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态分布与因材施教--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一

正态分布与因材施教--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一_第1张图片
标准正太分布图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和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例如能力的高低,学生成绩的好坏等都属于正态分布。

下面的文章《因材施教莫求全》,转发给被各种教育理论砸晕了的朋友们,以此回归理性的教育常识!!!

                                  因材施教莫求全

                    东东不愿上绘画课……

    四岁进幼儿园的东东,到了五岁之后,却开始不愿去幼儿园了。父母一直找不到原因。有一天早晨,阴天下雨,他一起来就说:“我不去,不想去!我头疼……嗓子也疼……还有耳朵……肚子也疼!”见到母亲坚持要他上幼儿园,他很懊丧地说:“……雨啊,雨!干嘛要下雨呢?只好又得画画了!”

    母亲通过询问和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不愿上绘画课的原因是:这个小男孩的双手动作技巧发展得不够健全。于是,她和丈夫就与幼儿园的老师配合,借助其它一些练习活动,试图帮助儿子消除这个不足之处。

    然而,记录了这个事例的文献,却没有记录练习的效果。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东东双手动作的落后, 处于正常的分布范围之内,否则,他的父母早就会发现儿子与同龄儿童的差距; 而在正常分布范围之内的个体差异,是人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很难通过训练改变的----无论是双手动作,还是智商,或是学识等等,总是“两头小,中间大”----总会有少数人“最先进”,有少数人“最落后”,而大多数人“在中间”。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东东的父母不应该把许多精力用到效用很少的动作技巧训练,而是应该鼓励东东在其它的方向上恢复自信心, 以及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差。这就是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道理 ---- 要承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现实,不要在自己的短项上与其他人一争高低。

   “全面和谐发展”,即使对于规范教育来说,也不过是工业革命以来在商品“标准化”的影响下所提出来的口号。试图把“人”也教育得“标准化”,以便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劳动力,这在实际上是办不到的。至于在家庭教育之中,就更不能以此作为家长的目标了。

    家庭是因材施教的最佳场所----只有父母,才最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把孩子当作“人”,而不是当作“产品”----“人”与“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是千百万年进化而成的“万物之灵”,而不是被人们设计制造出来的“东西”。

    一个孩子在十月怀胎期间,会“重演”人类祖先曾经有过的“鱼”或其它水生动物的演化阶段,例如子宫中正常发育的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巴;同样,一个孩子出世之后,精神上的正常发育也会“重演”人类社会在精神财富上生发成型的历程。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一个孩子特有的精神上的成长阶段,去为他(她)“助推”,而不是用现代工业的方式来“制造”或“人造”。

                 家庭教育不应该只给规范教育当“配角”

    作为家长,掌握了人类精神财富生发成型的历程和特点,不但可以认识到应该“扬长避短”(因为“两头小,中间大”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都是人类群体进化形成的特点) ,而且可以认识到:家庭教育不应该只给规范教育当“配角”----目前的学校规范教育,只是人类精神财富生发成型历程中最近期的阶段,而在学龄之前的教育之中,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规范教育。

    有一个 “双生子爬梯”实验:迪迪和西西是双生子,迪迪长到第48星期时,开始教他爬梯,每天十分钟。到第53个星期时,西西还不会爬。这时开始教西西,同时还教迪迪,到了第54个星期之末,西西就达到了与迪迪相同的水平。因此,对迪迪的教育没有取得规范教育的成果----因为多教和少教一样,说明儿童能够“自然地重演”一些成长阶段。

    所谓 “自然地重演”,并不是说放任不管就能成长,而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不着一套规范的教育程序,孩子就能健康成长,甚至比人为设计的“规范教育”(“干预”)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因为,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肯定的:当一个孩子在四岁时被人为地提高了“智商”(与上述的迪迪类似),对他日后的成长,到底是好,还是坏?

    从教育的长远目标----“百年树人”来看,不但对学龄前的孩子,而且对更大一些的孩子, 家庭教育都有许多完全不同于规范教育的内容。因此,家庭教育更应该记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原发表于1996年第10期《父母必读》,作者:张祥平。这位“学为天下公器”的老师,提出“家庭教育助推法”,有理有据,科学整体观非常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态分布与因材施教--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