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从一本讲英雄好汉故事的书,折射中国社会的层级,制度,风俗。说他们是好汉,既褒又贬。虽然行走江湖,但胆识上远称不上侠义;虽然也有士人墨客在其中,但文化修养又仅限在社会中下层水平。高不成低不就,要么招安要么散摊。真真出境尴尬的乌合众人。乌合二字,在此也并非有诋毁之意,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境之下以非组织化纪律性盲目结合在一起的一伙人。乌合的最大特点,是集体心智之和反而小于单个个体。

要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倒是首先该从这个国家民族的饮食入手。这大概是贯穿历史长河最底层,最基础的暗线。水浒里描写的,只是一个短期时代的剪影,却可以一直放大到从古至今的国民性格与心态。因为失去土地家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变为流民,又从流民到流氓再到流寇;从不受交通秩序,随地吐痰大小便的无法无国意识,到重亲情重家族的矛盾体;从留守老幼到户籍之殇,从城市变迁华人组织。这个民族种种奇幻的现象,矛盾,都和长期根深的小农经济密切相关。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17篇陆续更新的文字集合,短短180多页,如果只是当成一本中国社会学小书来说,那未免太小觑了它。萨孟武老师书中引经据典,却不乏新奇有趣的观点,看看这17篇的题目就知道了:“快活林酒店的所有权问题”,“由潘金莲与西门庆谈古代婚姻问题”,“宋江的家族关系说中国古代政治”。。小小一本书,包罗万象多个维度,却又独立成篇。等车,排位,随时翻开一篇,岂不比看全是图片没有营养的快消帖更能增进知识洞见?

虽说心得笔记写长容易写短难。但如果每篇专栏文章都只能记录只字片语,那只能说明自己还未能建立完整成熟的知识体系。就像散落的珠子,没有连接成串。

袁行霈老师在《大家小书》的序言里这样写到:若是把读书当成“吃补药”,今天补一味这个,明天补一味那个,效果不好,也会失去本初的乐趣与从容。这话对我颇有提醒。我是另一个极端,面对卷帙浩繁有时会泛起力不从心的焦灼。读书原本是最好的安神剂,只是处在功利的世态下,难免有时心情会随波逐流。愿我们都能以平静而开放的心态来读书学习。

你一定猜到我还要推荐的另一本书,许倬云老师的《汉代农业》。想了解自己,就从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