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

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

——基于济南26中教师经验交流的思考

曲文弘/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岁末,获邀参加济南26中德育论坛,现场听取了六位班主任就前期策划实施的寒假前家长会所做的经验介绍,感触与思考如下:

一、浓浓的班集体归属感溢于言表

一个班,要从“群体”升华为“集体”,靠什么?

我们固然常说,把班级还给学生,但从不曾否认作为班级领导者的班主任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将四五十人的一个群体团结凝聚为强有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其间必然要起到决定性作用。

班主任领导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基本前提,或者说最直接的表现,那就是“老班”自己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一点,从今天几位“老班”的介绍中,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

尤其是初一12班的孙明老师,无论课件(面向家长)设计还是现场(面对我们)的口头表达中,“我们班”这三个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以这样的姿态展现在诸多家长面前的老班以及他们的“我们班”,怎么可能赢不回共鸣?!

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家长会”的策划设计,我们注意到了什么?

(一)与激励有关的问题

初一12班孙明老师设计了由班主任亲自给优秀家长颁奖的环节,初一8班姜晓杰老师也给优秀家长发了奖状,还安排了优秀学生家长现场发言,介绍经验。这要比一味把家长喊来听老师“叮咛”的做法进步甚多。

不过我不太满足,还想大家试试再进一步。

天桥区清河实验学校曾在全校表彰大会上设计了由家长代表为优秀班主任颁奖的环节,我们或许可以受些启发开拓一下思路?能不能让学生给家长颁奖?或者能不能让家长给家长发奖?……可选用的形式应该很多,每种形式背后都有深意,等待我们去探求。

优秀家长现场发言,如姜老师所说,这是“孩子用自己的表现争取来的”,这样的环节会对孩子当下的心情乃至后续的奋斗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清楚。

(二)与表达有关的问题

孙明老师谈到了一个细节。在向家长们列举完本班一学期以来的诸多优点之后,还有些“不足”需要向大家坦诚交流。孙老师考虑得比较细,也很人文,他说自己刻意避开了“不足”这个字眼,改成“进步空间”和“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优秀下一学期我们班要提升的能力”这样的表达。

这是教育者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我们做教师的,一直都被认为是“能说会道”的。但细细考究的话,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就那么“会说话”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各种场合向老师们推荐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小书,因为它提醒我们,许多最习以为常的日常用语,琢磨起来会有更有益的表达方式,比如孩子数学考试不及格,想一想,我们平时一般是怎么告知家长的?“这次考试数学不及格的有某某某”和“某某同学在×××方面再努力一下的话,下次数学考试超过60分一定没问题!”两种表达,孩子回家以后迎接到的可能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做到了哪一个层次呢?

孙明老师改“不足”为“进步空间”的灵机一动,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为您点赞!

(三)教师谈期望的表达立场问题

孙明老师在课件最后,专门一页呈现了这么一句话,“假期里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期望假期结束看到更优秀的他们!”孙老师介绍到这里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里,我是想用‘请求’的语气希望家长们理解并配合……”

孙老师这里的“交付”和“请求”情真意切,让人动容,一定能够打动很多家长,非常好!不过我还是有些不满足。

我以为,孙老师在这里的“交付”还可以更理直气壮一些。从哪儿开始呢?就从前面向家长们展示的成就开始:

“各位家长朋友,五个月前,你们把孩子送进了26中,交到了我的手中,开始了他(她)们全新的中学生活。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和孩子们一起向你们交出了这样一份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的答卷。今天,中学阶段的第一个假期将要开始,我把孩子们‘暂时’交给你们了,期望……”

我只是希望在这里摆明立场,挑明我们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以此来激励、唤醒家长的认可和配合,会不会更有效一些?

(四)教师自身优势与班级建设问题

孙明老师首先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优势,“长得帅、会画漫画、懂历史、懂电脑”,之后问了一个问题,“怎么让孩子爱上自己的班级?”

我以为,孙老师自己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如此帅而有才的老班,学生如何不喜欢?喜欢老班,如何可能不“爱上自己的班”?!

当然,“帅而有才”的老班,毕竟还只是基础条件,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让孩子爱上自己的班级”。我们还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班级管理不耽于“琐事应付”。如何做到从“班级经营”甚至“班级领导”的高度谋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班主任工作,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五)“家长会”的形式问题

姜晓杰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感觉自己的“家长会”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表现为教师说得多,缺少真正的互动。问有没有可能形成更良好的互动?家校沟通如何更有效?

换个角度说,“家长会”不等于“给家长上课”,形式上我们确实可以多样化考虑。

其实,姜老师自己以及初二7班的刘晶晶老师都已经进行了尝试。他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形式,“挤挤”一堂,效果应该已经很好。十几年前,我曾参加过一次上海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研讨会,当时的会场设在一所初中,有一个环节是各班齐开“家长会”。十几个分会场设计,几乎没有重样的。有学生与家长的辩论会(比如究竟怎么看待学生用手机的问题),有优秀家长的报告会,有亲子纠纷模拟调解,有学生演讲谈理想……

我们的目的是换得共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我们的目的一定不是简单地把家长们召集起来,排排坐、一二三四叮嘱(有些时候是吓唬)一番就心满意足了。为了实现我们真正的目的,有那么多的方式方法可供选择,甚至可能是更优效、更高效的一些方法,需要我们更用心地去了解、去尝试。

这其实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捷径,需要我们主动进行选择,而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压力。

(六)内容的创意——关于感恩

初二7班刘晶晶老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环节——“《父亲》《母亲》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很用心的设计,没有让自己的“家长会”停留在按统一要求在寒假前开一次“家长会”的一般任务完成即可的层面,而是将这一常规环节的“家长会”,开出了“班会”的味道,一举多得,效益最大化,符合我们山东省“德育一体化”的精神,甚善!

