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

文 |凌步微波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科环宇(ID:UCAS2004),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众所周知,由于西方媒体舆论话语权的强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总不尽如人意,为了让西方客观看待中国,中国甚至拍摄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但效果仍然不佳。9月19日,因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而站上风口浪尖的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表示,自己想与瑞典媒体沟通或投稿都屡遭拒绝;20日,香港大律师汤家骅炮轰《纽约时报》是一份“颇为奇怪的报纸”,对“港独”文章照单全收,却对辩驳文章全部拒绝刊登,如此这般,让人不禁质疑,西媒一贯自我标榜的客观公正到底去哪了呢?


美媒欢迎“港独”文章,港府投稿全部被拒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刊出已被撤销立法会议员资格的香港“青年新政”成员游蕙祯的“港独”文章。香港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20日炮轰《纽约时报》是一份“颇为奇怪的报纸”,拒绝他的投稿,却对“港独”及破坏香港法治的文章照单全收。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1张图片



据香港《星岛日报》20日报道,汤家骅表示,他与前律政司司长袁国强曾多次就香港法治、宪法及法庭判决等议题向《纽约时报》投稿,该报全部拒绝刊登,甚至他们以读者来函方式,对方也拒登,“但对港独、破坏香港法治的文章却一律照单全收,令特区在国际间只有不断被偏颇言论抹黑,却毫无自辩机会,令人感到遗憾和愤怒”。


《纽约时报》日前刊登的游蕙祯题为“香港民主之死”的文章诬称,香港回归后内地不断侵蚀和“几近摧毁”香港民主、自主,“公民自由”及“三权分立”等在英国管治时期高度重视的概念正被舍弃,“香港唯有脱离中国,才能享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2张图片

汤家骅脸书截图汤家骅脸书截图


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撰文称,游蕙祯只以个人主观政治见解向外国人阐述其所见所闻,是扭曲香港实况,破坏香港国际形象。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任何人做出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行为,是践踏国家红线,依法受到制裁也是天经地义。

游蕙祯胡扯“北京对香港的干预”,企图引起外国舆论注意,从而得到外国保护伞的庇护,成为“反华乱港”的棋子。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称,类似游蕙祯抛出的“港独”论调过去也曾在美国媒体刊登,联系最近“香港外国记者会”邀请“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发表“港独”演讲,都显示有人借机扰乱中国内部事务。

只选择性发布符合自己期待的“港独”言论,而置客观公正原则于不顾,《纽约时报》的双重标准可见一般。


驻瑞典大使:想见瑞典媒体屡遭拒绝


近日,中国一家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的事件近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也把坚持为中国游客维权的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推上了风口浪尖。

9月19日,桂从友大使就媒体交流和中瑞关系在使馆接受瑞典《记者报》记者隆德奎斯特专访。


桂大使表示,坦率地讲,我们找你们不容易。上周你们提出要采访我,我同意了。我去年8月到瑞典工作后,一直想与瑞典媒体交流,到今年5月瑞典广播电台采访我,这是我到任9个月后第一次有机会与瑞典媒体打交道。今天与你们见面距我到任已经1年1个月了,有点晚,但晚见总比不见好。


我更愿意把今天的见面当做一次友好交流。我来瑞典工作1年1个月,发现一些瑞典人士对中国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些看法很深、很偏。对于这样的人士,我们建议他们在发表针对中国很深、很偏的看法前,先去中国走走、看看,对现实的中国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再发表看法。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3张图片

驻瑞典大使:想见瑞典媒体屡遭拒绝


对于瑞典媒体的不实涉华报道,我们都在使馆网站上做了回应。比如瑞典一些媒体称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迫害藏族”。瑞典一些人士渴望了解西藏,我们对此表示欢迎,但建议他们去中国看一看,而不是听信极少数图谋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人的谣言。又比如有瑞典媒体称中国“在新疆迫害维族”。他们的信息从何而来?他们天天跟极少数意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人交往,听信他们的谣言。瑞典人士如果想了解西藏、新疆,为什么不与我们交流、不亲自去中国看看?


桂大使强调,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和我的同事非常愿意与瑞典媒体接触,进行友好交流。但我们的会面请求大部分都被拒绝了。我们写了客观介绍中国的文章,希望瑞典媒体刊登,多数情况下也被拒绝了。今天是你们来找我。我不知道如果将来我和我的同事要找《记者报》交流,你们是积极安排还是拒绝?


