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艾略特曾说:
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一般地淡去。
淡去的时候,
上海滩最传奇的大佬离开。
他站在香港的入关口,
脱下礼帽,张开双手,
走向另一个时代。
而这边,落日如雪,尘埃如烟云,
一切都在缓慢地下降,
满地流光,终成历史。
幸免于难的人,
在疮痍满目的结局,画上罗曼蒂克的句号。
《罗曼蒂克消亡史》出乎意料的好。意犹未尽,荡气回肠。
电影中说:波澜壮阔,也要克制收敛。
就是这样。
30年代的旧上海时局动荡,风起云涌,在程耳的镜头下,一一变得庄重、细腻而迷离。
他借助一个黑帮大佬的故事,将一切都说给我们听:嘘,时代隐秘如谜!
故事背景
1937年,正值乱世。
滚滚红尘,战火纷飞。
花花世界,血雨腥风。
死亡、杀戮、阴谋、绑架、背叛、江湖恩怨、儿女情仇、名利相争不断上演。
后来日军施压,上海滩迎来了新的故事。
往昔的太平盛世,旧日的声色犬马。一切的一切,砰地一声,就发生了变化。
十里洋场,春光乍泄。
浮生若梦,分崩离析。
大佬、间谍、杀手、交际花、电影皇后、姨太太、妓女……都在这种巨变中,走向各自的命运。
无论哪一种,都凶险阵阵,罹难重重。
但是,上海的夜晚,灯依然红,酒依然绿,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风情万种,流光无限。
这就是上海。
摩登内敛,声色不惊。
哪怕生离死别,算尽机关,表面仍春风不度,端庄自持。
于是,悲喜无常的夜里,他们磔磔而笑,都看到了,看透了,却不发一言。
陆先生
他是上海滩之王。
喜饮茶。
善做人。
懂分寸,知是非,识大局,解人意,爱美色与美食,体面周全,无懈可击。
但是,他同样杀人如麻,残忍如狼,狡诈如狐,斩尽杀绝,活埋工人领袖,血洗仇家,哪怕对女人与孩子,亦不留半分情面。
能耐至极,亦腹黑至极。
他就是陆先生,也是杜月笙。
一代黑帮枭雄,30年代的传奇,亦正亦邪,亦白亦黑,你无法给他一个简单的评价,你要知道,他就是他,无可取代,也无可定义。
他杀死工人运动领袖,但对日本人的合作邀请,却温和坚决地说NO;
他说“买些点心”,手下便熟能生巧地,为他现切一只鲜嫩的胳膊;
他会杀死自己亲手养大的外甥;
他从凶杀现场离开,枪声如雷,子弹如雨,他脚步不乱,脸色镇定;
他叱咤风云,他快意恩仇,他充满仪式感,他说“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他发出豪言“如果日本人利用租界打中国人,我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界全部毁灭!”他令万千上海人奉为上帝。
但是,他的内心里,一直有一抹蠢蠢欲动的红——一颗活的朱砂痣,老板的女人,上海滩著名的交际花,一个如春药般销魂的女子。
小六
兵荒马乱,满城杀伐,她却别样地美着。
轻佻,孟浪,艳入股骨。
她是交际名媛,也是阔太太,抹着长胭脂,盘着爱司头,带着悬念迭起的命运,出现在镜头前。
她是撩人的。
黑帮大佬喜欢她,为她离了婚;
电影皇帝顶着巨大压力,与她暧昧舞蹈;
年轻明星对她一见倾心,无法自控地赞美她:远观,雅;近看,俗。美人啊美人,尤物啊尤物。
日本间谍想要她,为她,分寸大乱,底线大失。
陆先生默默地爱她,倾其所能,百计千方,保全她,找到她,帮她复仇。
盛宠加身,珠玉在侧,锦食入口,轻裘宝马,又怎样呢?
心是空的,一切都是虚的。
于是她要。要爱,要性,要折腾,要演出戏剧,要让情节一点点加诸于身,要让自己活色生香,要让自己丰盛,要铤而走险——哪怕死,也在所不惜。
她凭借这些,提醒自己:你是活着的!
