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这张照片很有名,拍摄于雅尔塔会议。
左:丘吉尔 中:罗斯福 右:斯大林
看着三巨头,我方有此3人稳赢啊。
斯大林同志:老亚瑟—肉,可攻可守,扛打扛摔,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以肉身粉碎了纳粹德国的进攻。
罗斯福同志:前期专注打野的好队友,后期参团专注收人头,为我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丘吉尔同志:虽然我们菜,但我们坚决不投降。
不投降,这个就够了。
英国的逆风局
正如《至暗时刻》里看到的,二战英国打的是逆风局,影片开始,英国议会菜市场大会吵得不可开交。
工党党魁艾德礼把首相张伯伦骂个臭死,如果不是张伯伦一昧妥协,希特勒不会这么猖狂。
对于希特勒的野心,张伯伦也不是不知道,但他抱有幻想,寄希望于外交和平解决问题,动刀动枪不好看嘛,我们要有绅士的品格,坐下来谈。
你想要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那块小蛋糕?没问题!给你,给你。只要你别再往这边打了。
希特勒怎么可能满足?
所以他接着发动闪电战,波兰凉了丹麦凉,丹麦凉了荷兰凉,荷兰凉了比利时凉,法国也要唱凉凉了,顺便再加一句,我家大门常打开。
中世纪的老大哥,拿破仑的子孙们都跪得这么彻底,当时整个欧洲差不多要跪下来对着德国唱《征服》。
历史书上也写了因为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导致欧洲沦陷,法西斯得以疯狂扩张。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张伯伦实在不光彩,太怂。但站在他的立场来考虑,他未必是全错了,为保证英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国有必要去和德国硬抗吗?
你和邻居有过节,老祖宗们还打了一百多年的架,早就结下了梁子,面和心不合。这回邻居家来了一群劫匪,抢砸打烧,打过招呼说不抢你家。
你怎么办?领着自家一大帮人去和那群劫匪互殴?
不存在的。
打架是要死人的,何况英联邦这帮看着人多,然则兄弟并不齐心。一战后,很多殖民地都闹着要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
英国本土自一战后元气大伤,掉血太多,厌战情绪高涨。从那个时候起,日不落帝国渐渐日落了,虽然还保留着世界霸主的面子,但里子是掉了的。和德国硬拼,那英国面子也保不住了,从世界霸主的地位奔着二流国家的地位去。
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不存在道义上的责任,只有利益上的取舍。正义是要的,可如果是要牺牲国家利益来争取,那干脆扔了吧。
当张伯伦带着和希特勒签订的慕尼黑条约回家,说自己带回来一个时代的和平,英国人啪啪啪给他鼓掌,厉害了,我们的伦伦,very good!
结果,希特勒反手就是一巴掌把张伯伦打懵了。
1940年5月,英法联军被逼得一路退退退,德国的装甲开到了英吉利海峡50英里处,过了这个海峡就是英国大陆了。
队友全灭,敌人已打到水晶塔。打成这样,要你首相何用?
下议院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动议案。
英国是议会制国家,实行两院制,上议院和下议院。和美国总统由普选产生不一样,英国首相一般由下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党魁担任,如果觉得你干得差,下议院有权表达不满,当初怪我眼瞎选了你,这个时候首相要么辞职,要么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张伯伦没有办法,只好选择了向国王递交了辞呈,并推荐了丘吉尔出任新首相。
总结一下为何出现如此灾难性局面:
张伯伦不想开黑,被迫开了黑
(我只打娱乐赛,怎么就上了排位赛)
欧洲队友坑到死,动不动就投降
无战术,也无战略,打哪算哪
最大的问题是
对胜利并不渴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