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鸣凤乔
因为爱上一个人,所以爱上一座城,而我因为爱上一本书,所以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她女性的风采和灵魂深处的柔软吧!
今天是12月16日。1775年的12月16日,女作家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
1775年是中国的乾隆四十年,那一年,我们的乾隆爷已经65岁了;他的妃子魏佳氏,也就是嘉庆的生母病逝;曹雪芹也死了12年了;和珅大人的事业正如日中天……
当然这一切和简·奥斯汀的出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只是觉得,同在一个时空内,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拥有不同的命运。
看简·奥斯汀的画像,感觉她应该是一个美女,符合我心中欧洲美女的形象:纤细、柔弱、有个性。
然而既美丽又有才情的女人应该是上帝的眷顾,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
她的美丽有目共睹,她的才情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来。
她的父亲是一个学问渊博的牧师,母亲出身富贵,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简虽然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但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三四岁就表现出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她21岁的时候写了第一本小说《最初印象》,也就是后来的《傲慢与偏见》。
然而上帝也有打盹的时候,她的爱情并不那么顺利。她在20岁的时候,爱上了律师勒弗罗伊,但是遭到了家里的反对,父母想让她嫁一个富裕的家庭,而那时勒弗罗伊还是一个穷小子。
男方家庭也是这样想的,要娶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姑娘,两个人就这样成了苦命的鸳鸯。
勒弗罗伊后来娶了一个大家闺秀,生了好多的孩子,事业也是蒸蒸日上,成了爱尔兰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
直到晚年的时候,他才对自己的子女说,年轻的时候和一个作家有过一段感情,这个作家就是简·奥斯汀,这或许是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吧!
然而简·奥斯汀却终身未婚,把精力都放在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中了,可见这段感情对其影响之深。
奥斯汀在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说到:“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有学者研究,《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初恋情人勒弗罗伊。
作家眼中的达西是这样子的:“他身材魁梧、眉目清秀、举止高雅,进场不到五分钟,人们便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镑收入。”这也是她理想中爱人的样子。
然而《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形象更是作者本人的再现:她不仅体态轻盈,生机勃勃,模样儿还招人喜爱,而且头脑聪慧、机智风趣,很有主见。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好看,主要是故事来源于作家真实的生活体验,得以成功塑造了伊丽莎白和达西这两个人物形象。
难怪,现实中的爱情破灭了,多情的女作家只能在文字中寻找爱情的影子。
我读她的文字也是从今年开始,从她的文字中了解她的人生和她所处的生活大背景,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除了《傲慢与偏见》,她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也很吸引人。
《曼斯菲尔德庄园》被誉为英国的《红楼梦》,这个评价真的很高。故事讲的是女孩芬妮10岁的时候,被姨妈领养,寄人篱下的故事。
芬妮初进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时候,我竟真的有点恍惚,马上想到了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的情景,想到了她的“处处小心,时时在意。”
庄园里富裕的贵族生活,并没有让芬妮头脑发昏,她依然保有善良、单纯、真诚的品性。
对庄园里的复杂人际关系和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免疫力。
故事情节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缩影,有豪华的宴会,奢靡的party,有真情也有逢场作戏……
还好,最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她和表哥埃德蒙结为百年之好,婚后生活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附近的牧师公馆里。这样的结局,对读者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爱玛》中女主人公爱玛,聪明美丽,富有热情,但有时却势力自负,喜欢指点别人的生活。当然这和她优渥的家庭条件有关,她的父亲是村里的首富,从小就为她请了家庭教师,所以和同龄的女孩相比,她受了良好的教育。
这不就是我们邻家女孩的形象吗?有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边谦虚着一边自负,一边善良着又一边残忍。
很多时候慈悲发自内心,毁灭也存在于不自觉状态。这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人性。
真实的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多数时候都在善恶之间左右摇摆。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傻傻地称赞,“这本书真好看!”
《爱玛》问世一年多后,简·奥斯汀就去世了,这成了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只是她小说里几个普通的故事,普通的故事演绎的却是真实的人生。
简·奥斯汀最擅长写女性故事,写女子的家庭婚姻和情感成长。所以有一大批的女性粉丝,我就是其中一个。
喜欢她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故事的背景多是欧洲贵族的生活,这让有着公主梦的我非常着迷。公主在我的心里应该就是那个样子的:金色的卷发,蓝色的眼睛,曼妙的身材,玲珑的腰肢……
然而红颜多薄命,在1816年,简·奥斯汀病了,第二年死在姐姐的怀里,葬在了温彻斯特大教堂。一颗文坛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她的文章在生前还没有这样受重视,死后却是万人空巷。电影电视一次接一次地被重拍,个人经历也被改编成电影。
她在英国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