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母语润泽生命——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参会感

会场实况

        2019年11月14日,带着对母语教育的虔诚之心,来到了母语教育改革的圣地——江苏南京,参加“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

      一入南京城,扑面而来的是“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的威武壮观;行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心里泛起的是细雨梧桐,锦上金陵之感。

用母语润泽生命——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参会感_第1张图片
南京师大秋景

      母语是什么?母语是妈妈说的话,奶奶唱的歌谣;母语是乡音土语;母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母语还包括那些用母语传达的,反映了人类共同心性的语言文化。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围绕母语教学,开展了六场大咖演讲,四场圆桌对话,八节名师课堂,八场精彩分享,聚焦阅读、写作、古诗与整本书教学,全面而充实。真正体现了亲近母语,是一个大师学者荟萃的舞台;是一个一线教师成果汇报的展台;更是一群追梦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三天的学习于我而言,是一场盛宴,也是一次非常美好的相遇。

学习伙伴,感谢拍照的组长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主题演讲中讲道:亲近母语最重要的观点是儿童为本。在母语课堂里以儿童为本的时候,实际上是三种儿童的美丽约会。第一个是教室里的儿童;第二个儿童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母语教材中,母语教材中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动物、植物其实他们都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儿童是真实存在着的儿童。第三个儿童来自于教师自己,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其实你自己也就变成了儿童。所以亲近母语是对母语的亲近,说到底是对儿童的亲近,让儿童亲近自己的生命,用母语润泽生命。

国家督学成尚荣作主题演讲

        亲近母语,看到教育生活理想状态。

      本次论坛,别出心裁地分成“母语的黎明”、“母语的校园”、“母语的家庭和社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一场精彩生动的情景剧《母语的一日》,为我们打开了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的序幕。在乡村,在田野。乡村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日有所诵,享受母语的温暖,感受世间的一切美好。在教室,在课堂。刘文颖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循着余光中先生的一行行诗歌,听着那一夜的雨声好像在说些什么。在学校,在重视阅读的学校。你听,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用欢快的语调歌唱:“漂流书每月1本,一学期5本,六年60本,再加自主阅读的40本,就是‘六年百书’, 书香飘散开入心间,这是个美好幸福的体验。”在天地间,在自然中。臧明艳老师执教二十四节气课,和一帮孩子们谈论着“小雪”节气,看“雪”字的演变,了解物候知识,诵读诗歌,好不惬意。在家庭,在社区。兰州市东郊学校的老师、家长、学生同台表演民间故事大串烧:《天仙配》《梁祝》《白蛇传》,还有京剧《梨花颂》,令人赞叹不已。从一篇课文到一组文本,从一组文本到一本本书,他们温暖而浪漫的生活在文学里、诗意里,生活在母语里。这一幕幕,为当前被教育的功利主义,人才选拔的唯分数论,母语教育妖魔化下的老师、孩子擘画了一种全新的母语教育生活,有种母语教育原来这么美好的感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亲近母语,聚焦不同课型教学策略。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意义,只有依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学,才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地发展。本届论坛聚焦阅读课、写作、古诗、整本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朱自强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女士,吟诵名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光辉先生分别在相应的圆桌对话后发表主题演讲。活动安排从微课到主课,层层深入,从课内课到课外课,自然延展,涉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古诗教学、整本书教学等方面,真实可鉴。专家们认为:阅读教学中,一线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定要有理性思维来控制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我要教什么?了如指掌。为什么要这么教?心知肚明,这样的教学,才有方向,才能落实教学目的。引导孩子写作时,我们要帮助孩子用丰富的生活增加经验,用有效的阅读唤醒经验,让他们学会观察和独立思考,放飞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对于古诗教学,朗读是古诗教学极为有效的方法;吟诵是一种回归性的学习方式;表演,可以把儿童从旁观者变化为参与者;编故事和绘画,正是儿童学习古诗后,向世界输出、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而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面对统编语文教材推荐的整本书,涵盖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中国古典名著、小说、外国文学名著等等,这么多的内容怎么办?我们教孩子阅读,培养孩子思维,让孩子学会表达,使其成为独立的、真正的阅读者。

用母语润泽生命——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参会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亲近母语,推动阅读文化深度培育。

      统编教材不再拘泥于一本书、一本教材,而把阅读放在突出的位置。基于以下认识:每个孩子都有母语学习的潜能,母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一定要和儿童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对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不做好阅读,不可能解决好母语学习问题。要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构建完整的母语教育环境等。亲近母语建构四个体系:儿童母语的课程体系、儿童母语素养培养体系、儿童母语师资培养体系、家校共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并不是一件说说就可以的,要推向深入,非得下功夫不可。

      首先,要以统编教材为主轴做课内外整合。在教好统编教材的基础之上,有效整合儿童诵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并规划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让母语学习能够延展到生活中,让孩子进行整合式研究学习。这个过程中有效渗透对儿童有用的语文知识,例如汉字文化、语汇积累等等。

      第二是分级阅读。分级阅读在世界上具有非常完备的体系,例如,在英美,在日本,在芬兰,它的体系很完备。中文阅读也有十年研究,可是非常不完善。这里有很多问题。比如,中文分级标准如何建立?儿童心理发展和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之间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分级阅读应该涵盖哪些阅读文本?

          第三是借助工具。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所以我们经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有多么的简单粗暴。这就好像你妈把一个9斤重的西瓜在你面前,然后问你:宝贝儿,这西瓜甜不?老妈,我也想知道甜不甜,但我该从哪儿下嘴呢?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小一点儿的8斤重的西瓜。也不是妈妈切好一勺一勺喂给自己吃,他需要的是一把西瓜刀,以及自己亲自去切西瓜的方法和勇气。可视化思维工具,情节绳,情节波,情节梯,情节格,情节环,情节泡等等,就是那把西瓜刀。这些工具的运用,解决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真实的困难。在教学中,知识方法好教,思维最难教,有了可视化思维工具,一切都变得简单有趣起来。做这些,并不是为了给校长还有参观领导看,我们的孩子读书喽,画的多好看。而是希望当孩子离开我们之后,他面对一本书也好,面对生活这个千金重的大西瓜也罢,他能够勇敢地拿着西瓜刀切下去。吃上一口,然后笑着对我们说:老师,这西瓜挺甜的。第四就是家校共育。这里不具体描述。

用母语润泽生命——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参会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犹如润泽桃李开花的雨露,好似唤醒竹兰拔节向上的春雷。永葆对教育的热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儿童本位,寓教于乐,育人为本,点亮孩子们的心灯,才是我们执教者终其一生要去修的课题。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真正的老师只对他自己下功夫,就像磨一面镜一样,他把自己最终做成了镜子。但他是一面没有目的的镜子,它并不去有意寻找谁的脸去照。它只是在哪儿==那儿,但来到它面前的人看到了他自己,真正的老师反射你的光,如果你借着他看到了光明,那也只不过是你自己光照到了你自己的黑暗。”我们带着期盼而来,也带着思辨的成长和硕果而归!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母语润泽生命——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参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