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艺类公众号的自我修养

下午看到新闻说微信要整治公众号诱导分享的行为,比如说类似“不转不是中国人”“转疯了”“请好心人转发一下”,大家看到后可以立即举报。

这对文娱委员来说无疑是一条好消息,毕竟走原创+精选路线的我们常常会被淹没在一大片这类转发阅读量10W+的“文章”当中。虽然我们都不是专职运营这个公众号,没有任何数字统计上的压力,但每一期都是大家用心在编辑,谁不希望能有更多读者,获得更多认同呢?

今年年初的时候微信官方曾做过一个公众号最受欢迎文章类型的统计,阅读和分享数量排名前三名的不出所料:情感资讯、养生、政法新闻。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给我支的招,他说让我做一个公众号,取名就叫“天天养生”,每天到网上搜点养生保健文章,标题一概都是“为了爸妈,请转发”“他用这个方法治好了癌症”这种风格,点开阅读文章顶部一个巨大的傻瓜式提示关注条,文章看完了底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提示分享到朋友圈,前期花点钱投广告找到第一批粉丝,然后坚持更新个一两月,妥妥的5W粉,然后就等着卖广告收钱了,每天只需要花个半小时去复制粘贴一下就搞定了。比弄文娱委员简单多了,还能挣钱。

他说搞不明白我们费那么大个瞎劲弄文娱委员有个啥用?

老实说,我们也困惑过这个问题。刚刚开始那段时间,看着文章下面寥寥几十的阅读量,还是挺气馁的,几次想停止更新,反正也没多少粉丝,心想悄悄地匿了应该没人知道。

对啊,有什么用?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最开始看语文书,新书一发下来还没几天就把课本上的文章先提前看了一遍,看完了就看我妈买在家里的那些四大名著什么的,一开始我妈还觉得这小孩儿挺好,爱学习,经常夸我是好孩子。后来家里仅有的几本名著都看完了,我只好去书店看,自己拿零花钱买了几本村上春树,回家在沙发上装模作样的读了起来,心想又要得表扬。结果我妈一回来一看,直接把书给我没收了,

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同样是看书,有些书是看了没用的。因为这些书考卷上不会考,看了不会让你考试多得一分,反而还会耽搁你学习功课的时间。我们从小就陷入了这种奇怪的价值观当中,用一个唯一的标准来评判所有。小的时候这个标准是考试的分数,长大后变成了钱。

当然,物质是我们对社会所做贡献的一个客观评判,但我们不能容忍的是它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当所有人都为了这个字眼拼得头破血流,忘记人之所以称为为人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除了生存以外还可以有更多追求,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娱委员的影响力很小,但看着这几个月零星增长起来的粉丝,都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更新的决心。这种感觉,有点像我最近把我每天跑步的路线记录分享到朋友圈,原以为朋友们都更喜欢打游戏看美剧,没人理解我为什么跑步,结果却在几天后看到陆陆续续有朋友晒出了他们跑步的消息,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跑,但我知道我并不孤独。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分享的意义吧。

最后,借用张伟老师在成立文艺连萌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将文娱委员做得更好:

我们是优质文艺内容的提供者,包括文学、设计、美术、音乐、旅行,以及一切有助于丰富精神世界的东西。

我们关心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流向,并愿意付诸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大声谈论文艺,并且鼓励所有人这样做。

我们视人的精神生活为不可或缺,把握它、传播它,推崇它。我们相信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被称作“文艺”的那类东西。它使我们更容易看清自己的位置,更深刻的理解生活,更真诚地对待生活。

我们相信在物质生活之外同样存在一种文艺的生活,它温和优雅、理性纯粹、漂亮迷人。它是对审美的斤斤计较,是对高尚生活的审慎追求。

文艺正是我们一贯寻找的、令时代不至于溃败的那类持久力量。优质的文艺生活让物质生活更美好,它让人更看重尊严、优雅和审美。它的力量本质而持久。我们希望人人都在谈论审美和品位,人人都在关心文学、艺术、优秀的工业设计以及人类的高贵情操。

文艺不是对物质生活的反叛和唾弃,它存在于物质生活中。但它不只是物质生活的闲余补充,也是一切优质生活的必要基石。

它是一种雕琢的努力,一种抒情之美,它不回避残酷真实,但也不愿意只看到残酷。相反,文艺是我们对抗残酷生活的巨大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联盟,我们愿意做的还有很多具体事情。我们会推荐好的作品,反对坏的品味;我们强调真诚和理性,反对随波逐流和肤浅盲目。我们会组织好的活动,推崇好的作者,努力使文艺成为行动而不只是遮遮掩掩、虚无的言谈。

如果说我们有野心,那么这野心是可贵的。我们要厘清人们对文艺的误解,帮助人们发现文艺的真正的美感。我们希望一个公开承认自身精神追求、推崇文艺且不受指点的时代重新到来。

我们不惧怕易变的潮水的冲积,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文艺类公众号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