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知名数码玩家 @林之乎
本文已授权 科技美学 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微博
1981年还是数学家的弗诺·文奇(Vernor Vinge)在他的传世名作《真名实姓》中描述了一个虚拟世界,黑客们以巫师的具象在网络世界中行走。这个世界外的世界正是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由计算机模拟的浸泡式全景多媒体,复写创造感官体验,包括虚拟的视觉、味觉、气味、声音、触感等等。
举一个不算太贴切的例子也许有助于理解:一张普通照片中的课桌是平面
的,无论你怎么变换视角也只能捕捉到拍摄时特定角度的信息;3D电影中课桌从两个角度的拍摄播放交错形成了立体感,利用的是眼睛的错觉,从信息密度而言并未多出太多;而这张课桌具备足够的信息密度,你可以从各个角度高度端详并寻找那个刻上去的“早”字,也许还能发现上节课那个谁传来的纸条,就像那张陪伴了你青春的真实触摸过的课桌,只是你可能无法趴在上头再睡上一觉,这就是虚拟现实。
自然世界大致是连续的,数码化是离散的,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想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复现事物,于是有了印刷,录音,照相,摄影等等等等。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技术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由Oculus Rift 和HTC VIVE们跨出了坚实一步,其主要形态是作为一个头盔显示器,将图像分别投射入左右眼,并通过头部动作追踪使视角随之改变,让人如入实景。
目前在消费类VR硬件上,实力相对较强的Oculus Rift,HTC VIVE和Sony PS VR形成三足鼎立,再加上以Goole Cardboard类的手机VR,分别代表了业界的四个主要趋势:静态体验,移动体验,主机体验,Mobi VR。原理上而言无外乎是显示头盔配合陀螺仪,体感手柄等辅助操作,实现低延迟高精确度定位,来满足VR实时追踪展示视野的需求。
1.Oculus Rift
首先登场的是大家熟知的 Oculus Rift,民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急先锋,是目前公认最有技术积淀虚拟现实厂商,在把源代码和工程原理图公开以后也带动了一批虚拟现实装置的兴起。
Oculus Rift主体由一个虚拟头盔和精密的追踪探头组成。玩家佩戴着头盔,端坐在桌前身体基本静止,靠转动头部实时获得游戏中不同的视野,并通过手柄进行操作。玩家只需要书桌前的一小块区域即可用于游戏,是为“静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积淀,当前的Oculus在2014年已经在向跃跃欲试的爱好者们提供了第二版开发套件(Development Kit 2),其消费者版CV1将于2016年正式发售,据称搭载了神秘的防眩晕技术。原先Oculus是以游戏为主要发展方向,在被神秘网站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以后,Oculus也被人们寄予了虚拟社交,在线教育方面的希冀。
2.HTC VIVE
VIVE 是由 HTC 和游戏公司Valve联合打造的虚拟现实头盔,其标配一对棒状手柄与Lighthouse激光定位器。虽然发布较晚,但硬件配置上略胜于Oculus RiftDK2,颇有弯道超车的感觉。
相比Oculus的静态体验,HTC VIVE允许用户在房间内自由行走,并由一对安装在房间对角线的Lighthouse激光定位器保证安全——当你靠近房间边缘时眼前会浮现淡蓝色线条虚拟墙壁。最大支持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有心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VIVE头盔和两个手柄上都具备收发装置与激光定位器相呼应,自身就是体感装置,VR程序可由此精确获取用户的手部头部,身体的位置,监控用户的位移,下蹲,起跳等动作,以此与虚拟世界更好互动。因而VIVE的体验自然“动态”了起来,当然这也是相对的,由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是1:1的对应关系,玩家在特定游戏场景中的活动范围自然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就等16年4月正式售卖后看看开发者们如何各显神通来解决大场景的移动问题了。
