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革制厚脸皮一: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享年73岁。

他是一位跨朝代的人物,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明王朝的覆亡与清政权的兴起。因为曾为明朝的高官,享过明朝的权位,吃过明朝的俸禄,后来兵败,投降满清,为清政府效力,所以,生前死后,洪承畴都背负了很多背叛与失节的骂名。

明朝的遗老遗少、或者那些以明朝遗老遗少自居的人对洪承畴的不齿与痛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思想上,这些人仍旧心怀旧主,向着明朝,虽然,明朝已经覆亡。

那么,大清治下的民众,又是怎么看待洪承畴其人呢?

下面,就以清人汪诗侬的笔记《所闻录》中的《洪承畴》一节为依据,来看看清人对洪承畴的记述。

开讲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洪承畴,好让大家对他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时年24岁,算是一时英俊,早年得志。

后累官陕西布政使参政。

明思宗崇祯(共十七年,元年~十七年,公元1628年~1644年)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松锦大会战。战役由清太宗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历时两年,最终以明军惨败结束。此一战役,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下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宁远孤城。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明朝战败后,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对清军的有效反击。】中,战败,被清军俘虏。

屈膝变节,投降清朝!

清世宗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跟随清军入关;到达京师以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云贵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都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到京师;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自请致仕。

清圣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谥文襄。

由以上洪承畴的简介判断,他的才能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能够早年得志,后来在明、清两朝身居要职,没有点本事和能耐,大概是没法做到的。或许有人对此结论有异议,但我还是坚持认为,那些能够爬到高位的人,总有其可见或不可见的本事、总有其为大众承认或不承认的能耐。

洪承畴是个有才能的人;说到他的德行吗,就需要严肃检讨了!

中国的正统思想中,对人物的评价,都是德先于才的。尽管洪承畴在明、清两朝的官场上都做得风生水起,尽管他在个人的才能上有目共睹。但是,这些从政业绩,无论如何都无法抵消或者洗刷他在道德节义的污点。

下面就洪承畴战败降清过程中的一段小史,说说清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据载,清军入关的过程中,明朝的经略洪承畴既没有战死、也没有殉节,他是被清军俘虏了。

刚被清军俘虏之后,洪承畴还有那么一点点读书人的气节、还有那么一点点君父的情怀。也就是说,刚被俘虏时,洪承畴的忠君爱国的良心还没有泯灭。因为有此良知在,所以,他并没有马上就向清人低头、没有向清军屈服,当然,也就没有投降了。

清朝人在入关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赶尽杀绝,也不是一味地蛮横暴虐。对于有用的人、对于可利用的人,特别是汉人,满清还是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

比如说,对付他们的战俘洪承畴,清人并没有立即斩首示众,在洪承畴初不屈服时,清人也没有放弃收买拉拢。

清人大概也简单额了解了洪承畴的喜好,结果,他们只用了一招,很快就收服了这位明朝的经略。

您道是什么妙招?

(未完待续)

洪承畴的革制厚脸皮一:读清人笔记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洪承畴的革制厚脸皮一:读清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