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成长联盟】BAT优秀的互联网人每天都在学什么?如何坚持学习与提升?戳此查看大咖成长之路
本文长度为3750字,建议阅读8分钟
产品设计时,一定要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为用户提供刚刚好的服务。
作者 / 谭小超
所谓“考虑使用场景”的意义,就是在恰当的场景中,刚刚好的为用户提供“刚刚好”的服务。
先放两张图:
相信用iphone的同学都知道,iphone有这两种接电话的交互方式,但是不知道产品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一个“接电话”的动作,要设置两种交互样式呢?什么时候是左图,什么时候是右图?很多同学挠脑袋说一句:没发现什么规律啊,这。。。随机出现的吧?
拜托,再想想?
“接电话”这一个动作,却有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使用场景”这四个字里。想寻求答案?你且往下看。
“用户使用场景”这个词,产品同学们应该都接触过,但是很多产品同学并不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在产品设计的工作中应该如何“考虑用户使用场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用户使用场景”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如何“考虑用户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通俗一点理解就是,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环境”。呃,是不是觉得。。。跟没解释一样?没关系,你们先把刀放下,咱们把这个“环境(场景)”拆解细化一下。
用户使用场景分类:
1. 使用的时间:季节、月份、节假日、白天or晚上、睡觉前or起床后
2. 使用的网络状况:Wi-Fi、4G、3G、2G、弱网环境
3. 使用的心理状态:兴奋、期待、愤怒、紧张、悠闲
4. 使用设备:PC or 手机
5.其他:
使用的地理位置:家里(如果有需要,可区分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公司里、地铁里。
周边环境:安静or嘈杂、高大上or接地气
1、使用时间
不同的使用时间,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页面风格与功能,在市面上很多的产品中,已经体现的很好。
比如ipad版本的腾讯视频APP,整个首页的背景风格就是暗黑色调。这是用户在使用ipad看视频的使用场景决定的。试想一下,你一般什么时候用ipad看视频?是不是一般都是晚上下班回家之后躺在床上追剧看电影的?暗黑色的背景风格既避免了在晚上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刺激用户眼睛,也更好的凸显了首页视频内容,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友好的视频观看体验。当然,“晚上回家之后躺在床上”的这个场景不应该是出于我们的想象,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分析ipad版本的APP的活跃时间段,这样分析出来的使用场景,才有意义,才有依据。
比如节假日期间,很多电商平台都会在首页换上很有购物氛围的“氛围图”作为首页背景,就可以有效的刺激用户的购物欲望。就好像过年期间所有的超市都在放《恭喜发财》这系列的歌,这是一个道理。
再举几个小栗子:
比如阅读类APP,每到深夜的时候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关灯”功能,这个关灯不是关掉用户家里的灯,而是把APP中明亮的阅读背景切换为暗色系的阅读背景,令读者眼睛更加舒适。当然,“关灯”这个功能在APP中弹出的时间节点也不应该是我们臆想出来的,也需要结合APP的活跃时间等一些列因素来制定的。在用户刚刚想“关灯”的时候,为用户提供了刚刚好的“关灯”服务。再比如摩拜单车的扫码页面有“手电筒”功能,就是为了用户在夜间扫码这个使用场景做的设计。
2、使用时网络环境
不同的网络环境切换不同的产品使用模式,主要是针对流量消耗比大的APP,比如在线视频类(加载&下载)、云盘网盘类(上传&下载)、电商类(不要小看你刷一下午淘宝所消耗的流量)。
上栗子:
天猫APP,当检测到网络环境由Wi-Fi切换到了移动网络的时候会用toast提示用户:“在移动网络下,为您呈现普通质量图片”,这种设置方式就有效的节省了用户的流量,并且提高了页面加载速度,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不至于在4G环境下刷一天淘宝之后第二天发现房子是中国联通的了。
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直播功能,在检测到非Wi-Fi的网络环境时,会直接在播放器页面上给出提示文案:“正在使用非Wi-Fi网络播放讲(应该是“将”,网易的错别字)产生流量费用”。
很多产品同学在考虑网络状况的时候通常只考虑“Wi-Fi网络”“移动网络”“无网络”三种情况,有一种“弱网环境”的情况是很多同学没有考虑过的。“弱网环境”可以理解为,通过数据能够检测到APP心跳,但是请求接口&返回数据的时候出现数据返回异常、加载过慢等情况。这个时候给的提示,应该是区别于“无网络”环境的提示的。比如:“当前网络环境较差,请检查您的网络”当然,是否要有“弱网环境”的特殊的网络环境区分,还需要结合各自的业务情况。
3、用户使用时的心理
用户使用心理也是很多产品同学都容易忽略的一个点。思考一下,你负责的这个功能,在用户使用的时候用心理状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根据用户使用该模块时候的不同情绪,进行不用的风格设计。
以我所在的电商领域为例,“确认收货”与“申请退换货”这个功能大家应该都用过,那么用户在进行“确认收货”操作与“申请退换货”操作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确认收货”的时候用户的心情就类似于拆快递时候的心情:
一个字:爽!