3.索尼 PlayStation VR
横跨视听、游戏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巨头索尼亦有动作,停止开发自家专注观影的头戴显示器HMZ系列,转而为摇钱树游戏主机推出了虚拟现实头盔曰PlayStation VR,预计16年初发布。配合PS Move体感控制器和无线手柄,活动范围是客厅电视机前几平米的区域,介于Oculus的“静态”和VIVE的“动态”之间。
PS VR目前仅在少数展会上出现过,但据少数体验者表示,得益于索尼深厚积淀PS VR在场景沉浸感方面尤为突出,其延时也几不可查,颇值得期待。PS VR的另一优势在于有一批付费意愿较强的潜在消费群体—全球超过三千万(2015年末数据)PS4的拥有者们,开发者们也因此愿意为此加紧完成适配,著名游戏《最终幻想14》及《夏日课堂》的VR版本将及时与玩家们见面。
值得一提的大法家的PS VR呼声正高之时,老对手微软也表示要引入Oculus Rift作为Xbox的奥援来对抗,毕竟自家的Hololens主攻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并不是给游戏所准备的。
4.基于智能手机的Mobi VR
如果只是想轻度体验一下VR,那么可以尝试一下谷歌给出的解决方案----Cardboard。2014 年 Google I/O 大会推出的这款神奇小纸盒成了当前成本最低的虚拟现实设备。你甚至可以根据Google提供的图纸自己购买纸板、双凸透镜、磁石、魔力贴、橡皮筋等部件自行组装一个,成本约为十美元左右。这种成本更低的设备,销量已经超过50万,更多的受众也得以体验到虚拟现实,不再局限于少数极客,这对VR技术在更大范围普及是有所裨益的。当然你还需要一部智能手机配合相应APP使用才能获得VR体验啦~
如果要求稍高一些,也有厂商提供解决方案,其中优秀代表为三星的GearVR,售价为99 美元,但只能与自家的 Galaxy S6、S6 Edge 等手机搭配使用。由好基友Oculus提供技术支持。事实上Oculus Rift DK2 用的屏幕就来自三星,与Note 3同款。大陆厂商们推出的暴风魔镜,乐视头盔等也属于同一范畴,就不一一展开了。
目前的智能手机硬件还无法达到"沉浸式"VR体验,为了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基于高性能PC或游戏主机的解决方案仍属必须。自然,VR的终极形态依然会是Mobi甚至人机接口化的,但不是现在。
妇难为无米之炊,虚拟现实内容的拍摄设备也得到了厂商们的重视。运动相机大厂GoPro就表现出了对VR浓烈的兴趣,面向专业用户推出了针对谷歌Jump虚拟现实平台优化的Odyssey套装,定价1.5万美元。套装中包括16台GoPro Black运动相机、Odyssey全景拍摄套盒、16台Array Bacpac、16张microSD内存卡以及Pelican手提箱,最高可以实现8K@30fps的全景视频拍摄,Jump平台汇编优化之后得到的图像效果失真也更小,可以在Youtube上播放。
此外GoPro还公布了一款正在研发的用于全景拍摄的六目摄像器材,这款器材由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的GoPro Hero单独相机组成,可同时拍摄6个不同方位的照片,然后再借助Kolor(已被GoPro收购)的软件技术和算法,通过后期的画面缝合,最终达到可呈现VR内容,售价大约在1500到2000美元之间。
三星也推出过一款名为Project Beyond 的 VR 视频摄影机,机身搭载了16个摄像头,每帧的捕捉处理能力超过 3500 万像素,拍摄出的画面可实时传输到自家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 上,这对各种场景直播是有所裨益的。
甚至智能手机领域的昔日霸主诺基亚推出虚拟现实影像拍摄设备OZO,主要面向影视拍摄与广告传媒等行业,售价高达六万美金。OZO采用立体球形造型,主体上一共设有8个摄像头以及8个嵌入式麦克风,因此具备了360度视频和360×360环绕立体声的录制的能力。在如此超强的配置加持下,可使画面的形变更小,为用户提供了更真实的虚拟现实体验。
下篇内容将从生态、影视、文化传播以及VR的未来进一步展开,本文上篇虽然属于降维描述,但现有的VR体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诸多可能的未来场景。请继续关注下篇内容
( *ω)╰ひ╯ ()
▼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支持我们 点下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