桂大使表示,我和我的同事也愿与他们随时交流。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接触、不交流就容易产生误解、误会、隔阂。我们的任务就是向瑞典民众介绍一个现实、客观、全面的中国,同时也向中国民众介绍一个现实、客观、全面的瑞典,从而促进中瑞友好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瑞两国共同为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一国大使,都无从在瑞典媒体为中国发声,更别说其他人了。


澳导演: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报道是危险的


2016年12月,英国电视台播出的一部纪录片引起不小关注。《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分四部分,分别为马歇尔岛的秘密、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冲绳军事基地遭遇当地反对、作为帝国的美国正在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时长约两小时,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记者约翰·皮尔格拍摄。他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人,曾两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还获得过“联合国媒体和平奖”。


这部纪录片通过访谈方式,以大量事实证明,美国媒体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但是真正在亚太地区“耀武扬威”并构成威胁的是美国。《卫报》评论称,该纪录片暴露了美国令人不安的核战术,揭露了美国军队在太平洋地区的恐怖历史,暴露了其半秘密基地先发制人的侵略性。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4张图片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因批美遭禁


约翰·皮尔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报道是危险的。皮尔格在邮件中书面回复记者说:“西方电视新闻展示的是中国在南海修建飞机跑道,咄咄逼人,却从不报道中国正在被美国400个军事基地所包围和威胁这样的事实。”“美国海军已部署到亚太地区,导弹驱逐舰正四处出没。”


皮尔格希望《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能够在美国上映。不过,他也承认:“美国虽然号称言论自由,但是如果一部影片讲述的是美国政策真相,它往往也最难在美国上映。”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该纪录片最先在英国上映,有着高达八九成的上座率。然而,它在美国却遭到了封杀,甚至在youtube上以英文标题发布该片视频,都往往会被恶意删除。想当初奥巴马能够为了一部诋毁朝鲜的烂片《刺杀金正恩》能够在美国各大院线顺利上映而亲自出来摇起言论自由民主万岁的旗帜高声呐喊,但在这部《即将到来的对话战争》面前,美国整部国家机器却都在忙着躲避。影片导演约翰·皮尔格对媒体说:“美国国防部拒绝了我的采访要求。我们还收到了一封信,说这部影片‘对美国军队不利’”。


从事新闻行业几十年的皮尔格对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非常失望。“美、英等西方国家都宣称其新闻言论自由,而我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所谓的言论自由。从宪法上来说,美国是全世界媒体最自由的国家,但其实是全世界媒体管控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皮尔格对记者说,“比如,这部影片可以有机会在中国上映,但在美国上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院线都有各自的利益链,导致自我审查。”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5张图片

约翰·皮尔格对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非常失望


他说,“就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样,我们总被不断灌输,要恨那些恶魔。我拍这部影片,以及之前的一些影片,是希望西方观众反省一下自己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宣传(Propaganda),西方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宣传也是最为成功的”。他举了个例子,冷战时期,苏联记者参观美国,行程将近结束时,记者问美国同僚,“我们在电视、报纸中看到的新闻故事都基本类似,你们不用把他们关监狱、拔指甲,是怎么做到的?”


皮尔格说,“典型的BBC晚十点新闻是,比如报道中国在南海扩张军事力量。而他们从来不会将镜头拉远,看看包围中国的美国军事基地。虽然在网页新闻有报道过,但我从未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他认为,俄罗斯被西方媒体塑造成了典型的敌人,而中国是“将来的敌人”。西方媒体将普京的妖魔化,甚至有甚于当时的斯大林。“普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领导人,曾经一再强调愿与美国成为盟友,但现在他已经不说了。”


归根到底,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核心政治资源,每个国家都对它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看清楚了,美国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国家,做什么事都“政治挂帅”。美国的国家智库不可能允许一个支持共产主义的学者担任要职,同样,欧洲的公共媒体里甚至容不下一个为中国说几句公道话的编辑。

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_第6张图片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并非危言耸听


中国海外形象之所以差,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可以说是罪魁祸首。作为一个与西方体制截然不同的超级大块头,没有按照西方指定或期待的套路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原罪之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敌意和恐惧由来已久,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也早已习惯了以批评或歧视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方方面面,而往往不愿意正视来自中国的正面声音。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曾经强势的西方媒体越来越难垄断消息源,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西方媒体将不得不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将有更多的约翰·皮尔格这样的媒体人,从更客观真实的角度来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不管是贸易战,还是打南海牌、台湾牌,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国正加紧对华围堵,英法日等小弟也积极跟风,“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恐怕真的不是危言耸听,就看特朗普是不是够疯狂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海外形象为何如此差?真实原因令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