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卡尔·马克思度过漫长岁月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感

引言

    一个怪事!马克思主义,普通人不喜欢马克思了。很奇怪的事情,作为我国官方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让高考学子对于政治课程中哲学部分不感兴趣?为什么让高校学生们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堂上不感兴趣?当老师提到让学生们去读经典作家著作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哀嚎连天?作为一个曾是本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马列毛是我们的专业课,我们却从来没有失去兴趣,从来没有老师要求我们去啃马恩选集与资本论,我们却抱着神圣的心态去瞻仰与阅览。而为什么,在社会上,马克思主义并不为人们所喜爱呢?当初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连田间地头的老农也会说:这个大胡子老马一定庄稼种的特别好,不然为什么可以知道我们的痛苦哩!马克思难道不理解现在的生活了吗?马克思难道距离当前社会很远了吗?

    我想结合两篇马克思后期的两篇文章谈谈个人看法,看看卡尔·马克思是怎么样陪伴我们跨越时空心灵相融,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在漫长岁月中陪伴卡尔·马克思一起度过,感受他字里行间鲜活的生命力。第一篇是马克思对哥达合并后《哥达纲领》所作批判相关思想谈我国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第二篇是由恩格斯整理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所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女性解放思想谈当下两性关系与解放的现实联系。

    马克思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原标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的批注》,写于1875年,是当时马克思对于哥达合并后两派所作的《哥达纲领》而做的批判。在哥达召开的会议,使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实现了统一,签订了《哥达纲领》作为合并的基本文件纲领,因为两党之间的差异并且由于急于现实要求合并,纲领中出现了很多舍弃马克思主义中“原则”的部分内容,是“原则”上和“旗帜”上的放弃和错误。

    对于此纲领,马克思认为“整个纲领,尽管满是民主的喧嚣,却彻头彻尾地感染了拉萨尔宗派对国家的忠顺信仰,或者说感染了并不比前者好一些的对民主奇迹的信仰,或者说的更确切些,整个纲领是这两种对奇迹的信仰的妥协,这两种信仰都同样远离社会主义”[1];恩格斯更是认为“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2]。

    马克思之所以对于《哥达纲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同德国运动的关系,对德国的运动中出现这样一部退步纲领非常“愤慨”;一方面由于马克思被认为“为这个党的所有纲领负责,甚至要为......每一个步骤负责”,所以马克思无法承认这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3]。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之错误做到了“全面系统的清扫,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涵。它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价值”[4]。

    马克思的批判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马克思主要批判了《哥达纲领》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的全部五则条文;第二,批判了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理论;第三,批判了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共产主义的错误道路;第四,围绕着民主和自由的问题,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至今已经有了143年的历史,其意义与价值经过了历史的反复检验和审视,我国学界对于《哥达纲领批判》亦是比较丰富,在CNKI上输入“哥达纲领批判”可查询到250篇相关文章,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讨论。个人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批判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一)使用价值与财富的构成要素

    在《哥达纲领》中提到“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关于劳动是不是财富的源泉,“经济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财富是对满足社会需要而言的,只有对人有用的劳动产品才是财富”。[5]

    对于这句话,马克思是逐句开始批判的。马克思首先将上述内容分为一段三部分,首先否认的是“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其次,批判“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最后,批判结论。

    对于第一部分,针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马克思提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6]。马克思指出这句话至少具有两个错误,首先财富的源泉不仅仅是劳动,劳动要成为财富的源泉需要以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存在为前提。劳动自身仅仅是劳动力的使用,脱离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并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其次,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抽象谈劳动,忽略了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劳动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7]

    在这里,我想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劳动价值论含有商品二因素、劳动二因素、价值与价值形式、价值规律等理论。

    首先我们从劳动的二重性开始谈起,劳动的二重性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机人类社会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消耗”;抽象劳动是“把劳动的有用性撇开,劳动只剩下一点: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从而,劳动二重性中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财富的构成并非仅仅使用价值,只谈使用价值便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商品二因素是由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其中使用价值阐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通过其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量化,人的能力越强,所创在的社会财富从某个方面来说也就越多;但是,“因为孤立的劳动(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即使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也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创造文化”[8]。另一方面,价值阐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财富从一定程度上就是价值的外化与表现,使用价值本身不参与社会关系就不能称之为财富,而价值在社会关系中产生联系便成为了财富的代表与衡量标准。

