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利兹Lizzie
From爸爸真棒
微信号: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
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
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学期中,家长们鸡血正酣。
真实演绎广大焦虑老母亲的《小欢喜》,引发全民关于“有没有必要如此鸡血”的讨论,结果呢?老母亲们还是眼神坚定地表示“鸡血一定要的,不读书的人生该有多惨,ta以后会知道我的用心良苦”。
毕竟,学术、体育、艺术、科学、见识……哪个不是随着年龄不断升级?你看那些个报班抢课的老母亲,是不是像极了在Costco抢爱马仕抢疯了的中年大妈?
好想问问这个世界:人人都鸡血成这样,我们到底怎么了?
而今年一本风靡全球家长圈的新书给了答案:你之所以焦虑又鸡血,经济形势才是真正的推手。
换句话说就是:
时代要你鸡,你不得不鸡。
这本神书就是耶鲁大学、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和马赛厄斯·德普克所著的《爱,金钱和孩子》。它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于:
全篇用“硬核”经济学解释教育行为,实在难得。
比一般经济学著作好读。有经济学理论和数据,但也有感性的自身经历,还贴心地帮读者总结每章内容,十分通俗易懂。
比一般育儿书客观。理性的经济学家对各种类型的父母都表示理解,立场足够客观中立。
今天,我们就从书中撷取了几个家长特别关心的话题,让大家先睹为快: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有轻松的童年,如今疯狂的家长却带着孩子辗转各类活动,竭力敦促他们成功?
为什么中美推娃正酣,而北欧诸国却依然是岁月静好?
越来越白热化的鸡娃大战,什么才是我们的出路?
1
逼你鸡血的幕后推手
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时代
90后笔者的童年里,玩耍一定是占大头的,也没怎么听爸妈抱怨育儿压力,就这样考进了北大。
但如今我家的10后娃儿,他考上好大学需要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要比我的20倍还多。我也和身边的父母一样,疯狂囤书、报班,每晚花很多时间带孩子写字、阅读和做题,还焦虑得不行。
90后和10后的童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爱,金钱和孩子》的两位作者发现,从宽松育儿到鸡血推娃,经济水平差距大是决定性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想找一份低技能工作,我们肯定会勃然大怒:“辍学是没有出路的,乖乖回去给我读书!”
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读书的人选择少,而且和高学历的人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担不起放任教育的后果,所以宁愿强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但是,如果孩子即使身为蓝领工人,也能拥有较高地位,收入和知识分子差异不大呢?那我们可能就会说:“好吧……做个蓝领也不错,勇敢追寻你的梦想吧!”在一个收入较平等,竞争低的社会,我们担得起宽松教育的后果。
这就是区别。而经济学家向我们有力地证明:世界正在变得不平等。
▲上图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4个OECD国家中的英美不平等程度上升特别剧烈,瑞典虽然一直都比较平等,但也不可避免比过去更加不平等
对于这个趋势,全世界的父母做出了什么反应?
▲以上几个国家的爸妈每周花在育儿上的小时数都明显增加,而且别忘了,这段时间每家的娃数量还大幅度下降了。
两位经济学家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经济不平等让家长们更加鸡血”这个论点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教育回报率要足够高。
如果一个社会不平等程度很高,但教育的回报很低,意味着收入完全取决于出身阶层,学习没什么用,所以父母也不会鸡血。
但如果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能比其他人挣得更多,父母完全有了鸡娃的必要性——努力鸡娃、拿高学历,才能避免成为不平等社会的炮灰。
这就是经济激励的作用。
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证实,在经济不平等、教育回报也够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更鸡血,更喜欢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教育回报率低的国家,父母倾向于放任型(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愿意学习就不学)。教育回报率高的国家,父母更倾向于权威型和专断型(权威型:通过说理和塑造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专断型:通过命令,要求孩子服从),美国的教育回报率就很高,中国也有16.3%,属于高水平(中国数据来源: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李宏斌)
而高学历的父母,还会随着社会教育回报率的增加,继续提高育儿时间。
▲大学溢价是大学学历的收入和非大学学历收入之比,20世纪80年代教育回报率增加以后,大学学历的妈妈育儿时间大幅增加。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能拥有旧时代一样的轻松童年,而魔都妈妈、海淀妈妈……她们可能正是根据形势做出了经济学家口中“最理性”的反应:增加育儿时间、提高育儿质量,越高知的家长越鸡血、越严格。
2
北欧田园牧歌式的教育
国情不同,羡慕不起
身边也有很多家长欣赏和效仿德国、北欧的自然教育,但读完《爱,金钱和孩子》以后,笔者想提醒这些爸妈:
国情不同,同样的放任型教育,未来可能很不同;
经济不平等最影响的人群,正是中产家长。
在荷兰、芬兰、挪威、德国等国,整体的育儿风格都是宽松型。
荷兰家长不会时刻监视孩子,咖啡馆里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由玩耍,父母甚至还会容忍一些冒险行为。学校也宽松,荷兰10岁以下儿童没有作业,低年级几乎没有竞争,不及格也少见。
大多数瑞典家长不会逼迫孩子去音乐课、数学课,幼儿园明确不提供正式的阅读、写作课。孩子7岁前不强制上学,甚至在正式学习阶段,瑞典的课堂也很freestyle,孩子们经常休息,可以自己决定坐在桌子旁或在教室闲逛。
真的很让人羡慕!但遗憾的是,在中国、美国这样经济平等情况不如北欧诸国、教育回报还很高的国家,可能是没办法照搬的。上述国家的孩子再怎么成绩差,也不会和高学历的人收入差太多,成年生活也会很舒服,但我们的孩子不努力就可能就不一样了。
两位经济学家发现,不平等的加剧虽然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对中产父母影响最大。
社会顶层的父母,不平等的加剧并不会改变育儿的利害关系;同样,社会底层的父母因为缺乏密集育儿必要的金钱、时间、能力,也没有动力好好"鸡娃"。
而对于中产阶层的家长,是选择密集育儿还是放任自流,可能结果的差异会很大。
3
什么才是适度鸡血
所有的教养方式都各有利弊
如果说,“鸡娃”是我们对于形势作出的理性的反应,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反应才是适度的?现在的鸡娃之风有没有太过?两位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答案:
“我们不打算给出一份教养指南,不会给出家长‘做什么才更好’的建议,也不会对任何一种教养方式给出价值判断,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所有的教养方式都各有利弊。”
不过,他们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乐观总结:
在经济发展的长期阶段,育儿的改变通常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父母的体罚少了,专断型教养方式正在消失,孩子们有了更多自主权,而父母花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一方面是一种压力来源,但另一方面,我们互相给予的爱也更多,这是一种甜蜜的情感支持。
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的结论里,窥探到几点让育儿更顺利的秘密:
专断型教育正在土崩瓦解,在现代化、高度流动的经济体中,独立性的价值太高了,独立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种方式更匹配现阶段的经济态势,孩子未来会成为更适应社会的年轻人,教育成就也可能更高。
经常被父母带着阅读书籍、讲故事、讨论时事的孩子,PISA测试成绩比其他人高32分。
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有没有必要过度鸡血,成为时时刻刻盘旋在孩子头上的“直升机父母”呢?怎样把握鸡血的“度”?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讨论。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利兹Lizzie,From 爸爸真棒,微信号:babazhenbang,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关键词【教育】,阅读文章《这部豆瓣9.1、全球5亿人看过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国教育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