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

经历了媒体的捧杀和公众的冷嘲热讽之后,2014届新秀中的两位佼佼者,贡献了可能是NBA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扣篮大赛。

扎克·拉文从罚球线向前跨了一小步,舒缓地起跳,右臂在空中抡出一个风车形。当他从弹跳最高点缓缓下落时,右手顺势拍向篮筐,将球重重地按了进去。右侧评委席上,特雷西·麦克格雷迪、“非洲大山”穆托姆博、“鲨鱼”奥尼尔、“魔术师”约翰逊、“冰人”格文5位昔日巨星齐刷刷地给出了满分——5个10分。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1张图片
扎克·拉文在2016年全明星赛上蝉联扣篮大赛冠军

几十秒钟之前,出生于1995年、身高2.06米的阿隆·戈登刚刚以一记充满力量感的折身换手坐扣赢得了另一个50分,也将本届扣篮大赛的双雄对决局面推向了最高潮。胜负一直持续到附加赛第二轮方告决出:1.96米高的拉文穿着一双橙黑相间的低帮Hyperdunk 2015篮球鞋,以一记飘逸的胯下换手扣篮卫冕了冠军。但戈登绝不是失败者。在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上,有美国网友表示:“如果每一扣的满分不是50分,戈登单凭他那记坐扣就该得5372分。”段子变成了现实:戈登的决赛第二扣得了5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50!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2张图片
SLAM201411月号封面。后排右二为拉文,右五为戈登

2014年秋天,这两个年轻人曾一同出现在《SLAM》杂志那期著名的合影封面上。当光芒万丈的1996届“黄金一代”即将退出联盟舞台之际,《SLAM》推出了与18年前同一风格的封面:安德鲁·威金斯(状元)、贾巴里·帕克(榜眼)、乔尔·恩比德(探花)、戈登(4号秀)、拉文(13号秀)等12位潜力无限的年轻人被当作“史上最佳一届新秀候选”隆重推出,拿来和1984届、1996届以及2003届选秀做比较。后面三届前辈意味着NBA历史上那些最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大梦”奥拉朱旺,迈克尔·乔丹,查尔斯·巴克利,阿伦·艾弗森,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德韦恩·韦德……《SLAM》甚至在合影下方配上了与1996年时相同的宣传口号:“准备好了吗……他们来了!”(Ready orNot... here they come!)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3张图片
SLAM19972月号的经典封面:96一代

一年多过去了,事情却不像媒体所宣传的那样顺理成章:拥有威金斯和拉文的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在西部联盟排名倒数第3,戈登和佩顿(10号秀)的母队奥兰多魔术离东部季后赛资格还差3.5个胜场。帕克刚刚从一场毁灭性的十字韧带撕裂伤中恢复,恩比德则由于伤病不断反复,迄今没有打过一场正式比赛。当96一代最后的传奇科比在一片顶礼膜拜当中进行他最后一个赛季之时,14一代却被舆论和公众推入了冷嘲热讽的波谷。人们质疑他们的天赋和名声是否来自炒作,质疑这些20岁的百万富翁对篮球运动的贡献是否与他们的收入相匹配,甚至质疑14一代的风头是否已被更年轻的15一代所盖过。“最佳新秀候选”似乎变成了笑话——显然,他们还没准备好统治联盟,甚至也没有准备好在一年之后就承受如此大的落差。