    从政治经济学上,我们用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来解释财富,那么我们很明显也可否定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观点;而否定这个观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若纲领原文那般避而不谈,便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有引导工人阶级在不触动私有制前提下进行革命之嫌”。[9]《哥达纲领》这一条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做辩护,从这一条中也便一叶知秋地了解了关于《哥达纲领》的错误。哥达合并中,拉萨尔派作为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实力最大的机会主义派别,在工人运动的现实困境下,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后成立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草案》中,关于党的斗争目标、革命道路、革命策略、理论观点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放弃原则地作出了不可容忍的让步与妥协。马克思深深感到了愤慨,需要立即表明立场和观点,带病对纲领进行了全面系统、逐字逐句的严厉批判。[10]

    (二)关于财富构成要素引发的思考

    从马克思否定“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中,引发了我们对于财富的构成要素的思考。根据构成社会物质财富要素W=F(L,N,K,M,S+...)公式,其中L即劳动(力),N即土地,K即资本,M即管理技术资料,S即科学技术。在以劳动(L)和土地(N)简单生产资料为主要财富的来源时代,即农耕文明时代,占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便是财富的累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劳动要素也在不断增加。当资本(K)获得主宰权力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世纪末,管理理论也在不断丰富着,泰勒关于经济管理、威尔逊关于政治关系、韦伯关于官僚管理等等,财富的构成要素在得以优化与增加。而现在我们无可否认地感受到了科技(S)对于财富增加的重要作用,往往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转化为生产力后,可能就可以塑造巨大的市场。

    L,N指的是劳动力+土地,指的是农耕时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因素,在这个时代,人自身的繁衍是开拓土地和使用简单生产资料的重要因素,家族的强大往往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扩大和积累财富。

    劳动要素不断增加,L,N,K指的是在以上两者要素的基础上加上资本,社会便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每次证券投机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每个资本家和每个资本家国家的口号。”去年的叙利亚事件的升级,被认为是是资本主义正在消亡的标志。土耳其共产党总书记奥库扬指出:“一切很明显。资本主义正在消亡,它除了通过逐步摧毁人类而苟延残喘之外,没有其他出路。是的,我们不需要任何分析。事实上,现存的世界秩序是通过吮吸穷人的献血来生存的。”

    L,N,K,M指的是在之前三个要素基础上加上管理资料,在19世纪末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威尔逊被认为是行政管理之父,他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管理资料和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财富的积累扩大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因素。

    L,N,K,M,S是指再增加一项科学技术,近代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财富的重要因素,较之前的要素更为重要,往往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全新的时代。

    再往后,将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更为显著的影响因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没有解决,但是通过近些年我国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为财富的增加提供新的动力,当然从一定角度这并没有走出科学技术的范畴。

    共同以上分析我们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楚地印证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是相统一的。改革开放引进的不仅是资本,也是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同样一带一路输出的也是对于沿途国家资金与技术。从简单的生产资料到劳动要素的不断丰富与增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条历史文明发展的轨迹,也可以扼要简明地理解当前主要的重要政治决策。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看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三)《哥达纲领批判》的其他重要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成熟阶段的代表作”。[11]除了以上主要谈到的由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引发的关于财富来源的思考,《哥达纲领批判》仍是具有丰富的思想与现实意义。在当下学习和理解这部著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深入思考。

    首先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十九大以后,中国庄严地宣告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时代,接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将会走到哪里去、进入什么阶段呢?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话语表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及其重要特征的思想:第一,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第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党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直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特征的内容,仅仅只有四段话,却是世界上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了解和认识的来源。

    其次是关于《哥达纲领》分配问题的批判。《哥达纲领》主张“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指出,公平分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正如资产阶级同样会声称他们的分配也是公平的一样,分配问题不能用道德主观评价“公平”来解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应当是除去了必要扣除之外的按劳分配;“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社会分配才能超越资产阶级的狭隘界限,实现按需分配”[12]。

    最后,不同的人也可以从这个著作中汲取不同的营养。有人梳理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享思想,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共享领域的基本问题, 更好地呼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13];有人从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理论中,提取使用价值理论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14];有人从当前私有化的思潮、“权贵所有制”的生长、物质利益至上论的问题出发, “倒逼我们必须直面所有制问题上的斗争, 传承马克思对机会主义的批判精神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15]······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这样与时俱进激荡人心的,在其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思想的明灯,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方向的指导。

