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摇号,孩子说学了有什么用?

《小欢喜》播完了,编剧黄磊很高明的在剧里用了一个隐喻——《饥饿游戏》。

《饥饿游戏》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青少年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的某国,由都城统治着12个行政区。每个区每年要选出1男1女、两名12-18岁的少年,参加一场饥饿游戏。他们将在特定的游戏场景中竞技,最终只有一人能够活下来,成为游戏的胜利者。

《小欢喜》中的四个孩子最终都上了本科线,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区重点中学。按照网上的分析,宋倩担心年级第一的英子上不了清华北大,原因就在于春风中学并不是北京的一流高中,只能算二流学校。但,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能够上大学的。

另一部以高考为主题的电视剧《少年派》,讲述的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故事。那么,现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今年的高考总人数1031万,高校录取率预计在81%左右,高考本科录取率约在43%左右。985和211院校的录取率约为4%左右。(数据来源于网易新闻)

也就是说,今年参加高考的1031万考生中有将近600万学生无缘本科,有近 200 万学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只有约 40 万人可以进入重点院校。

高中升入大学如此不易,初中升入高中情况又如何?以昆明市 2019 年数据为例。

近日,昆明市招生委员会发布《昆明市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2019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昆明市初中毕业生共有68288人,今年高中阶段计划招生6700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3000人,中职学校招生24000人。预计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1%以上;其中普通高中的录取率预计为64.1以上%。(来源于网易新闻)

这些数据意味着,昆明的一个学生要进入大学本科,首先要中考时赢过本市 4 成的同学进入高中,然后再在高考时赢过本市 6 成的同学。如果想进入重点院校,则要赢过本市 9.5 成以上的同学。

《饥饿游戏》中,1 区 2 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从小接受专业训练,自愿参加游戏;其他区(边远落后地区)的孩子则通过抽签决定参加游戏的人选。游戏中,获胜的几乎都是 1 区 2 区的孩子。

真实的高考考场与“饥饿游戏”何其相似。父母要想让孩子在高考中获胜,也得从小训练。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的质量都很重要,要让孩子从小接受训练。因此,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而又学费高昂的民办学校成了家长追捧的重点。

无奈,民办学校的名额也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有限的名额?考试。

准备参加小升初的孩子通常十一、二岁,刚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大脑变得活跃,边缘系统的迅速发育让他们对压力更敏感、情绪不稳定、难以沟通。参加小升初的孩子,往往要去上补习班,课业、学习难度和学习时间的增加,让孩子们倍感压力。家长们也感到不易和焦虑。

今年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 17 条规定: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根据这一规定,2020 年,昆明小升初招生政策和制度将会如何改革?8 月 29 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在《金色热线》节目中进行了答疑。他说:作为云南省来讲,我们要执行好中央的规定,利用考试机制的调整,把义务教育阶段当中的一些热点,比如择校问题解决好,真正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体现公平的要求。所以我想不论是在哪一级,在政策的执行上都是坚定不移的。

云南教育快讯发布了这一消息。家长们对这一政策有不同观点,一种是支持摇号的,另一种是支持考试的。

两种观点,各有其局限性。

观点一 支持摇号

支持摇号的家长,认为摇号缓解了择校热,可以避免低龄化的考试竞争,更利于缓解家长焦虑,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和学校都更公平。

他们认为,这样的政策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让大家享有同样的机会。民办学校不掐尖,学校间的比较和竞争也可以变得更加公平。孩子年龄尚小,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只要孩子优秀学习好,在哪个学校都可以考上好高中。孩子年龄大一些了,心智等各方面都更成熟,再参与竞争,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这一观点看上去不错,有没有问题呢?

择校热是一个现象,现象背后是什么?是教育资源的有限。如果抱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想法将其平均化,回到吃“教育大锅饭”的方式,恐怕并不能让教育越来越好。

同时,这一观点的背后有几个潜念。

潜念一,民办学校好是因为生源优势。

的确,生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所有老师都愿意教学习能力更强、学习习惯更好的学生。但是,如果把生源这一因素,当作决定一所学校升学水平的唯一因素,恐怕不客观。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刚进入初中,其学习成绩不至于是云泥之别。

反过来,如果是公办学校通过考试入学,优先录取考分高的孩子,就能取得和民办学校一样的成绩吗?