不过我也还是有那么些不满足。

我一直不太欣赏单纯地引导学生去“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设计思路——太单薄,太苍白(不是说不重要,只是“不够”)。我认为刘老师还可以考虑增加的主题内涵是:

“请各位家长合十,让我们一起感谢孩子们在这一学期的努力和优秀表现。然后,给他(她)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和为父母者感恩孩子的努力与成长,不可或缺。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都将带来教育的苍白。会前与邵校长简短交流,她介绍说,基于26中的现状,现阶段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引导孩子来实现家长的转变。这本身就是需要我们的“教育”首先充实丰盈起来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几点感受,或者说建议

(一)从班级理念的介绍入手开始,定位高,走得远

可能是学校的统一要求,几位“老班”的家长会设计,都是从解释自己的建班理念开始的。观念决定行为,希望各位班主任老师在可能的情况下,继续和学生一起斟酌思考班级理念,并真正做到以理念为核心,统筹安排自己的班集体建设。

(二)真正的“班集体”不只属于班主任和学生

所有老班在自己的“家长会”设计中都特别强调了班级荣誉,但我有一些遗憾。

教育发展到今天,学校教育以及班主任工作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什么?

家校合作!各级家委会!

很可惜,今天几位班主任的介绍,都没有提及这个话题。这给我一种假设:难道我们在之前的工作中都没有组建并利用好自己的“班级家委会”?

想一想,如果能在家长群体中营造出“我们班”的氛围,这样一个“影子集体”会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什么?

我只是希望老班们尝试一下。

(三)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位置可以在哪里?

总体来说,我们目前的“家长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位置普遍都太靠前,太显眼了!说得太多的老师,一般结果都是自己疲惫不堪,学生(家长)无动于衷甚至不胜其扰。

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可能参与乃至自主策划“家长会”?家长们在“家长会”上就只能是被动听讲的角色?……

刘晶晶老师表达了这样的困惑:经验的局限,让我无法一一解决家长的困惑,怎么办呢?

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撤下来!何必事必躬亲?!家长群体中可能就有最好的解答,教师自己何必强求自己成为“万事通”?!社会发展到今天,真正通晓一切的“全才”已无可寻觅,教师解答家长的诸多困惑,还是要在善用各种资源上做文章——借力打力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刘老师自己也已经尝试了“走到学生和家长中间”的做法,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找到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事既半,功或倍之。

进一步的建议,希望我们有空读一些管理学、社会(群)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样有可能指导自己把班级管理真正提高到经营管理甚至领导的水平。我们眼前遮蔽双眼的许多困惑、疑虑,一旦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到一定的层次,都将不再困惑、疑虑。

所以说,学无止境。

(四)读书有关的建议

我们的所有设计,都提到了“读书”,这很好。但有两点遗憾:

其一,我们都是在泛泛地说读书,停留在一般化要求的层面。这体现出的,是在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可能缺少一份系统的读书规划。要知道,即便从迎接中考的要求出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及深度都还是有一些范围要求的——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寒假读书后将组织怎样的交流讨论?……比如说槐荫区整体对《三国演义》的阅读要求,比如说历下区有的初中学校从初一开始就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们在整整一个寒假里对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怎么可以如此泛泛而不具体呢?就我们目前家长会上给家长们提的这要求来看,读书相关的问题,我们还只是一个号召,带不来多少具体的行为。所以很遗憾。

其二,我们说的读书,都是在“让学生读书”,体现不出教师自己把书读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也没有见到老班们为了改变家长或者学生而有意推荐什么书。我今天说了几句话就把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推荐给大家了,您的一次家长会,关于读书,有过什么具体的建议提供给家长?

不谈“读书”,很多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是吆喝。

(五)相信学生!——你真的做到了么?

涉及到家校沟通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总要遇到对小部分不肯合作的家长的抱怨。初二1班的丁冠群老师就提到了班里有些家长确实忙于生计且文化水平比较低的问题,询问如何与这样的家长进一步沟通。

我想到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与家长的所有沟通合作,其实都只是教育的辅助手段。我们真正要做,而且应该努力去做的是什么?

教育学生!

何必一味纠结于家长的配合不配合?如果家长实在顾不上的话,我们又该面对学生做些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历下区的泉城中学成立以前,有个24中,很多年前,他们就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生源状况,全力开发实施了“自强教育”的校本课程。

我们在抱怨这样一些孩子的家长没有时间、没有能力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有没有想过从培养学生自主自立意识与能力方面下一些功夫?

何为优势?何为劣势?优势劣势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能总停留在“塞翁失马”的成语解释里啊!

(六)唠叨唠叨“手机”问题

“手机”问题似乎是个大问题。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家长们“监督”假期里孩子“玩手机”的问题。甚至有人要求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

能理解,大家都被“手机”吓怕了。

我感到有趣的是,一方面我们在大谈特谈教育信息化,谈做好准备迎接“互联网+”,然后花大价钱布设各种设备网络,创造“无网不利”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就是与此同时,我们毫不矜持地想要让“手机”远离孩子们的生活。

我一直搞不明白这是在讽刺挖苦谁。

“手机”使用不当,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健康成长,这的确是现实问题。

但真的就能够一“禁”了之?真的就该一“禁”了之?

我持保留意见。

鉴于厘清目的与手段的区别联系的一贯主张,我只能建议老师们在用好手机服务学习方面多些探索,绝对的“好方法”我也没有。

但就是觉得简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对。

感谢26中的老师们,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作为我的思考的起点和契机,并在这假期已经开始的这个冬日,还坐下来耐心听我的这些唠叨。我没当过班主任,所想所表达的,都是“说说”而已,仅供参考。

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班级“家长会”的策划实施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