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抗日战争纪念日。
社交网络上看到很多人都在积极转发相关的文章和图片。
和平得来不易。
历史越是惨痛,当下的和平更该万分珍视。
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战争」这个词,已经有些遥远了。
似乎只停留在历史书上的名词,电影中的画面。
这无疑是种幸运。
因为时至今日,在当今世界,仍有些人正受困于战争的煎熬之中。
战争在他们的土地上,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这片饱受折磨的土地,就是巴以地区。
今天要说的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
《我们的男孩》
OurBoys
这剧HBO出品的新剧,在鱼叔打开第一集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结局。
原因没什么特别。
只是短短一行字: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就是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历史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它的结局早已尘埃落定:
以色列国防军对阵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组织,在加沙地区交火。
持续50多天的军事冲突,1300起袭击报告,超过2200人死亡,180多万民众受到牵连。
这不是发生在一战二战,不是那些「遥远的历史」。
而是发生在2014年。
离我们的现在,如此之近。
这一切的起点,是一场失踪案。
2014年6月,三个以色列男孩在耶路撒冷遭绑架失踪。
案件引起了以色列全国上下的关注。
警察、边防、国防军、国家安全总局联合出动。
动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这件事作为最高优先级别。
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的集会,祈祷,希望孩子们能平安归来。
作为喉舌的媒体,更是不间断地轮番播报着关于三个男孩的搜救信息。
然而半个月过去,失踪的男孩依然杳无音信。
男孩们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人们的情绪却越涨越高。
他们无法入睡,夜以继日的唱着颂歌,乞求神的救赎。
与此同时。
以色列情绪的矛头,也开始对准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国家,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国家。
这两个民族彼此间的仇视,早就由来已久。
各种生活中的冲突、摩擦,也已经积累多时。
三个男孩还没有踪迹,民众情绪已然在迅速发酵。
以色列举国上下,都笼罩在同一种氛围之中。
肃杀、紧绷,严阵以待,山雨欲来。
失踪18天之后,三个男孩的尸体被找到,宣告死亡。
这个导火索,点燃了民众心中愤怒的火焰。
人们涌上街头,游行示威。
“复仇!”
他们高喊着。
尽管失踪案并没有侦破,但愤怒的民众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定是阿拉伯人,是他们绑架了孩子。
这是一场无差别的报复。
目标是餐馆的员工,是车上的乘客,是每一个阿拉伯人。
历史的真相已经不得而知,但后续的发展已经大家都已经知晓。
2014年7月2日,几名极端民族主义的犹太人前往东耶路撒冷,随机绑架了一名阿拉伯男孩穆罕默德。
他们对其殴打,虐待,灌下汽油。
最后将人活活烧死,抛尸荒野。
完成了他们的复仇。
阿拉伯男孩的枉死激怒了阿拉伯人。
他们冲上街头,东耶路撒冷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攻击街上的店铺,砸毁公共设施,跟警察发生暴力冲突。
然后。
2014年的7月7日,以色列袭击加沙多个地点。
7月8日,巴勒斯坦的武装组织向以色列发射超过140枚火箭弹。
民间冲突,最终上升为国家战争。
这场战争造成了1967年中东战争后人数最多的平民伤亡。
而更悲哀的是,2017年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发文:
这场战争源于情报失误,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一场无原因的战争。
从文章中得知,因为失踪事件,以色列高层一直在推测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的简称)的行动。
虽然认为哈马斯行动升级的可能性不大,但却不断的加强警戒。
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这些看似有违常理的行动背后,是恐惧。
什么是恐惧?
