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

 

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_第1张图片
海报

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_第2张图片
韦恩


《钢琴家》,少有的经典之作,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艾德里安布洛奇领衔主演。影片是根据波兰电台的钢琴师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西普尔曼在二战时期受到德国纳碎和其他方面迫害的大背景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表达是很客观的,并没有那些激烈控诉的德国纳粹的片段,也没有把主人公的经历炮制成多煽情的苦情戏码。主人公西普尔曼,只是一个热爱音乐,技艺精湛的钢琴师,并没有某些影评当中那些意淫,那些把音乐和人性光辉描写成多么的伟大和高尚,把纳粹军党一概纳入恶魔和刽子手的行列,出来一个善良的军官还以为是被音乐的力量和主角的人格魅力打动,所以才没有下杀心。真是意淫至极,人家单纯喜欢音乐,本身是那种善良的人但苦于大环境如此无法公开和主流抗争而已,仅凭一面之词就开启了歌颂真善美的超级大炮了!

 当然,纳粹当中的确有很多畜生,电影当中也只是把当年那些被屠杀的悲惨的犹太人的千百万个命运篇章中的几个片段表现出来了。但就是这些和好莱坞那些火爆感十足狂帅酷炫的特效相比看起来不值一提的镜头,那些平静地被德国纳粹士兵虐待,被残杀的或者死于反抗的犹太人,那些就地枪决和焚烧后剩下腐肉所表达的震撼和张力是那种喧嚣狂躁的电影无法具备的。尤其是那个推移镜头,西普尔曼一家子德军走进对面的楼房,然后几个兵士把一个残疾老人从阳台扔下的情景,把二战中那些恶魔的行径,那种令人发指,令人极度心寒的丧心病狂暴露得一览无遗!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日本佬了,两个都是被种族净化和开疆扩土的观念洗脑的恶鬼军团,都是一群披着人面的兽人,走到哪杀到哪。

 

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_第3张图片
痛哭的人

回到影片当中,影片的叙事是按着时间顺序发展和推进的,而且也是古典叙事的典型代表,表现形式是明显的现实主义,导演也是带着一个完全客观的风格和视角去讲述这个悲惨故事的。影片当中有很多推位镜头以及一些局部特写和广角镜头,这些镜头大部分都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而不是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西普尔曼弹钢琴的手指,只有他自己听得见的琴声,他开罐头时遇到那个搭救他的德国军官时,那个从脚部到面部的近景,无一不极强牵动着观众的情绪。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广角镜头,西普尔曼被那个勾结犹太人的军官救下后,他和家人从此天人永别,而且逃亡躲避的生涯远远没有结束。他走在曾今熙熙攘攘的街上,而今映入眼帘的只有无声的尸体,天空飘着雪,落到正在抽泣和被无助绝望笼罩的西普尔曼肩上,落在所有被黑暗恐怖血腥充斥的角落,处处尽是断壁残垣的废墟,只留西普尔曼一人如孤魂般游荡在街上,这个场面调度呈现出来的只是一副五十万人口犹太人特区被屠城后的一条街道的惨状而已……

 

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_第4张图片

本来衣食无忧的他,可以在广播电台自在地弹他的琴,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讨到同事的妹妹做老婆,但一切都因为德苏联合入侵而停止了,尤其被希特勒主导的疯狂的日耳曼巨轮战车碾压得支离破碎。虽然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阶级和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但电影中只表现出了在战争灾难下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现。西普尔曼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对残破的现实也无能为力,他处在的是一个中庸的位置,那对准备加入反抗纳粹组织的波兰夫妇还有那个曾经和西普尔曼在电台共事的胖子就是两个不同极端,前者无私奉献帮助西普尔曼渡过难关,后者趁机谋取私利。

 无论怎样,西普尔曼的求生之路都极其漫长且煎熬,蓬头垢面胡子拉渣是常态,最要命的是还要一边躲避德军和叛党波兰人的追捕,一边忍受饥饿和疾病的熬煎。所以那个在废墟中奔命的犹太人,那个在德军炮火和弹雨中东窜西跑的还要寻找食物的犹太人,在镜头前还只能无声啜泣生怕引起别人注意。这样的悲情人物,也只有艾德里安这样影帝级别的人能如此收放自如了。

 最后说说那个营救过西普尔曼的军官,他的名字叫韦恩,他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救助过不止西普尔曼一个犹太人,给他们提供食物和庇护,而且最后善良的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中,这些都是真实历史人物,韦恩,辛德勒和拉贝,这些都是被战争机器无情卷入杀戮罪恶中并且最终还要偿还恶债的悲情人物,但同时他们又是恶魔堆里仁慈的上帝之子。

 

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_第5张图片
钢琴师

剧终,西普尔曼回到华沙广播电台,重操钢琴师旧业,享年88。如果没有韦恩,也就没有这部电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奥斯卡经典《钢琴家》,拯救西普尔曼不是他的琴声,而是韦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