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人民教师
Teacher
2000年,《实话实说》演播厅。
小崔和一个美国人聊了会儿天,
快到最后的时候,他忍不住说:
你挺像我们中国一人啊,姓雷。
坐在对面的丁大卫不仅普通话说得贼溜,还通晓不少中国文化。他搓了搓脸:像雷锋?
18年后,小崔从央视名嘴变成了社会斗士,把网络当战场,撕碎了不少坏人万年不破的遮羞布。
可怼人不嘴软的崔永元,再提起大卫,还是不禁夸赞:这是位好人。
只是,这位曾入围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的好人,其实跟小崔一样,有点“蠢”,哪儿折磨人他往哪儿钻。
丁大卫刚来中国那会儿,到珠海第一家私立学校应聘当老师。
校长给开了挺优厚的条件:月薪三千,提供家电齐全的豪华单人宿舍。毕竟外国友人嘛,好好招待,才留得住。
90年代初,教师的工资月薪过千都极少。这待遇,放在外面,想要的人肯定挤破头。
可大卫不是普通人。一听工资,他立马就冲到校长办公室准备干架。
“你为什么给我这么多?我不要!”
“给其他老师什么,给我也一样“
校长也是没见过这场面:这傻大个儿,发烧到250度了吧。
但大卫真不是在客套,要赚钱,他留在美国就行了,何必跑来中国。
他来,只是觉得比起其它国家,人口众多的中国或许更需要老师。所以,千万别给他搞特殊。
在珠海待了一年,大卫蹭蹭蹭被提拔成了分校校长。
按理说,能力被认可得偷着乐,大卫却愁坏了:搞半天,珠海压根儿就不缺老师啊,每年来投简历的人都排着队呢。
他总觉得,做老师,不是要到待遇最好的地方去,而是要到最需要老师的地方去。
中国这么大,哪儿最缺老师呢?大卫瞄准了西北。
他先是看上了西北民族学院。据说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基本都是要回到本民族教课的,应该是很需要人了。
大卫俩眼放光,兴奋地留了下来。
外籍教师要留下教课,乱七八糟的手续一办就是一年多。这期间,大卫一分钱工资都没有。
不过他也无所谓,来这儿本来就不是为了钱,没钱也不能闲着。于是,还没入职,他就在学校操办起了英语角。
虽然长了个1米93的大个子,大卫的心思可细腻了。
英语角只有自己一个老外,学生肯定会嫌烦吧?于是他腆着脸,把自己在当地认识的几个外国朋友都请了过来。
办火了英语角,入职手续也差不多了。校长问:小丁啊,1200的工资你能行吗?大卫当时就急了:不行不行!
校长一惊,肯定是嫌少了,比起珠海的3000,这可是少了一半都不止。
没想到大卫却不按套路出牌:别的老师工资都不到1000,你凭什么给我1200?便宜点儿,900,怎么样?
扯了半天,双方各退一步,950成了交。
在兰州待了几年,两块钱一碗的拉面吃了个遍,丁大卫又开始“飘”了。
兰州的条件还是太好,老师也并不稀缺,光外教就好几个。肯定还有比兰州更需要老师的地方!