但戈登和拉文以一场旗鼓相当,既有力量和创意,又有飘逸和美感的扣篮大赛,宣告了14一代的反击。从预赛、决赛到附加赛,舒展的背后换手入筐,滑翔中的繁复动作展开,远距离起跳和不间断的空中姿势调整,无不兼具,难度之大、动作之协调与震撼力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对比2010年前后那几届乏善可陈的扣篮大赛,2016年的冠军颁发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显得遗憾。而这种以纯粹的身体和技巧张扬篮球运动灵魂的形式,恰恰回到了扣篮大赛设立之初的意图,也回到了90年代商业化井喷之前,NBA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扣篮大赛这一极富表现力和话题性的竞技项目,最初由业已消失的ABA联盟在1976年全明星赛期间举办。名人堂球星丹·伊塞尔有言:“扣篮可以展现你的男子气概和天赋。它是一种表演,一种令球迷感到兴奋的举动。”这正合于ABA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以及表现性。而参加首届扣篮大赛的5位球员中,有4人在整个篮球史上都赫赫有名:“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阿蒂斯·吉尔莫,“天行者”大卫·汤普森和“冰人”格文。他们也的确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意和表现欲:“J博士”的罚球线起跳扣篮,“天行者”的空中转体360度暴扣,“冰人”的双球扣篮……而当决赛逐渐演变为汤普森和欧文的二人对决之后,观众完全陷入了跳跃、尖叫和集体癫狂。最后,当“J博士”从球场的3/4处起跳、像一架直升机一样把涂成蓝白红三色的皮球砸进篮筐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拥有了一笔可以向子孙后代讲述一千次、一万次的谈资。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4张图片
1976年,“J博士”以一记罚球线扣篮夺得首届ABA扣篮大赛冠军

表演性、个人英雄主义和双雄对决,构成了推动扣篮大赛深入人心的最初要素。在80年代,它们体现在“人类电影精华”威尔金斯与乔丹的较量、“小土豆”韦伯的空中接球反扣以及“滑翔机”德雷克斯勒的飘逸动作上。2000年奥克兰全明星赛上,文斯·卡特穿着一双红白相间的And1 Tai Chi,以一记空中接球胯下换手扣篮击败了同样表现出众的弗朗西斯和麦克格雷迪,将扣篮之美演绎到了极致。但技巧、美感和噱头达到极致之时,也意味着衰落的阴影开始笼罩:贾森·理查德森依靠毫无观赏性的堆砌难度蝉联了两届冠军,弗雷德·琼斯和约什·史密斯以球商欠费著称,三届冠军内特·罗宾逊可能要尝试17次才能完成全套动作……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5张图片
1985年,多米尼克·威尔金斯力压乔丹夺得第二届NBA扣篮大赛冠军

职业体育,尤其是像NBA这样商业化程度奇高的体育联盟,本身是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这项运动的掌控者、参与者甚至评论者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旁观者和分析家却又乐于坚信,一项竞争如此激烈、影响如此巨大、视觉冲击如此强烈的运动,应当也有必要彰显体育运动的原初品质,例如英雄主义,例如荣誉至上。这也是观众一再希望强强对话场景在扣篮大赛中反复上演的主因。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6张图片
2000年,文斯·卡特的“世界之扣”

但经历了转播权合同的井喷式膨胀和商业收入的直线上升,今天的球星在考虑问题时远比1976年来得复杂。1981年,“魔术师”约翰逊与湖人签下的25年2500万美元合同是NBA历史第一高薪;到了2015年,就连特里斯坦·汤普森这样的蓝领球员也能拿到5年8200万美元的超级合同。高收入的诱惑使得一线球星变得更重视个人数据、公众形象以及场均数据、冠军数量这样的硬指标,2011年劳资谈判中确定的“罗斯条款”更是使场上表现直接与薪金挂钩——若一名球员能在新秀合同期间当选为MVP(最有价值球员),或者两次进入全明星首发阵容,又或者两次入选年度最佳阵容,就能签订相当于全队工资帽30%的顶薪合同。精确到数字的条款,使年少成名的巨星更倾向于追逐与顶薪直接挂钩的目标,扣篮大赛冠军则成为了鸡肋——各种噱头已经被摸透用烂,即使夺冠也无法对收入有大的加成。只有二流球员还把它当作自我展示的舞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戈登和拉文所代表的2014届新星的“原力觉醒”,重新赋予了扣篮大赛以生命力。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在进入联盟后并未立即展现出统治力,因之也与“罗斯条款”所代表的顶薪、地位暂时无缘。但捧杀之后的看衰以及超级合同的远离,反而使他们可以暂时摆脱“最佳新秀候选”的心魔,回到篮球运动本身的表现力和英雄主义上。两个20岁青年,还没有沾染上成名球星的八面玲珑和爱惜羽毛,在一群传奇名宿的注视下,尽情表现着技巧和力量之美。这正是当年的84一代、96一代、03一代曾经带给我们的那种感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7张图片




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NBA扣篮大赛:觉醒的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