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

摘要:难道“无人超市”真的应验了马云的“新零售”?

-Begin-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儒商诗人)

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_第1张图片

貌似最近创投圈继共享单车、充电宝的风浪后,“无人超市”的概念瞬间火了起来,而且势头貌似更胜于前者。

在2016年末,亚马逊推出Amazon Go,带火了无人便利店概念。还不到一年时间,国内已经涌现了几家相关概念项目,庄辰超的便利蜂、深蓝科技的Take Go、大润发推出的缤果盒子……在今天的第二届淘宝造物节,阿里巴巴展示了它的无人便利店项目——“淘咖啡”。

从技术上讲,无人便利店基于三个方面:生物特征识别、结算意图识别、交易系统及目标检测和追踪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是在开放空间里对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将顾客的生物特征与用户ID进行绑定,以实现对顾客身份的确认。

比如Amazon Go,消费者在进入Amazon Go进行购物时首先需要一个亚马逊帐号,并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亚马逊的应用软件,用户打开手机并进入商店后,在入口处会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 ,确认用户身份。


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_第2张图片

无人零售——概念级的产物

说实话,海外品牌Amazon,推出Amazon Go的时候,我就曾想这会不会是一阵风呢?之前马云也曾说过五新,其中一个就是新零售,那么这会不会是新零售的一种突破口?

果不其然,Amazon Go一推出,立刻带火了概念,瞬间阿里建立了“淘咖啡”连传统零售的龙头老大宗庆后也联手深蓝科技推出了Take go,去哪网创始人庄辰超玩起了跨界,一口气连开了5家可自主购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峰,不仅投入了3个亿,据悉,CC“下注”有着控股型投资的味道,为此,还准备了30亿资金计划整合更多的便利店品牌,立志把无人零售发扬光大。

近段时间而言,“无人零售”的热度可谓更胜于之前的共享充电宝,从资本而言这会不会是一风口?

基于AI,不断迭代的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加上资本的追捧,貌似无人超市火成为了必然,这会不会成为新零售的标志?


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_第3张图片
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_第4张图片

“无人超市”的背后逻辑——“线下场景”

无人便利店火爆背后,其实是其线下场景带来可想象的诱惑。在移联网红利消尽趋势下,“线下场景”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近年来,网约车、共享单车、唱吧等“APP+场景”的模式探索,无一例外的迎来柳暗花明。无论是电商也好,传统行业也好,必定要守住线下,也试图把目光转移到了线下,“线下场景”貌似成为了突破口,说不定也是实现新零售的突破口。

目前,无人便利店的场景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动密度较大的区域,如高档商区,住宅区、景区、办公区等,据艾瑞数据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的GMV预计达389.4亿元。在A股市场,远望谷(物联网技术、利用RFID方案实现无人零售)、新开普等与无人零售支付技术相关概念股持续走强。

无人便利店火的没商量。

痛点显著,模式过于“概念化”色彩

从资本角度看,其实无人超市这件事并不是那么乐观,“站在VC的角度上,我们并不看好无人便利店”熊猫资本说道。

VC 投资有它自己的模式限制,偏好市场规模大的项目,并且要求短时间内做到很大的量。但便利店即使是无人化,可能也较难快速爆发。其次,人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所有这些便利店的商品大多是日常标品,没有太大差异,只能在盒饭上、咖啡上,服务上去做差异。

无人超市的模式是硬伤,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运营模式都存在显著痛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人超市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用户自动购买,机器自动贩售商品,一定程度上做到以缩减出货、购买流程、时间成本,使服务更加规模化。成本是传统零售店的四分之一。

但是无人超市有三大痛点:1、基于AI以及识别、移动支付等技术,技术与商品管理成本太高;2、在选址、客群定位、产品结构以及其他定位都有一定的要求,难以做到规模化,更别说是加盟了,这明显突出商业模式的痛点了。3、维护成本高,诚信体系没完全完善,国人素质问题有待提高,在外面街道的共享单车,大家应该有体会吧。

这么看来,感觉无人超市是概念的色彩更重一点。

说是风口,倒不如说是被黑科技包装起来的一场营销?在我看来更像一团“虚火”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马云和宗庆后都入局的“无人便利店”,到底是真风口还是只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