这一次,他找到了东乡。
东乡,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水资源匮乏,山大沟深、人穷地瘠,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
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本地教师缺乏教育落后。上世纪末,东乡族的文盲率是各民族之首。
大卫乐了,可算找到一个真的需要自己的地方了。
到了东乡,工资被削减到500。但大卫不抽烟不喝酒,花钱的地方少。省着点儿,500没准儿还有富余。
只是,大山里,吃住都跟城市没得比。
窝在还没他本人长的单人床上,一双大脚怎么也放不对地方。被子也小,只能一床盖身上,一床遮脚上。
其实当初知道他要来中国,家里老母亲操碎了心。儿子自己在外边能行吗?能吃饱吗?睡觉的时候有人给盖被子吗?谁在家还不是个宝宝呢。
好在那会儿没视频,要不看不见他每天衣衫不整、胡子拉碴的德行,立马能给他揪回美国。
入职新地方,手续又得重新办。有工作没工资的日子,大卫一过又是接近两年。
不过,这些他都没工夫管。除了折腾钱,他有更重要的事儿要忙。
外国人在中国农村教书,这事儿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被节目、报纸曝光了一圈儿后,很多热心市民开始给东乡捐款捐物。
今儿收到一笔钱,明儿收到一箱书,都是大家的心意,都是奔着他来的。
怎么用这些钱和物,比教书可难多了。
大卫拿出本子,开始一笔一笔记账,每一笔,怎么来的,甚至一块钱他都得记上。
给学校买了什么,给学生退了多少学费,帮哪些老师买了节日小礼物,这些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了钱,大卫还想带老师们和学生们出去看看。
只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大家才能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功读书。
自从来了东乡,在美国中产家庭长大的大卫摸索出了一套出门省钱大法。
列车时刻表倒背如流,怎么坐车最省钱、怎么倒车最方便,大卫摸得门儿清。
最“狠”的一次,9个人从东乡去北京交流,住宿交通吃饭所有费用加起来,人均578块。
捐来的钱,每一分,他都得给用在刀刃儿上。
每个地方省出一点儿,没准儿就能多带一个人去。
他带老师和学生去广东看海,去北京看故宫,去大城市的学校学习别人的经验。
大卫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所有人。但只要能改变一个人,这些工夫就没白费。
所有外出的费用,以及平时收到的捐款,怎么用的,为什么要这么用,他都会写信告诉捐助的人。
那个手动录入的账本也一式三份,一份自己留,另两份给学校和教育局。
麻烦吗?麻烦。可责任,本来就是要对得起信任。
因为信他,寄来的物资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捐到9次。也因为信他,学生们都把他当“好兄弟”。
孩子们学习上犯了错,最怕的不是挨骂,反正大卫从不骂人。
他只会用那双眼睛,平静地、直愣愣地盯着你的眼睛,里面写满了失望。
有时候,比起怒气冲天的打骂,无声的失望才是最让人后悔的鞭挞。
因为知道你足够好,所以不想让你失望。
虽然课上怕他,但下了课,学生们却总是毫不留情地调侃他:大卫啊,你都这么老了,咋还不结婚?你是不是不喜欢女人?
倒不是不想找。单身这么多年,怎么会不想找呢。
只是,他要找一个能跟他一样,愿意把自己消耗在这乡下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都不算多数。
37岁的时候,大卫结了婚。
妻子Stacy有个特别美的中文名字,韩诗蝶,以前在青海做外教。婚后,他们一起回到了东乡。
山里的路,坑洼不平,俩人拎着给学生的东西去“下乡”,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
除了去看看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学校有啥缺漏,大卫主要是去“捉人”的。
他趴在窗户上,一个个地数。
1、2、3、4.. ..
明明报名的时候有130多个,
怎么就只有128个学生到校?
少了哪个,他就去村民家里,使出浑身的劲儿去劝。
他总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失学,东乡就能不再是文盲率最高的的少数民族了…
在东乡,大卫教的最多的,不是英文,而是汉语。他还帮助当地教研室出版了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
募集的资金,他帮东乡翻新或新建了7所小学,让几百个几乎没上过学的孩子能在家附近有书可读。
平时存点儿自己的钱,
他立马给学生给老师买东西,
自己的鞋却早就穿漏了。
有人夸他:你简直是美国版雷锋啊。
大卫羞红了一张脸,摆摆手:我什么都没做。伟大的是那些一直在教课的老师,是那些捐钱的人,愿意关注他们没去过的不了解的地方 。
甚至除了长相差别,他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教书的,不就是该做为学生好的事儿吗?
在大卫一个背包就能装完的全部家当中,除了几件衣服几双鞋、家人的照片,有一面五星红旗他一直随身带着。
这面红色旗帜,让他不断提醒自己:丁大卫,你要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你现在是位中国教师,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不是“我们美国”,而是“我们东乡”。
上《实话实说》那会儿,美国人在中国农村助学是稀罕事儿,大卫在中国也是个引人注目的独特存在。
那期节目,崔永元的结语是:如果有一天我们谈起丁大卫,就像谈起一位普通人,他不再特别,那我们应该会更高兴。
时间过了近20年,丁大卫这样的仍然不算常见。仍然没有太多人,敢像他一样在求职简历里个人爱好那一栏写“教书和为人民服务的活动“。
利益会拐走很多人的良知,欲望能击垮许多人的底线。
纵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真正做到奉献一生,但夜深之时,或许每个人都可以用大卫常说的那个问题问问自己: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实吗?满足吗?平静吗?
素材来源:
《实话实说》
《鲁豫有约:东乡有个丁大卫》
冯玥《面对自己的灵魂》
点击图片,报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