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军人家属临时来队

牛郎织女每年都有一次“鹊桥相会”,已婚两地分居的军人和军嫂们每年都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当年,作为士兵的我们,自然也是非常期待,因为可以去蹭顿好吃的、蹭酒喝。

听说谁家嫂子要来队了,大家都会主动帮忙,收拾屋子,搬床拼床,借被子褥子(有的老兵退伍后,被褥不要了,留给新战友),等等。那时家属来队,没有专门的安置房,各连中队自行解决,也不管是车库、操作间、仓库等,只要有电有水,冬天能保暖,那都可以作为久别”鸳鸯“的”栖息地“。

那时没有煤气,连队做饭要么砍树劈柴烧火,要么买煤烧火。家属来队不能天天在连队食堂吃,按照连长指导员的指示和以往的惯例,炊事班会给临时来队的干部或志愿兵家送去大米和面粉。副食和油盐等由他们自购,做饭一般是偷偷地使用电炉(大功率电器部队规定不让用,一是怕失火,二是会导致电费严重超支),连首长会睁只眼闭只眼,全连官兵也会理解。为了减少因家属临时来队导致电费超支太多,连首长要求家属来队的官兵在炊事班拿主食(一般都是早晚馒头、中午米饭,偶尔也包包子,逢节日会包饺子)。

大多数干部或志愿兵家属能够随遇而安,也有家属来了住不几天就吵着回家的,特别是冬天,暖气烧得不好,加上房子保暖太差。应该说那时绝大多数营房的保暖都比较差,入冬前,各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贴窗户缝、钉门帘子(将一条宽大的褥子钉在门框上),一点马虎不得,因为这关系到冬天房间里是否漏风。冬天,各单位营房的窗户上,都糊着一条条的报纸。家属来队了,用报纸贴窗户缝也必须细致,漏风会挨骂的。

带孩子来队就更好玩了,士兵们课余时间主要都用在带孩子、逗孩子上了。我曾经怀疑过,如果嫂子们每年都带孩子来队,士兵们会不会把他们的孩子教坏了。那些孩子如果天天和连队的士兵们在一起,一定比那个”网红“何依诺更加皮脸。

有时也会遇到嫂子和老兵吵架,一帮连恋爱都没谈过的”雏儿“,还主动上前充当”调解员“呢!帮助弄饭、劝解,晚上大家在一起聚个餐,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把嫂子逗笑,矛盾就算解决了。第二天还得问老兵效果,老兵笑骂说你们就是为了来蹭饭,大家回答说你们再吵还得去。当然,官兵们也时不时你买些鱼肉、他买些水果送过去,嫂子们自然会喊大家晚上过去吃饭(白天操课没时间),星期六没任务一般会去。

十多年后,我的妻子到部队,也是兄弟们帮我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一家三口住了几天。后来出任务到南方,看到他们条件比东北好多了,真让我们的官兵羡慕忌妒恨,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安置临时来队家属的公寓房。

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一切都会有新的变化,军人家属来队,一定能感受到部队也有家一般的便利和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军人家属临时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