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Xjob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欢迎收听《另一种声音》。我是主播唐泽。我们的节目包括两个系列,一个是胡说八道的XTALK,话题比较广泛,随性而自然;一个是难得正经的XJOB,专门聊聊和工作、职场相关的话题。今天有些小开心,因为我们的脱口秀一共制作了四段节目。从最开始的介绍片,到第一集Xtalk,讲的是网文作者与播客主播;第一集Xjob讲的是圣经故事——富人托付家业的领悟;然后是一段中秋节问候。正式的节目只有两集。这四段节目在喜马拉雅、荔枝、蜻蜓和网易云音乐发布后,总共播放超过一千次。因为在网易只有一次播放量,所以主动删除了在网易的播客,不再花精力去维护。您仍然可以通过喜马拉雅、荔枝、蜻蜓,搜索“另一种声音”找到、关注、收听我们。我们的文字稿,在、豆瓣、微信公众号发布。您可以通过搜索、关注“唐泽七七”,阅读我们的文字档。唐朝的唐,光泽的泽,中文数字七七。您掌握常用的2000个汉字和汉语拼音的使用方法,就可以顺利收听、理解我们的节目,阅读我们的文字档。如果您对较长的句子,理解上有些困难,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档,获得帮助。我们在文字档通过添加拼音加声调数字的方法,来标注难认的汉字;会通过注释和网页链接的方式,对某些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chan3)述(shu4)和说明。


上回说到,这次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话题。经过听友的指正和建议,我们把这期Xjob节目的标题变更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为这个说法更传统,传播更广泛。


这里面有个词,“和尚”,C位出道啊。和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来是个外来词。佛教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佛教传入中国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曾经看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千年菩提路》,据说是第一次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大家早已把“和尚”二字,当成了原生的汉字词汇。而“和尚”本身,是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它的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的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变成了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所以,“和尚”在某些场景,是指佛教中的师长和有修为的僧人,有时也仅仅代表男性僧人。


这里第二个关键的词,是经。这里的经,不是圣经,是佛教的经书。在中国,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传入,是同步的。佛教认为的三宝——佛法僧,就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重要的三个支柱。佛陀,是大彻大悟者,具有无上智慧的人,他开创了佛教。佛法,就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自己的正规典籍(ji2)。僧,就是追求佛陀智慧,持戒修行,传播佛法的人。有了佛陀的立教,佛法的总结,僧侣的传教,才有了佛教的存在和延续。和尚念经,就是佛教三宝的外显(即外部表现)。


一般认为印度佛教是在汉朝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在公元64年,汉明帝做了个梦,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两位印度高僧携经书和佛像到了中国。这应该是佛教三宝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可是中国人,毕竟不会西域的语言,看不懂印度带来的佛经。于是,这两位高僧翻译了部分佛经《四十二章经》。即便是在今天,翻译仍然是很专业的工作。不光要熟悉原本的语言,还要熟练掌握要翻译成的语言,要做到信雅达,需要经验和天赋。而要让人翻译佛经,更是难上加难。古人说:“不与秋蝉话冰。”秋天的蝉,又名知了,它们是活不到冬天的。那么你给没见过冬天,没度过冬天的秋蝉去讲冬天才有的冰,它怎么能理解呢,怎么能相信呢。所以,能够将佛经翻译成汉语的人,那一定是深谙佛教教义的人。在古代,那些不远万里,奔波涉险的人,一定是有极强的毅力和使命感的人。宗教的信仰,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和鼓舞着他们,就像《西游记》中那个凡夫俗胎、细皮嫩肉的唐僧一样,克服着艰难险阻和恐惧,一路前行的人。因为有信,固然在远方也有某种存在。那么,那个时代,翻译的工作,何止桥梁,完全是打开了时光机,让不同文化圈的人,有了窥见对方的心灵世界的机会。


汉明帝在公元68年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着1900多年历史。这也是翻译佛经的开始。


从古印度阿育王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到了中国。现有出土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物中,据考证都是汉代作品。