大家都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
在这件事之前,纽约人民会坐在街头咖啡馆里享用一杯下午茶。
而在这之后,街上有车胎爆了,大家也会立即趴下。
你的生活失去了安全感,这就是恐惧。
对于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的人来说,恐惧已经跟他们的生活融合了。
他们甚至已经找到了与之相处的生存之道。
冲突爆发,父亲给儿子打电话,叮嘱他不要暴露自己的种族。
面对危情,儿子也反应迅速,熟练地通过紧急通道逃走。
仿佛早已演练过千千万万遍。
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每个人都如同身处漩涡中心。
因为非黑即白的极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仇恨的火焰永远在熊熊燃烧。
火焰之下,是每个人惶恐的,背负层层重压的生活。
《我们的男孩》的主线人物选的很有意思。
主人公名叫希蒙,是以色列国家安全局的特工。
跟其他特工不同,希蒙的任务并非针对他国,而是针对自身。
他负责监控舆论动向,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个男孩失踪的时候,他就找到受害家庭的发言人,希望对方不要用这件事煽动民族情绪。
结果当然是被对方踩着道德的制高点,讽刺一脸。
并且转头媒体一个帽子就扣下来了:
「受害者家人希望孩子归来被国安局认为是煽动。」
被犹太人嘲讽完,还要被阿拉伯人怨恨。
希蒙负责调查阿拉伯男孩穆罕默德的失踪,叫了孩子的父亲来询问细节。
结果被对方一口咬定,这就是你的错。
「因为他是阿拉伯人,你们才消极应对。」
在众人皆燃烧复仇的火焰,呼吁血债血偿的时候,希蒙注定是一个不讨好的角色。
尽管他努力平稳事态,调查案件,希望不要让失踪案变成民族仇恨。
但集体的愤怒下,战争终究会爆发。
他的努力也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可是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知道,他选择的才是正确的道路。
将个体的行为上升至民族的高度,煽动仇恨和对立的情绪,再由此催生民间的暴力事件。
这是最坏的一种。
战争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是两败俱伤的灾难。
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总是格外有力量。
《孟买酒店》直接展现了孟买恐怖袭击紧张与绝望。
《切尔诺贝利》生猛面对了核灾难的惨烈和政治的诡谲。
《我们的男孩》同样真实,同样沉重与无奈,将目光对准了民族仇恨。
耶路撒冷这座「圣城」,无疑承受着当今世界上最多的战火。
虽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却从未享有过安宁。
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来不断积累着民族仇恨。
男孩的死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积怨,最初是源于因为宗教、国土、或者其他。
但经过了时间的发酵,经过无数次冲突、战争、死亡。
曾经的原因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每个人心里都只剩下了一件事:
复仇。
每个人都要讨回公道,每个人都想以牙还牙。
可是,复仇引发暴力,暴力造成伤亡,伤亡让人愤怒,继而滋生下一次复仇。
2015年10月11日,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边界和参与示威游行的巴勒斯坦人爆发一连串冲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伤。
201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民众在加沙地带靠近以色列边境处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造成50多人死亡,超过2000人受伤。
2019年8月30日,在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与以色列交界处,巴勒斯坦示威者转移伤者。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30日说,加沙地带民众当天与以色列士兵发生冲突,至少75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受伤。
暴力和仇恨就像莫比乌斯环的两面,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面对人类的仇恨,哪怕是神或许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民族仇恨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绝不陌生。
毕竟我们所热爱和珍视的「阿中」,也曾有过血泪铸就的过往。
时间流逝,我们都不曾忘却。
但看着另一片土地上那场持续至今的战争,鱼叔又不禁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仇恨的尽头,会是什么光景?
相信大家还记得钓鱼岛事件。
同样是民族仇恨,让我们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就愤怒发声。
最初人们理性地游行、抗议,呼吁着保卫领土的口号,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力量和团结。
这本是震撼人心的。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切悄悄变了样子。
砸车,打人,破坏财物,一部分人的矛头,甚至已然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事情在2012年9月15日达到顶峰。
一名日系车的车主,被大街上游行的人群堵住。
他被自己的同胞,以「反日」的名义,用一把U型锁砸穿了颅骨。
虽然事情过去很久,伤人者也已经遭受法律的惩罚。
但悲剧终究无可挽回。
爱国,本该是象征着正义、光荣、自豪,请不要用无意义的偏激、偏见抹黑这一行为。
煽动仇恨,太过容易。
因为它戳中的是人类天性中的弱点。
可是我们必须明白,盲目的仇恨,不是荣耀。
反而是对自身的无谓损耗。
打着民族的旗号,却扰乱社会治安,损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这不是爱国。
发生国际争端,立刻叫嚣着要用战争手段解决一切。
也绝不是勇敢。
以仇恨情绪煽动大众,用极端手段扰乱和平,靠盲目拥趸获取满足。
更不是英雄。
鱼叔不想说些轻飘的「放下」,有些东西也不能放下。
但要知道。
国家和民族,从来不是看谁态度嚣张。
而是看谁走的长远。
助理编辑:张小一
点个「在看」
愿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