一所学校取得好的成绩,一定是生源、师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源只是其中一项因素。

潜念二,学业压力让学生身心不健康。

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压力的研究,承认压力的确有可能损害健康。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只有把压力当压力时,这种损害才存在。

我有一位同学是厦门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一起聊到现在孩子们的压力,她说:是,我们看着孩子是挺辛苦,压力也大,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办法。大部分孩子是能够顺利度过的。如果孩子出现什么情况,一般来说,也不仅仅是学业造成的,往往有更多其他复杂的因素,比如家庭的、和同学相处的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原因。

她说的很有道理。学业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影响,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当然希望减小学业压力,让学生更快乐更发自内心的学习,但以此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潜念三, 是钻石在哪里都会发光。

这一点看上去像是真理。可人不是钻石,人是灵活易变的,人和环境相互塑造。作为更具可塑性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会成长为不同的样子。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灵珠托生的敖丙,本应更具善念与灵气。可是,在最要紧的时刻,敖丙生出了最大的恶念——他想把陈塘关活埋了。其重要原因,是敖丙有一位品行不端的老师。

学生在学校是跟随者,管理者和老师是带领者。如果管理不善,教学不精,怎么能期待学生更加优秀呢?

学生不是钻石,会适应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摇号固然解决择校热,但也有相应问题。那么考试就是一个好方式吗?

观点二 支持考试

支持考试的家长,认为凭借自身努力得到好的教育资源,是真正的公平。

他们认为,这样的政策把得到更好教育的机会交给运气,是更大的不公平。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在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没什么不妥。如果上好学校的机会以摇号来决定,会让更多人抱着踫运气的想法参与摇号,热点民办学校只会更热。孩子就算踫运气摇上,也可能会不适应。考得好就能上好学校,让家长和孩子有选择权,促进上进心。

这一观点有其道理,但也有其问题。

问题一,教育过于功利化。

当好分数意味着好资源时,教育就走向了功利化,考试学科和考试内容决定了学习的方向。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功利化,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外在奖励为导向,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每年高考后,都有报道高三学子们会通过撕书的活动来庆祝自己中学生活的结束,真不知这是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爱还是对考试的恨。

最近,很多家长反映,得知昆明小升初要 100%摇号后,一些孩子出现了上(专门的)课分心走神溜号的情况。父母和孩子说,孩子回答:小升初都摇号了,学了有什么用。(摘自云南教育快讯)

经过五、六年的上学和考试后,孩子已经把考试当成了学习目的。可是,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考试,还应该乐在其中,获得发展的动机和能力。

问题二,造成不当的学习方式。

考高分成为学习的目的后,一切让位于学习就不足为奇了。
运动、玩耍、睡眠、交朋友等一切与发展有关的活动,因为与考试不相关,都有可能被压缩和放弃。
题海战术提分最快,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最有效,记。当下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不用去考虑,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考。

除了取得学业成绩,孩子还应该建立自信心、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与同伴建立友谊,学会如何学习,获取未来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其他能力,可这些都不是考试内容,学习与否就不太重要了。

问题三,以考分为标准。

考得好分数是为了进入好学校,能否考个好分数,难免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一千个孩子有一千个孩子的样子,怎么可能统一标准,有一个标准的样子呢?

不仅对孩子如此,对学校亦是一样。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仅以升学率来评估,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前面我们讲到的潜念——民办学校好是因为生源优势,就是把考分当作评价标准带来的问题。

然而,考试真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吗?

问题到底出在哪?

芒格曾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掌握到能通过测试的水平,能常规应用其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所处专业更为基础的学科。”

认知科学的研究发现,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式,考试可以让我们知道哪里没有掌握,哪里没有学会,从而进一步学习。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把考试成绩当成了评判标准,用来区分优劣。

我女儿小学时,曾经有一次跟我说,老师安排同学们做活动,那些好学生帮老师抄写,我们(指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打扫教室。我很惊异地看着女儿,问她,什么是好学生?她被我问的很意外,说,就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啊!我知道这种标签已经在女儿身上起作用了。我说,妈妈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妈妈认为,只要学习用功努力,不管考分怎么样,都是好学生。女儿听了很开心,原来自己也是好学生。

考试不仅被当作评判标准,还被当作筛选工具。考分高的,就是好的、优秀的;考分低的,就是差的、低劣的。学生因此而讨厌考试讨厌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饥饿游戏(一)》里,导师黑米契是曾经获得胜利的人,他在竞技场里活了下来。然而,他以酒度日,内心没有快乐可言。现实生活中,在大大小小的考场中胜出的学生,他们又怎么样了呢?

