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沈复,才懂得浮生为何

读了沈复,才懂得浮生为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敲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一个记忆点闪现在我脑海,那就是我当初为何会买沈复这本生活小记——《浮生六记》。对了,是因为在购书网站上浏览书目时,它随着著名主持人汪涵的名字一起出现在我眼前。

打在书本右边的文字是“汪涵倾力推荐。”

我想每个人在买书时,都会有自己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看了翻拍电视剧而想去找来原著想一看究竟,比如我买《美人为馅》就是出于此原因。有的人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畅销书作者而不惜花重金买来全集收藏等等,买书的理由五花八门,但看书的理由只有一个,那便是从书中可以找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在作者笔下或真实或虚构的情节貌似真的能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安慰一样。

冲着汪涵,我买了《浮生六记——沈复 著》。买来时发现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双版的,于是我就先看了文言文版本的,又看了一遍白话版的。看完了两遍之后,才蓦然发现自己竟然一直不知道作者沈复是何许人也。于是,就着书的扉页上对作者的介绍,我才知道,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出生于文人世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两人举案齐眉,相爱甚笃,共筑一段情缘佳话。

结合书里沈复对自己短暂一生的回顾,我不禁感慨,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家庭生活极为困苦,饱受风餐露宿的情况下,作者是怎样经受住命运的打磨而把平淡似水的生活过的那般悠闲自得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浮生六记》又重新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这本简洁的小书就如同它的封面一样干净易懂,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每一个符号都散发着作者内心的从容淡定。读到作者与友人一起去全国各地游玩,领略大自然的时候,我好像也随同作者游览了一番好山好水一样自在有趣;当看到他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陈芸妻分离而后又舍下幼小的一对儿女时,我的心仿佛跟着作者受了难一样,难以平静。我想,一本好书的价值就在此了吧,它总是能勾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哪怕隔了千朝万代的历史,哪怕是根本不会有所交集的时空,就这样很奇怪的,我被沈复“圈粉”了。大概古人的圣贤所在就是他们善于感化他们自己,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他们都能够用诗,用词,用曲,用胸襟去感化自己,也感化别人,换做今天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豁达、乐观、不卑不亢了吧。

再来看看这本散文回忆录。

《浮生六记》是作者晚年,也就是四十六岁时迁居北京时写下的,后来又因生活变动,原来的六记佚了两记,所以当我们今天拿在手里时,其实是只有“浮生四记”了。四记中的前第一记就被作者大肆来描写自己与舅女陈芸结为夫妇的全过程以及二人婚后如胶似漆的生活,读来,着实让人大为歆羡。

“她蕙质兰心,不只在笔墨上。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情态缠绵,让人神消。”

这是沈复初遇舅女陈芸所述之词,在我看来,陈芸之媚态不亚于红楼梦里宝黛初遇之神情,那眉目之间传情似海深,像是在繁华之隅正好遇见你之美。他称她一句“淑姐”,仿佛只有这般尊称才能避自己中意之嫌。只这一见,他便认定了她,私下里跟父母论到,“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古代人们的感情原来就是这样啊,不流于表面但也不遮遮掩掩,若认定彼此那就是一生的信念。羡慕古人对感情总是一如既往的执着,倘若现代社会的我们能学来丝毫,到也不至于在爱与不爱的漩涡里相互纠缠,无穷无尽。

两人婚后的生活极为甜蜜,常常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芸则陪伴在沈复跟前,借着沈复练习奏文的空档,也跟着他学点古文弄墨的来打发时间。两人或一同鉴赏爱好之古诗词句,或者在“我取轩”赏月谈天,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拉家常似的,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夜。但小书里后来的情节却是我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某天,沈复与芸约上好友游玩虎丘,恰巧朋友带了一名长相极为曼妙的女子,唤做憨园。谁承想沈复没有在意此女子,竟被芸相中,执意纳为沈复做妾。书中对这个情节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沈复后来再回忆此段时大概也是故意避而不见吧。

读到此处时,我便不禁对陈芸感到有些迷惑,为什么执意要给自己的丈夫纳妾?为什么要将属于自己的一份完整的爱分给旁人?她难道真心是心甘情愿么?

后来,我又在思索此事时,蓦然的想通了。即使陈芸不主动提出将憨圆纳给沈复做妾,恐怕此事也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为现实。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才是传统教条里最为平常的事情吧。想到这,我又突然间理解了陈芸的举动,与其被迫投降,为何不能先行成人之美呢?何况倘若我真爱沈复此君,那身旁又多一女照顾他,为他费心费力,又有何不可呢?

后来又因种种变故,沈复此妾还是没有纳成。我竟然不知为什么有点开心,也许是为陈芸,也许是为他夫妻二人吧!

平淡生活里的情感终究要遭遇生活的种种磨砺才能修成正果。在沈复与陈芸身上也是如此。因政局变动,沈复常常要离开家去外省做幕僚或在会馆学习,时常两三月与芸见不上面。沈复的母亲又是极为不好伺候的婆婆,于是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陈芸也着实受了很多无辜之气。她也常常会为了家庭和睦,为了丈夫回到家中时不再为家里的琐事而挂心,于是,她忍了很多,也因此而逐渐消瘦,疾病缠身。

当沈复再次回到家中,望见“淑姐”此景,便不由得心酸自责起来。

“等我到了家中,去母亲处问过安,回到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我俩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惶惶然化为烟雾……”

他是心疼她的,她也总是将心中的挂念留藏于心。他无从知晓她受过的委屈,只是见她日渐消瘦的身躯实为不忍,她却从不跟他提起,只是莞尔一笑。多好的女子,多好的爱恋。

关于后来的故事,沈复与芸共生养一儿一女,却都因为生活的压迫而早早丧命天涯。

芸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终究迎来了撒手人寰的一刻。

“那是嘉庆八年三月三十日。我千呼万唤她,她已不能说话了,两行眼泪,涔涔流溢。她的喘息渐渐细弱,眼泪逐渐干了。她灵魂缥缈,竟就此长逝了。”

此时,两行清泪也挂在我的脸颊上。

对此情景,我竟无法用任何言语表达,只有默默地流着泪,为芸的离开而难过,为沈复从此举目无亲两手空拳而悲戚。

在读过《浮生六记》之后的很多日子里,每每我想到沈复,脑海里便会充斥着这般情节。他一人半伏在芸的床榻前,久久说不出话。他难过,他知道此生还没有来得及好生待他的“淑姐”,便此般阴阳相隔了。他找不出为自己辩解的话来,他只好默默的 为妻送行。

我们喜欢读书,不过是因为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总能千方百计地打动自己。我们被他们的故事感染,我们从不惋惜,我们只能祝福。

读过沈复的《浮生六记》,我大抵懂得了我们的浮生到底为何物。

浮生为情,浮生为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沈复,才懂得浮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