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迷你美帅哥系列2-3
人生旅程,是为了协和万物而成长自己,而不是依赖万物消耗自己;是为了活出自己本来的元能,而不是力求谋取外部的资源;是为了依序借机而修道显德,而不是为了浮华虚妄投机取巧。可是,这些未来场景和目标都有了,实施的方法和思路也有了,为何我们依然难以实现,甚至难以真正出发呢?列子告诉我们:挡在我们人生境界修行面前的,首先是后天的认知、习性、心智及生存环境等。
04 近观 御风修行的现实阻隔
对于整个世界的划分,更智慧的方法是由内向外、三位一体:分为生命、内心、外物三个部分。生命是指内在世界,内心是指中介世界,外物是指外在世界。生命是宇宙的主人、主体、本源,是一个无形、无量且无限的特殊体系:即宇宙元能、元神、精神。内心是生命与外物相互作用的显现,也是生命与外物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外物是生命之外的一切宇宙万物,严格地说,也包括自己的身体。
有关“三大世界”对人生境界修炼现实阻隔的阐述,列子为我们提供了如下案例:
其一,来自“中介世界”的阻隔:靠什么外胜万物?
“胜万物”:初级的层次是与万物互相和谐,互相依存,互不相伤;中级的层次是万物皆归顺自己,物我互相转化,互惠互利;高级的层次是万物皆听从自己的调配,物我互相引领,共同提升。其中的有形物,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
(1)商丘开入水火
商丘开是一个平常人,也是一位先天智人,质朴自然,无高低贵贱、是非利害之心,“窘于饥寒”,想要富贵,仅此而已。为了富贵,投奔到范氏门下,面对不尽的取笑屈辱、推拉踢打,“常无愠容”。范氏门徒骗他从高台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肌骨无毁”。又骗他跳入激流水底寻宝珠,“泳之”,“果得珠焉”。范氏的仓库着火,“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那么,作为一个平常人,商丘开是如何做到“入水火”的呢?商丘开说:“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吾诚之无二心……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无忤者,如斯而已。”商丘开可自如游于水火,其秘诀原来就在于:“诚之无二心”、“心一而已”,即忘掉自我,忘掉是非利害,融入水火之中,与水火合而为一而已。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所以,商丘开只是发挥了自性而已。人的本性,岂能有“二”呢?
总之,列子告诉我们,诚心、真诚、诚实、诚信,就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开端;妄心、用心、执意、欲念,就是人生修炼的羁绊。孔子对此亦有确论。列子原文: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至信即至诚,至诚、至信即至和,至诚、至信、至和,则天地万物皆顺矣。
商丘开最后说,现在我知道了你们在骗我,所以心里开始有了怀疑和担忧,看见听见什么都小心翼翼,想到过去侥幸没有被烧焦淹死,害怕得心里发热,警惕得惊悸不已,哪里还能再接近水火呢?列子原文:“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衿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季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这里从反面论证了纯净内心的重要。
(2)梁鸯养虎
梁鸯在家里庭园内“养野禽兽,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梁鸯是凭什么跟像老虎这样凶猛的禽兽和谐相处的呢?原文说:“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无逆顺者也。”
禽兽与人的根本差别,其实不在状貌,不在习性,而在智能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亦是如此。所以,想要人与人、人与禽兽之间相和谐,达到自然引领别人,调配禽兽,就要懂得如何对待智能差异。对待高智慧者,应积极顺从,向其学习;对待低智能者,则要尊重其人格和本性,既不讨好使其喜欢,也不违犯使其发怒。总之,保持“中”的心态,无逆无顺,就是胜人而不伤人、胜物而不伤物的法宝。反之,为了讨好而顺其性,或为了征服而逆其性,都会使其离开本性,发动习性,反过来侵扰我们。其起源则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津人操舟