北京大学危机干预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概念,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来自豆瓣转载)

根据 2009 年耶鲁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耶鲁大学 45%的中国学生有抑郁的症状,29%的中国学生有焦虑的症状。而美国大学生的平均抑郁比例是 9%,平均焦虑比例是 9.5%。(来自外滩教育,作者方也)

看,我们前面讲的支持摇号观点背后的潜念——学业压力让学生身心不健康,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从这个结果来看,学业越优秀,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越高。

我曾经见过一个 23 岁的男孩子。他刚刚大学毕业,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事,是寻求心理帮助。他回顾他的童年,说,小升初时没有考好,他妈妈告诉他,知道他小升初成绩的时候,自己恨不得从天桥上跳下去。他说,听了妈妈的话,没上重点中学的他一分钟都不敢懈怠,时时都努力学习。因为,他怕自己成绩不好,妈妈就从天桥上跳下去了。可是,他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每次考试他都很紧张。虽然他上了大学,现在也已经工作。可是每每想到妈妈的话,他还是感到很恐惧。他不敢恋爱,不敢想象结婚,更不敢想象未来有自己的小孩。

优胜者们不快乐,他们的收入如何?

根据重庆文理学院张华良、李敏以山东 20~40 岁主要劳动人口180 人所做的研究,得出学历每上升一个年度,其平均月收入就会随之上升。(来自《学历与收的关系分析》作者:张华良 李敏)

在多项类似研究中,均得出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学历越高,往往意味着收入越高。(来自《学历对个人收的影响分析》作者:胡海燕)

收入增加了,人却不快乐了。
别忘了,还有很多没有上大学的学生。

从小,我们听到的是“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可实际情况是,学历不高发展受限,甚至遭受歧视。
曾经,中专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才可以就读的学校。中专毕业就参加工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许多成绩优秀的初中生都选择了读中专。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扩招,很多曾经非常优秀的中专毕业生,一直在一线岗位工作,很少进入管理层。

前几天,《新周刊》一篇名为《读中专的人,怎样谈未来》中谈到了中专生的无奈:残缺的知识框架,造就的是“不完全”的人才。
今天,公众号奴隶社会转载的一篇文章《如果没法上高中......》描述了这一情况。

这个用成绩、升学率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教育体系背后,是以收入、地位论成败的社会。

前麦肯锡合伙人,创办了一土学校的李一诺说:教育里看到的问题其实都是社会问题。

回到小升初,无论是摇号还是考试,似乎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最喜欢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有这样一句话: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问道。

我们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应该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升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改变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估方式,形成良性的发展,让每个孩子拥有同样的教育权利,或许是解决之道。

要做到这一步,或许距离还很遥远。改变,总是伴随着阵痛。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会有人像曾经的中专生一样,落在时代变革的道路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既然如此,我们——普通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一、改变我们的视角

徐凯文博士曾经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这些家庭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他说,这可能是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就像《小欢喜》里宋倩反思的一样,上学时候成绩不好的同学,就过的不好吗?恐怕不一定。
想一想我们对孩子最真实的期待,难道不是希望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吗?
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幸福有多种理解,但,可以确定的是幸福不由考分决定

二、做好自己

徐凯文博士在演讲中说,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三、尊重每一个人

“老师把卷子扔在桌上,指着我们几个吼,‘像你们这样的垃圾还想上高中啊’。我好几次没忍住就哭了。”(摘自《如果没法上高中......》)

我们在生源探索的课堂里鼓励孩子,“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可学生回到家中,听到的是做超市收银的妈妈又因为手脚太慢被顾客数落,看到的是开夜宵大排档的爸爸点头哈腰还被恶言相向。(摘自《如果没法上高中......》)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出一点点的小改变,或许,我们最关心的教育,就能发生一些大的改变。

最后,推荐一个视频,或许可以带给你更多思考。

专访李一诺

《哪吒之魔童降世》告诉我们的 4 个养育真相
想要小欢喜,学学《小欢喜》
又是一年小升初
人人赞叹的芬兰教育,到底赢在哪?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升初摇号,孩子说学了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