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觉得自己理应占有更多资源,是什么催生了他们的自私想法?”
好文1811字 | 4分钟阅读 作者:莫雷拉·埃尔南德斯(Morela Hernandez)虽然我们都希望公司领导在做决策时能够头脑清醒、广纳谏言、敢于担当,但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公司领导往往非常自私。在许多公司,对资源的占有是不固定的,这就导致许多经理人觉得要保护好自己已有的资源。
当他们争夺自己份额之外的资源时——为自己争取额外资源而牺牲他人利益——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相信自己有权占有更多资源。
位高权重的人更自私?
这种权利从何而来?
当我试图用关于模糊性和决策的学术研究来解释一些当前的政治事件(如:欧盟对于英国脱欧的反应、持续不断的全球难民危机、美国关于税收和医保改革的争论等),我突然想到,那种觉得自己理应获得额外资源的想法,源自社会学家所说的“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而非对事实的客观判断。
动机性推理是指人们“选择性地注意、解析和保留那些与他们的想法和愿望一致的信息”。
人们通过动机性推理得出结论,来支持他们自私的想法。毕竟,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推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赢得争论”。
理解自私想法的作用,是件比较微妙的事。
过去十年关于行为道德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放弃了“坏苹果”理论,即只有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才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是如何陷入自私行为而且还坚信这些行为是正确而公平的。然而,很少有人研究是什么样的环境滋生了这种自私以及对此理直气壮的自我膨胀感。
我与帝国理工商学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的劳拉·诺瓦尔(Laura Noval)一起研究组织是怎样引发自私行为的,尤其是组织环境及个体特征是如何引发动机性推理继而形成自私行为的。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了两项实验,一项是模拟一个商业决策场景(395人参加,52%为女性),另一项是在实验室里进行行为测试(239人参加,52%为女性)。
在这两项实验中,我们分别给参与者设定了两种情境:在一种情境中,每位参与者获得的绩效标准完全相同(强烈、明晰的环境);在另一种情境中,两组参与者获得的绩效标准有所不同(微弱、模糊的环境)。
在后一种情境中,参与者可以采用动机性推理,认为自己获得的绩效标准与当前任务更相关,从而确信自己应该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资源。
结果表明,当环境模糊时,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理应获得更多资源,这是动机性推理的作用,结果导致自私行为。
当个体有着强烈的等级有序的意识形态,或相信年龄、种族、性别、经济条件或其他个体特征使一部分人在社会阶层中就应处于下层时,这种倾向就更强烈。相反,当个体相信公正与平等时,表现出的自私行为就少些。
在当前组织环境里,经理人侵占额外资源的案例无处不在。
例如,在市场波动与对冲策略不透明的那段时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对这场危机推波助澜的是那些由于高风险行为获得高收益的自私自利的银行家们,而受到最严重伤害的是少数族裔群体。十年来,这些人仍然生活在痛苦中。
如何预防自私行为?
考虑到组织中往往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研究认为,以下几种策略可以预防动机性推理行为的发生。
1. 选择不容易产生自私倾向的领导。
组织应确保决策者具有公正的道德意识形态,那些坚持等级有序的人不能总是处于大权在握的位置,尽管事实往往相反。
组织需要认识到,若忽视这些因素,他们很可能会不自觉地造成情境模糊,从而引发动机性推理。
2. 创建强化公正评价的制度。
我们研究发现,管理层不仅需要制定符合股东利益的系统和流程,而且在制定过程中要清晰、明确、前后一致,以防动机性推理的发生。
比如,决策者可能认为一些股东比另一些股东更值得获取利益,殊不知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动机性偏见造成的。组织系统和流程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员工的道德倾向。
例如,过于强调财务因素的竞争环境会不知不觉强化动机性推理,导致自私行为。
3. 认识到国际化带来的复杂性。
企业国际化经营造成决策环境更为模糊,决策者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多方面问题。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体制环境较为薄弱,执法不严,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盛行,所有这些都会增加环境的模糊性。
企业应该给予员工清晰明确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指导,以降低环境模糊度。这样可以对其他国际商业环境有整体、全面的理解,从而降低做出自私决策的风险。
作者简介:莫雷拉·埃尔南德斯(Morela Hernandez),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Virginia)工商管理副教授。
原文《终结领导者的自私行为》
刊登在《商业评论》2019年5/6月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