后来,她在乱世之中,迎来自己的噩运。被囚禁,被性虐,但是,一如她自己所言:历尽千辛万苦,还是活下来了。
活是活下来了,时局却已经变了。
上海的战争已经过去,狼烟散,烽火熄。
她死里逃生,穿上白旗袍,叩下复仇的扳机,面对尘埃落定的命运,脸上无喜无悲,唯剩茫然苍凉。
渡部
他是日本人。
蛰伏上海滩的日本间谍,专门收集情报,刺探军情。
他娶了陆先生的妹妹,在上海一呆就是多年,戴礼帽,穿长衫,喝茶,搓麻将,爱老婆,说一口正宗的上海话,如上海男人一般行事做人。
他说:不,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上海人。
甚至劝诫陆先生:日本人没什么好东西,你少和他们来往。
但是,在暗室里,他身穿袴衣,用长刀,坐在榻榻米上,烹制日式饭食。
一切都是日本的。
他并没有成为中国人,更不像他的表相一样驯良、忠恳、人畜无害。
他一直对皇军愚忠,贪婪、残暴、狡猾、凶险。
甚至,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他做了一个局,让自己假装死在日本奸商的枪下。
掩饰越好,伪装越完美,爆发力越大。
护送小六去苏州的路上,日军与他们相遇,离开后,他扣动扳机,杀死车内其他人,在布满血腥的车里,狠狠地操她。
小六就这样,成了他的性奴。
他将其带回地下室,囚禁多年,残暴对待,反复交媾,肆意发泄。
日军大势已去时,他感到危机,思忖着离开,本该杀她,最终松开双手。
他是剧中最大的反角。
残忍阴毒,心机极深。
在他身上,40年代的历史,变成一个小小的缩影,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你得已感知: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恶。
战争对恶的召唤,就以类似方式发生。
正如程耳所言:战争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它就是这样残酷,荒谬又没有必要,这是这部电影一个反战的精神。
电影
配乐极美。
恰到好处,入魂入心,与故事极衬,《Take me to Shanghai 》响起时,你心中悲伤如潮,哀意丛生。
你会知道,棋局已开,无人幸免,所有人都身陷其中。
你也会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繁华已故,昨日世界已去,风来风往,唯剩寂静荒凉。
摄影酷炫。
取景、构图、色调,都非常好。隐忍,克制,有冷感。大量俯拍、画面涉及很多黄金分割线,形式感和结构感极强,不由得联想到韦斯·安德森的构图、和朴赞郁的画面……
细节讲究完美。
杀人时一击必中,没有拖拖拉拉和临危救急,服装与妆容,都极具时代感,电影全程都用上海话对白,软哝甜嗲,却无突兀之感,反而带来与暴力的强烈反差。
光怪陆离、波谲诡秘的时代,就在这些细节里,一步步走了过来。
演技在线。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无论主角与配角,都极具魅力。
主角光芒万丈,配角亦各具光辉。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人人都是主角的电影。没有用力过度,也没有用力不足,一切都刚刚好。
陆先生、小六与渡部固然演技惊人。
但王妈、妓女、童子鸡、王先生、姨太太、车夫、电影明星……每个人都被表演得极立体。
他们不是脸谱,也不是符号。
每个人就像一个多面体,自有冲突,也自有魅力。
王妈的精于世道,与临死时的周全体面;
电影皇后的风光与辛酸,(最出彩的当属与丈夫最后的对话,眼睛一红,与其他鲜肉级演员高下立见);
妓女的风尘与大义;
童子鸡的单纯与残暴;
王先生的老练残忍,与面对小六的柔情;
姨太太的寂寞与枪杀二哥的果断;
车夫的怪异与绝决;
都让我们感到,每一个人的表演都不扁平,不单薄,他们有层次,有质感,有性格,有立体感,有饱满的冲击力。
于是,你会感到30年代扑面而来,群雄纷起,蝼蚁遍地,所有人都在挣扎,所有人都是乱世的孤儿。
每一段罗曼蒂克,终将消弭于战火纷飞的历史。
无论爱情,还是传奇,抑或时代精神。
如花妖女,终成性奴;
如诗爱意,终被辜负;
一代传奇,终已落幕。
旧秩序被打破,旧文明被击碎,礼崩乐坏,世道浇漓,野蛮新世界来了。
这种破,这种碎,就从日本军队过际,渡部知道,他们的时代来了,于是粗暴地扯下章子怡的耳环开始。
从此,罗曼蒂克曲奏到尾声。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故事一个接一个终结,挽歌低回,一如耳语,在上海的暗夜悄然诉说。
时代就这样静默着,进入残局。
诗人艾略特曾说: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一般地淡去。
淡去的时候,上海滩最传奇的大佬离开,他站在香港的入关口,脱下礼帽,张开双手,走向另一个时代。
而这边,落日如雪,尘埃如烟云,一切都在缓慢地下降,满地流光,终成历史。幸免于难的人,在疮痍满目的结局,画上罗曼蒂克的句号。
推荐阅读:
来,点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