颜回曾经在一个像壶口一样陡峭的深渊,见到一个摆渡人“操舟若神”,向他请教操舟的道术,摆渡人说,会游泳的人可以教会他,擅长游泳的人很快就可学会,若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未曾见过撑船,也立刻能撑船。颜回问他道理,摆渡人没有回答他,回去问孔子,孔子告诉了他其中的道理。
孔子告诉他,学撑船取决于你如何看待水,跟水的关系如何,能否驾驭水,其中的技巧则是次要的,也是不变的。如果不了解水性,害怕水,只会紧张地应付水,怎么与水相协调,借用水流之力呢?而一旦与水合一,心里感觉不到任何利害危险,游在水里哪里会不游刃有余呢?列子原文:(恐惧危险)“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巧一也,而有所矝,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的心态是否“处中”,外物是否牵动了自己的内心,就是我们能否“胜物”的关键所在。
(4)丈夫蹈水
孔子在吕梁,看见一个男子潜入连鱼鳖也无法游过的猛水中,以为是个要寻死的人。一会儿男子游了出来,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唱,以为是鬼呢。孔子问他“蹈水”的道术,男子说:“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
“丈夫”回答说,我生在山里就安心在山里,擅长游水就安心游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游水,就以为这是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能顺着水流冲下又浮出,唯顺从水的习性,而不生私念,不私自作为。这就是我能自由行走在激流中的原因。
故事告诉我们:“御水”的障碍,首先是自己的心态。在心安的前提下,才能不生妄欲而顺水之性,达到“蹈水”的境界。
(5)佝偻者承蜩
孔子去楚国,在一个树林中,见到一个驼背老人粘蝉,像拾取蝉一样容易,问老人其中的道术。老人说,我是练出来的呀。我把土块放在竿子顶端然后立起来,反复练习,直到上面摞五个土块而不会掉落下来,就可以粘蝉如拾蝉那样容易了。而且我站在那里粘蝉的时候,身体像木桩一样一动不动,手臂像枯死的树枝一样,天地万物好像都不存在了,心中只有蝉的翅膀,怎么能粘不到蝉呢?于是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佝偻仗人之谓乎?”
用心专一不二,就近似神人了,这就是粘蝉老人所说的道呀。故事亦告诉我们:“胜物”的障碍,即在于能否“心一”。如果心急或是想要取巧,就背离道了。
(6)从沤鸟游
海边有一个人,每天在海上陪伴着沤鸟游泳,落下来停留在他身上的沤鸟一百只也不止。有一天,他的父亲要他游泳时捉一只沤鸟来,供自己玩儿。这个人再去海上游泳的时候,沤鸟便飞在空中不落下来了。
这是为什么?很显然,因为这个人的内心变化了,有私心了。这种害物之心波动的强大磁场,沤鸟怎么能感应不到呢?对此,列子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原文说:“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言,才是最有力的语言;没有私心的作为,才是最高明的作为。同样地,“至人去智”,朴实真诚的知识才更行之有效,局限于才智之内的知识,则是浅陋的。总之,与外物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内心是否纯洁呀。
(7)出石涉火
赵襄子率领十万人在中山打猎,残踏草丛,烧掉树林,烟雾弥漫百里。这时看见一个人从石壁上上下出入,大家都说是鬼怪。走到跟前去辨认,原来是人。赵襄子问他,你用什么道术“处石入火”的?那人说:“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不知也。”这位神秘的“处石火”者,原来是一位朴实的“无知”者呀。
是啊,如果懂得石头的分子结构和属性,懂得水的“无常”习性和无情威力,而心生疑虑,怎么敢步入火石之中呢?“处石火”者虽然不懂得更多物理知识,却能自然体现出自己的本性,与火、石的本性相融,岂不正是“处石入火”的道理所在?
魏文侯问子夏那个人是怎么回事?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和者大同于物”,中和、中庸,与万物全然相通,就是“胜万物”的法宝。而出于私心,把万物当作工具或对手,则成了“胜万物”和生命修炼的障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