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

上节回顾:《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3-方方面面“清单”》

无论在什麽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麽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明智”二字用来赞美头脑清醒、举止得体的人。

而人们将“明”放在“智”之前虽可能是一时无心之作,却似乎包含了一种奇妙的直觉和天然的逻辑:不明,何以能智?

看不清楚、看不真切,何以能想得明白、想得透彻?因此要达到“智”,必先要“明”。何以明?——“自知者明”!

是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冷静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公正地评判自己的水平。

不自知者相反,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准,掂不出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于是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一无是处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古话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竟然被祖先前辈们视为“高贵”之事,可见不是什么唾手可得的易事。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1张图片

那么,“自知”究竟贵在哪里,又难在何处?

“自知”,无可厚非,就是要“知我”。那么一个人到底应当要“自知”些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知我所能”——我的专长、我的优势、我的强项。

“知我所能”意味着深入挖掘自我尚未展露的潜能、了解自我内在的天分,然后尽己之力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天赋获得最大程度的施展。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那么即便制订了“自以为是”的可行性目标,最终也只会走许多的弯路、错路。故,制订目标之前应先学会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选择目的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真正价值。

记得听一位母亲提起,自己女儿大学毕业后的头2年都在阅读及四处游历,充分地体验、感知、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最佳路径,由衷地感叹过她的从容淡定及智慧。

对于早已踏入社会多年的我们,无法说走就走,无论就时间/经济,疑惑家庭牵绊都有掣肘,却也不妨碍认知自我。

倘若还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劣势之前就随意散漫地定夺人生,会成为一具为了生活而生活的行尸走肉。这种生活,我,不要,不要。

知我所能,其关键就在于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力量。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那里潜藏着我们未能发挥出来的力量、决心和意志。当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时,这些就作为潜在的能量隐藏在心中。在我们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后,它就会赋予我们无限的潜能,从中获得的力量,足以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重获信心和自由。

一个对自己能力有着准确判断的“自知”之人,不仅能够在他人面前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还可以随时展现自己的谦虚与自信。这样的人,将来不论攀爬到何种境地,都会受到他人的青睐,因为他已经从“自知”中找寻到了自我真正的价值。

一,我是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

  • 外层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What do I look like in other people's eyes)”。
    这一层最为普遍,也是绝大多数人最常关心的问题,即“别人觉得我怎么样?”“他们觉得我美吗?”“在他人看来,我幸福吗?”——用“面子”二字便可一言以蔽之。在这一层次,与其说我们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我们在乎的是外界的评价。

  • 中间的层次是“我拥有什么(What do I have)”。这一层次上的我们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的实际所有。

  • 最内层是“我是谁(Who am I)”。探入到这个层次的人相对而言最少,只因它埋得太深,能给出答案的人在人类历史上凤毛麟角。即使说它是一切智慧的起源,也不为过。我们知道两千年前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石柱上就镌刻着这样一句神秘的箴言,像是一个神谕,或是一个咒语:人啊,认识你自己——由此开启了古希腊辉煌灿烂的哲学世界。
    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2张图片

一个学生问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师,怎么才能有人格魅力?”老师想了想,回答:“很多人看到‘人格魅力’四个字,关注的是‘魅力’,而忽略了‘人格’,这是本末倒置。实际上,人格魅力,根本在人格--一个人的人格有多高,决定了其魅力有多大。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果必然。”

这一层次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的东西,几乎决定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而且它们超出了时间的掌控力,即使死亡也无力剥夺。

老师回答这个问题时的最后一句话:“人格力量超越时空。即使有一天,人不在了,人格还在,魅力还在。”

有关“人”的问题数以亿计,不论我们从其中的哪一点出发,最终总会指向“我是谁”,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个人只有知道了“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我是谁”是人生抛给每个人的谜团,外人回答不了,欲望越搅越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揭开谜底,活出自己。

而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3张图片

那也是一种神圣的幸福:

  • 就算没有财富,他可以凭着自己的德性而幸福,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史怀哲博士,他主动放弃了殷实富裕的生活投身于非洲的医疗救助,长达50年;
  • 就算失去自由,他可以为人格的完整而深感幸福,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被囚禁27年却依然笑容可掬、热爱生活;
  • 就算面对死亡,他可以因为此生大节无亏而幸福地离开,像孔子临终前反观一生,自觉可安然去也。“

而有的人的人生的道路本来可以画的精确又直线,可他们偏偏不愿意走别人规定好的路,他们想要去实现的是内心的召唤。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特里克出身富豪,他自小便懂得,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到底要什么。

所以小帕特里克特别独立,10岁能写诗14岁开始写小说,高中一毕业就独自去巴黎打拼。举目无亲,钱包被偷,被一只灰狗满大街追着跑,白天打两份工,晚上伏案疾书,小有名气后相反更加努力。