魏晋时期,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在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传播。南朝时期各帝王皆信奉佛教,梁武帝建造了大量佛寺,并四次出家都由朝廷出资赎回。北魏文帝建造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营建了龙门石窟。北齐有寺庙4万余座,僧尼400余万人,规模庞大。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隋文帝建造了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作为弘扬佛教文化中心。随佛教的蓬勃发展,创立了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密、禅、净、律八大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武宗时期崇信道教,拆毁寺院,逼迫僧侣还俗,史称“会昌法难”。两宋时期定道教为国教,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徽宗曾下令佛道合流,寺院改为道观。南宋时,除禅宗、净宗,其他宗派日渐衰微。

元明两朝,禅宗、律宗兼容儒释道思想,得到发展。清初皇室信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受到抑制。乾隆时期编译的《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对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近代和当代,佛教思想进一步和哲学文化融合,佛教倡导的“缘起、因果、慈悲、圆融”对当下社会大众普遍“金钱至上、信仰缺失”是一种启迪和精神回归。


佛教为什么有那么的派系?那么复杂的历史?一方面,星转斗移,不论是佛教的传抄还是不断变化的现世的需求,导致了不断地对佛教进行解释、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更为庞大的体系,以及内部的争论。另一方面,佛教翻译成汉语有两个艰难的因素。一是佛教并不是以完整经卷的形式传入的,而是以片段,逐渐传入的。从来源上,来自西域的不同语族,来自不同的解读,也因为其碎片化和不完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人接触佛教的姿态和吸收佛教的进程,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中国本土的佛教派系。你想想,你看到的佛经,有按个人意志完成的,水平参(chen1)差(chi1)不齐的,还有一些甚至完全是音译的。可能一个人一生修习佛法,后来发现先学了第二章,后学了第一章。可能会在很多年后,发现学习的某部音译的经,就是早年学习的某部汉译的佛经。还有参杂汉译和音译的佛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佛教信徒熟悉的《心经》(《摩(ma3)诃(ha1)般(bo1)若(ruo4)波罗蜜多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公元前1世纪,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至今传播甚广。其中,最后一句咒语“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现在都知道讲的是,“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所以,你想想,在古代到现代,能读经的人和只会念“阿弥陀佛”的人,同样是佛教信徒,但是他们的信仰是相对独立的。


我们再想想,在古代,当大家以为获得了无上的佛法时,长长久久的时间过去了,也许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回应自己的诉求,没有平静自己的内心。这时,又从西域来了个和尚。大老远来的,我们也不熟悉呀。咿呀呀的讲的话,我们也不一定懂啊。对方捧着佛经,虔诚的样子,又把我们感动了。对方用汉语告诉我们,他捧的经书才是真经,我们拿着的只是局部,甚至是过时的,有疏漏的。他讲出来了其他的道理和方法。那时候,我们还不赶快抛弃过往,把他请到高座,拜为上宾,俯首帖耳。


佛教从一个词,一句音译,一段话,一本经,到一系列的经书传递到中国,形成了因为持守的经书不同,而出现的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宗、律宗八大宗派。这和我们百家争鸣的管理派系,不是很相像吗?!大家都在自己所见的范围内,坚信着自己的理念,固守着自己的套路;是勇敢还是莽撞,是执着还是顽固,是偏激还是坚毅,其实很难看清。


而老板,可能是你的上级,也可能是投资人,因为听信你的说法,相信你的做法,一路走来,最终没有达成目标,或者无法实现更高的目标。这好像大众烧香,调整了各种磕头作揖(yi1)的姿势,改变了每次许愿祈福的话语,甚至烧起了高香,最终不得回报。真情有了,尊重有了,话术也用了,工资也加了,没得到效果。试问,这时候,老板如烧香的大众,需求还在,目的未达,他最容易想什么问题?这庙子不灵啊,这和尚不管用啊,这佛法是假的吧……那能怎么办,直接打走和尚,直接拆庙子,不现实呀,也没有这个胆子啊。能做的,就像《西游记》里大唐的皇上,跟一个和尚称兄道弟,然后委派这个御弟出趟远门,出国去考察学习。目的是什么,找回真经,获得正解,建个正庙,保佑自己获得更大的成果。当然要真找不到真经,或者出门遇险,或者路上转念,也就懒得管了。当员工的选平台,当老板的选快船。员工要的是安稳的现实,老板要的可控的变化,变中得利。


