也姑且作罢,可谓痴气十足。

      钱钟书和杨绛在清华住在一起时,曾和林徽因是邻居。林徽因自己养了一只宝贝猫,而钱钟书也养了一只猫,钱老的那只猫身单力薄,常被别的猫欺负,也常被林徽因家的宝贝猫欺负,一到半夜听到自家猫和林家猫打架发出惨叫,钱老便会连夜起床,拿上竹竿帮助自个家的猫打架,杨绛常劝他不要因为小事和邻居伤了和气。钱中书仍是听到猫叫,便拿起竹竿往窗外走,一副谁也不让谁的倔强样。

      这些平易近人的生活往事当然都是杨绛女士细心记录并写下的,也让我看到了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国学大师钱钟书。至于生活往事的回忆,也是杨绛女士忍受了丧夫丧女的孤独,闭门封笔清静十几年,终于在自己一百多岁时,想清了一切,又提起自己最心爱的笔慢慢回忆一家三口的生活往事而写成了《我们仨》。

       这本书看似平淡,却是又十分有趣,平淡中暗含相思之痛,隐隐透着忧伤,有着十分感人的力量,让人读来有微泪俱下之感。

       这或许就是我所认识的钱中书与杨绛他们一家了,钱老和杨绛是一对矢志不渝的夫妻,又有一个无比懂事让人心疼的女儿。她们的爱情历经战乱、时事坎坷一直相守到了晚年至生命终结。他俩有着共同的志趣,共爱文学,是夫妻是挚友也是知音。所以说杨绛才是最懂围城的读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