最终,出版了近三十部小说和多部童话,荣获了摩纳哥基金会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龚古尔文学奖、法国国家文学奖等一系列奖项。

不仅如此,他还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颂奖词对他赞誉有加,称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

“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于我们的东西”。别人拿不走它,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逗留在我们的凝视中;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4张图片
二,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幸福显然就是一件最神圣的事情,因为它来自心灵的确认与热爱。实现了这样的幸福,也就真正成就了最高的“内功”。

“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

“内功”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并创造幸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内含着“幸福”,而人生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当然人各有志,对每个人而言,各自心目中真正的“成功”到底是“成就外功”还是“成就内功”,见仁见智,不尽相同。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成功人士”,恐怕还是应当尽力既成就外功,也成就内功。正如一个美好的女子往往“秀外”且“慧中”。一样道理。

我们的祖先推崇一个人在生活中应当尽可能“内外兼修”:

  • “修炼外功”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
  • “修炼内功”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5张图片
1,倾听本心

生活在这个时代,当追求成功而疏远心灵致殚精竭虑、坐卧难眠时,当物质极度充沛却依然品不出甘甜时,或许需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幸福是人的最高利益”。听听从内心指引吧。

村上春树就是一位有着类似经历的传奇人物。

1978年4月,也就是村上春树29岁那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喝了点啤酒后,静躺在草地上看别人打棒球。伴着微醺,耳边传来击球的声音,村上进入一种奇妙的状态,平静而和谐,似乎“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他觉得自己“明确无误地接受了它。”

这个从“天空飘然落下的东西”,就是村上内心的一种召唤,类似“神启”一样的声音,在心灵的感召下,他接受了它,从而认识了作为另一个全新形象的自己,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为了更好地写作,他改变了自己的很多习惯:开始跑步、彻底戒掉了已抽多年的香烟,从晚睡晚起改为早睡早起……这一切的改变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他要在40岁之前,尽己所能,写出一部令自己感到满意的小说来。

可以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毅然向过去的旧我告别,成了一个为写作而生的人。当然后来的结果是:他成功了。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说,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财富,也就是本体的喜悦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刻而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

当你开始用数字衡量自己对世界上的影响时,问问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 想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
  • 想从经济或财政方面证明自己的贡献?
  • 或者是,做所做之事是因为它能够让你的心里充满快乐与热情?
    自我会用数字计算自己的贡献,而灵魂则寻求服务他人所带来的欢乐。

当你明白,价值导向生活是自己实现目的导向生活的过程中必经路径时,你激活灵魂方面的能力将会更容易施展,因为这两种生活总是齐头并进。明白作为独立个体的你是谁,这件事将会直接影响自己实践灵魂意旨的能力。

2,追随本心

追随自己的本心,成为自我命运的掌舵者,如此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感受到快乐和自由,同时赋予自我更高的价值感。

长期游学于美国,并被苹果已逝CEO乔布斯赞为“最可信的partner”的李开复,早年便有一颗不肯妥协的心。当年,李开复到Google报到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

“Follow my heart”——遵从内心的选择。这句李开复离校后一直谨记于心的鞭策之语,它反复提醒着李开复,如何才能够把握时机,并且追随自己的内心,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事实上,能够将脑海里的目标化为现实中的奋斗动力,这的确是一种激情所在。可大多数人缺少了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目标精神。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0%对目标有选择困难症的年轻人,最终都顺从了来自外界的声音,而屏蔽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_第6张图片

心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本源,是我们得以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想要最大可能地在未来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应该静下心来,倾听来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当然,或许也有人会问:“追随本心难道意味着要推翻自己以前的生活,转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向吗?”李开复告诉我们,为了追随本心,我们的生活必然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做出这个转变可能需要很多的勇气。但是真理不往往都是在打破错误规则的前提下才产生的吗?

很喜爱爱奇艺自制综艺《奇葩说》,尤其是第5季阵容及内容都有很多亮点。其中陈铭被乐嘉称之“世界上最会说话的男人”,妙语连珠、邪魅笑容、爆表的知识储备量,外加儒雅大气、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气度,在很多人心中奉为“这才是真男神”啊!他从国辩手,到超级演说家,再到大学老师,乃至圈粉无数的奇葩说明星,每一次更换赛道却同样精彩,一切都源自于他清晰的自知,及“Follow my heart”的勇气。

据说,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有一技之长,才敢于展示自己,才有实力去让别人刮目相看,才具有恒久的顶级魅力。

3,与自我对话

那么,如何才能听到内心的指引,按图索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14-深思:不明,何以能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