很多在公司里做事的老人,十年只捧一本经,要他干别的,啥都不会,叫他找本新的经来念,也不会,让他去做体力活,这么多年都念经去了,没有那个力气。老板在外招聘了新人,自然可能会把位置给到新人。毕竟社会在变化,竞争一刻未停,你没有发现竞争,只是因为你没有去看。你没看见,就不会去面对,不会去解决。就像秋蝉没有见过冬天,不知道冰霜的样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尚念经,本来就是专业人办专业事。外面来的新人,捧着新的经书,自然能让老板开阔眼见,焕发激情。


常言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其实外来的和尚,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老板已经对老和尚念老经,疲劳倦怠了。老板的情绪已经在几经尝试后,冷淡了;他的希望已经在时间的蹉跎中,熄灭了。转求他法,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都喜欢相对稳定的常态。是人都希望变好,而不是变得不可预计,甚至变坏。如果现在非常好、足够好、比较好、还好,愿意变化的人是很少的。而老板,所面对的世界,可能更直接联系到他的每一块钱的进出,可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外部趋势的牵引,可能更有长远地看到了变迁。而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的员工,是无法识别、感受这些的,无法为之规划与行动的。“官有十条路,民有九不知。”可能老板已经在内心中演练了各种可能,最后都没能力挽狂澜,拯救格局。走出去,请进来,到西域去,找高僧来,不是正常的事情吗?!


外来的和尚到了,老的和尚会怎么办?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操作。可能是因为业务的原因,发展的急迫性,老板自身的专业度,工作的重叠性,利润的结构,也可能因为员工的状态、心态,双方的沟通与对话机制等,大致出现两种结果。直接的说,就是新来旧往,或者各主其政。


新来旧往。把老和尚赶走,请新和尚进入,这就是典型的腾笼换鸟。这种结果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发现旧经书是假经书。方法不对,方向不对,那不是白费力气,浪费资源嘛。一刀两断,取而代之,也是必然之举了。第二种,发现老和尚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有老和尚在,新和尚无法服众,新经书念不起来,工作开展不了。扫清障碍,避免延误。第三种,庙子太小,装不下两个和尚。可能是限于工资的支付能力,可能是相关配置无法支撑扩张后的规模,可能是并行操作不利于实现客户承诺。集中精力,势在必行。第四种,新和尚有背书方。新和尚是重要客户的关系户,或者拥有特殊资源。联盟合作,去掉累赘。


各主其政。把老和尚留下来,让新和尚念新经,左右逢源,也是有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老板对新经书不熟,怕是没看清楚,先让新和尚念新经,老和尚念旧经,两相比较,才得要领;或者让新和尚指导老和尚念新经,新旧交接,不容易青黄不接,平稳过渡。第二种,老板对老和尚人熟悉,有安全感,让老和尚和新和尚一起念旧经、新经,慢慢判断未来走向。第三种,头痛念头痛的经,脚痛念脚痛的经,都需要,都保留,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


真正让老人难受的,一是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二是被边缘化的后果。而一些极端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比如老人提出的方案,一直没有被重视,新人提出了同样的或者相似性很高的方案,结果得到了老板的力捧。这看上去很不公平,其实也未必。为什么老板会大力支持新人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也可能和老板个人的思维习惯有关。


比如,是否因为新人也这么建议,多了一个人的推荐、见证,于是老板下定了决心,予以采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又可能是老人告诉老板,事情是ABCD,所以得到EFG。而新人告诉老板,事情是ACBD,所以得到的EFG。A仍然是A,B仍然是B,C仍然是C,D仍然是D,结果也是相同的EFG,但是新人讲透了因果原委和次序,说明白了道理。这是水平和段位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沟通的方法或者事情的时机,老板当时不支持,而现在老板支持了。或者是老板担心什么,你并没有把握,没有解决那些隐含的痛点,所以路没有走通。还有可能是一些外部的、场外的因素,我们不知道,但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和反转,天堑(qian4)变通途了。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变成老和尚呢?避免自己被边缘化呢?