    二、婚姻与两性解放

    (一)一夫一妻制既是文明也屈辱

    在阅读学习恩格斯整理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形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我们知道家庭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家庭式杂乱的两性关系,由于风俗、习惯概念加以两性关系的限制,逐渐形成了家庭,婚姻形式随着家庭形式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从血亲家庭、普纳鲁亚家庭、对偶家庭到专偶家庭,婚姻形式也从群婚来到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是妇女屈辱历史的象征。“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间的关系,越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是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越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越加迫切地要求去的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通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16]。开始,一夫一妻制从来都不是对男子而言的,只是女子。由于生产力和财富的增加,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远比女子要高,男子具有了劳动工具、食物新来源、奴隶的所有权资质,从而轰溃了母权制度,“母权制度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7]。妇女的地位在这时,只是男子的“主要的管家婆和女奴隶的总管而已”[18]。一夫一妻制的起源“绝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19]。

(二)每个女子都嫁给爱情

    私有制将人类从原始社会拉进了文明时代,私有制将女子变成了男人的奴隶;私有制的发展,也将两性同时拖入了深渊。“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20]。对于女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参加公共的劳动而有独立的收入,那么就不能履行家庭中的义务了”,“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是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而现代社会则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现在在大多数情形之下,丈夫都必须是有收入的人,赡养家庭的人,至少在有产阶级中间是如此,这就使丈夫占据一种无需有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的统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21]对于男子来说,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体系和利益诉求下,“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的”[22]。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存,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尽管现代社会似乎不存在买办婚姻了,但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所标出了的价格还不够足已证明?这样的鲜活的话语,难道还不能够打动每一个适婚男女的心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呀!

    回归社会生产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无论法律上怎么样强调男女平等或者尊重女子权利,事实上只有“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才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其次“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这就要求打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对于旧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抨击。恩格斯为妇女的解放提出的制度设计是“把绝大部分耐久的、可继承的财富——生产资料——便为社会所有,从而把这一切传授遗产的关切减到最低限度”,“因为随着生产资料专归社会所有,雇佣劳动、无产阶级、从而一定数量的——用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来的——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灭了”;“少女毫无顾忌地委身于所爱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经济的因素”也就消除了,一夫一妻制度才能“十足地实现”。

    解放两性与结婚自由,就是要消灭一切为经济因素所造成的障碍。“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不会有别的动机了”。“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23]。当经济因素的障碍被打破之后,两性也就可以真正的解放,那么也就真的可以祝“每个女子都可以嫁给爱情”。

    三、结语:不为学术而学术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相反是为了政治社会斗争的话语权而走的一条路,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天才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更好地论证了唯物史观,论证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面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绕道政治经济学更加强力地给予资本主义以打击。

    马克思在学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某方面其学术地位不亚于其在革命中的导师身份,他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取得的天才般的成就,也是其不断克服生活的艰难与坎坷取得的。马克思的奋斗精神对于我们青年具有精神的引领和鼓舞作用。然而马克思的学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改造世界、创造新世界而作,为了给予人们更加伟大的精神斗争的武器而做,为了人类的伟大未来而做。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与世长辞135周年。尽管马克思与我们已经比较久远了,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中的现实关怀,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引发着我们对于现存现象的多重维度进行思考。我们可以从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中不断汲取面对处理当下现存问题的先进理论营养,可以从卡尔·马克思历久弥新的思想中不断获取改造世界的力量。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反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陪卡尔·马克思度过漫长岁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恩格斯.给奥·倍倍尔的信.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民族印刷厂,1976.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陈瘦石等,译.2011.

[5]周毅.《哥达纲领批判》导读与反思[J].北方文学,2017(03):165-166.

[6]马伯钧.《哥达纲领批判》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26-31.

[7]宁悦.坚持共产主义原则性和真理性的典范——重读《哥达纲领批判》[J].探求,2017(02):68-73.

[8]《哥达纲领批判》解说[J].辽宁大学学报,1974(04):19-50.

[9]严书翰.如何把握和理解《哥达纲领批判》[J].毛泽东研究,2017(05):45-55.

[10]陈燕秋.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J].黑龙江史志,2014(17):294-296.

[11]朱立营.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共享的渐进性[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2):55-57.

[12]郭雨晨.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5-19.

[13]李明桂.《哥达纲领批判》视角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反私有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7(02):142-147.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卡尔·马克思度过漫长岁月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