两个字:很爽!
八个字:宝贝儿你咋才来啊!
(对!你没看错!就是没有三四五六七个字的例子!)
结合着这种“拆快递的心情”,就可以考虑在用户在进行操作的页面文案上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弹窗再也不是干巴巴的“确定”“取消”。而是一种可以唤起用户“同理心”的情绪引导性文案,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就像发现了一个小彩蛋一样。不要小看这一个个很小的“点”的力量。用户是感性的,在使用某款产品的时候,经常恰恰是某一个很小很小的点,恰到好处的触到了用户的G点,邂逅,就这么发生了。
图片仅为示例
4、使用设备:
同一款产品,尤其是内容类产品,在PC与APP上显示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次,把我自己当栗子。
其实在最初写文章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事情: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产品设计的过程。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实质上就是用户。我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产品。我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插入的每一张图片、进行的每一次排版,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有时候我在阅读平台上的一些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没有很全面的考虑用户使用情景。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很多作者在文章中穿插的图片,阅读起来体验很差:动不动就是一个巨大的流程图或者思维导图,这种图片往往是使用“截图”功能截下来的,“截图”的过程中本身就会有一定的分辨率损耗,再上传到网站上,也许还会有进一步的压缩,如果字多一点、字小一点,用户几乎无法看清图片上的文字(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看到过好多这种图?)。
文章上传是在PC端,作者们预览了一下,觉得视觉效果还不错,就直接发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很多用户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是在手机上(文章有可能被发到公众号、今日头条、简书等平台,都是移动端),很多图片上的文字小到我在PC上使用“点击查看大图”功能都看不清,更别说使用手机浏览文章的用户了。这种图片对于手机端的用户来讲,不仅没有起到帮助阅读与促进理解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一种阅读障碍,属于典型伤害阅读体验的内容,很多手机端的读者在看到这类图片的时候,扫了一眼发现啥也看不清,就像“跨越障碍”一样直接用拇指在手机屏幕快速往上一划,继续阅读图片下面的文字了。即使图片上的内容极其“干货”,对用户来讲确实有很大价值,用户先把图片存到手机相册,再到手机相册放大图片逐字阅读,也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成本,体验确实很差。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作者在制作这些图片的时候,确实花了很大精力与时间,比如单单一个思维导图,就需要作者花费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但是读者(用户)是不关心工作量的,读者只关心我能不能从文章中读到我想读的东西(干货)。如果图上的文字连看都看不清,那么即使这种张图表的内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 对读者依然是没有意义,并且读者也不会关心。而这个问题,就是没有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导致的。
所以在我之前的文章里,都尽可能的少用图(我从来都相信文字表达的深度)。即使用图,也会保证图片的文字很少并且在移动端可以看清。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为了能让你们看的下去,我都尽量把本来枯燥无味的逻辑性文字包装成段子输出给你们。乐着,就看懂了我想表达什么。
5、其他
读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出来,在文章开头的两张图,iphone接电话的两种交互方式是分别在什么使用场景下制定的。
公布答案:
左图的交互方式,是在手机未锁屏时的交互方式。
右图的交互方式,是在手机锁屏时的交互方式。
手机在未锁屏时,手机有很大概率是在被用户使用的状态,因此不会产生误触,不需要完成“点击-滑动-松开”这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操作,只需要点击一下就可以完成接听动作,用户接听起来就很方便。
手机在锁屏时,是未被用户使用的状态,这个时候手机有可能不在用户眼前,比如在口袋里,或者包里。采用“滑动接听”的交互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误触。
是不是,真相大白了。
这篇文章不可能把所有的用户使用场景都覆盖到,但是跟大家交流的其实是一种思路,如何考虑使用场景,并且有针对性的优化产品。鱼,不重要。渔,才重要。
考虑用户使用场景对产品设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很多产品同学的想象。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让一切提供给用户的服务,都是刚刚好。
用户刚刚觉得口渴,我们就把一杯温度刚刚好的白水送到用户面前。
用户刚刚觉得冷,我们就把一件厚薄刚刚好的外套送到用户面前。
一切,都是刚刚好。刚刚好,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