调整自己。

第一,变自己的思维为老板的思维,在老板的最大化中,找到自己的最大化。围绕利润的核心,去构建自己的发展路线和工作重心。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走偏。

第二,变自己为营盘,提升系统性的思维,公司需要什么结构,缺哪些功能或部件,就去填补和完善,实现结构化的互相受益(结构化共赢)和关键功能上的零的突破,做好衔接的同时,确保自己不容易被替代。

第三,走出去,取真经。检视自己的经书,是否不全,是否破旧,是否谬误。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步骤、有节奏的从改变自我、改变团队开始,从成果规划开始,逆向设计每一步。大多数公司仍然会优选自己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人。毕竟讲外语念新经,仍然是艰难的事,思维不通,要想同心同德,困难还是蛮大的。

第四,如果以上都做不到,那么拥抱新和尚,在合作中,以资源换资源,在交换的过程中,积累善意,相互支持,共同谋划符合老板意图、公司利益的更大朋友圈、梦想圈,把老板和公司更多的内外资源卷入、圈入进来。就像出门打猎一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经验的给经验,有胆子的来壮胆。用平台的思维,将各自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目标有机的整合起来。避免自己在利益上被边缘化,主动提升价值,延长生命周期,升华职业愿景与未来。


其实,老和尚在外来的新和尚到来时的那种酸楚,不一定比初来乍到的新和尚内心中的忐忑多多少。毕竟新人如夜里行车,客场作战。就像当年在我刚进入某公司的时候,我和老板打了一个比喻。我说,我在和死人、活人、没有出生的人竞争。老板不解。

我解释道,公司一路几十年走过来,老板一定和很多高人合作过,他们各有强项,各有特色。经过与他们的合作,将公司带到了更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老板的事业得到了辅佐,修为也得到了提升和验证。那么后来进公司的人,都会被老板拿来和过往的人比较。老板可能会不自觉地集中以前在这个岗位上走过的人的所有优点,然后来与你比较。这就是与死人的竞争,要趟过死人堆。

公司里的老人,各个是身经百战过来的,大浪淘沙之后的,哪里还有鼠辈。就像高速路上的五菱,一定比泥泞中的宝马开得快。平台不同嘛。而且在平台上生存下来的,不论能力、水平、段位,与老板的熟识,对分寸的把握,内部资源的掌控,信息的通达,处处优势尽显。和公司的老人竞争,就是和战场归来的活人竞争。

老板们都有一个爱好,走走看看。常常会走到一处,学到一处,听见一句,学到一点。不敢说都是道听途说,因为也有触类旁通的时候。但是这样不系统的、片段的思维,可能是相互矛盾的见解,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商业模式。说小了去,可能有一些技术冲突,说大了去,可能是文化冲突,与企业整体的氛围、步骤、流程、节奏配合不起来。还有那些异业的、传说中的高人等等,都是还没有进入公司的人和事。而这些没有进入的人和事,也就没有经历真正的整合与检验,不一定能融合与平衡。他们就像未出生的人。总会出现在与老板的沟通中,不敢说华山论剑,不想驳了兴致,但会口舌不少。

所以呀,这新人,外来的和尚,也不是老人想象的那样,就能够得天独厚,轻言成功。新人也是要爬刀山,下火海的。这外来的和尚,不能总讲老板听不懂的语言吧,总要把自己的新经翻译给老板听吧,总要把旧经按照新经的方式融汇贯通讲给老板听吧……如果老和尚还在的话,还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平衡,在获利和分享中平衡,还要教老和尚学外语、念新经,毕竟专业的事情,还要用专业的方法吧。


愿您善待自己,善待新人,善待老板,善待未来。说不定,一转身,您也成了外来的新和尚。

你可能感兴趣的:(004 Xjob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