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1张图片

(感谢 寻源京剧社 散淡的人 提供)

本文节选自《华北日报》1933年7月9日所登载的程砚秋先生访谈实录,在访谈中,程先生与记者聊到关于程派声腔学习需注意的问题,是宝贵的访谈纪实资料。今天摘选此段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诸位带来帮助。如果感到有帮助,请您及时转发、分享哦!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2张图片

先说两句:

第一句:艺术是相通,虽然程先生是讲程腔,学老生、花脸、旦角的看了以后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只要把道理弄懂了,然后再举一反三,相信你就能很快提高。

第二句:今天摘选的文章是关于“程腔”问题。程先生晚年还说过一句话“学我不能只学腔”。刘乃崇先生对这句话做的解释是“不能把程腔当程派”。也就是说“程腔不等于程派”,要全面的学习。希望您能仔细去体会。


以下是报纸原文摘选:


记者:一般票友和内行人都模仿程腔,不知你对于你的腔调所以别成一家的经过是怎样演变的呢?

 

程先生:这话很难说,我自己觉得我的腔调不怎么特别,更谈不到自成一家,人家恭维我的腔,都称为程腔,其实我自己自始至终是按着老规矩走,丝毫也不敢越出范围,余在最初是从王瑶卿等诸位先进学习,因为这几位都是很有名而老到的,我经他们指导后,即守着;遊规律向前演变,但无论如何,总未越出范围,不但本人是这样,就是梅兰芳先生,杨小楼先生,都是一样守规律。


因为二簧这种东西,是逃不出平上去入四音的,比如二簧的头一句是以平声起,不过唱到中间也得从平声起,不过唱到中间和以后,也许遇着一个字是阴平或阳平,这样你的声音就不能不有抑扬顿挫,所谓腔调变化就在这里边去花样了,同时也不能唱这个戏是这个腔调,换一个戏也是这个腔调,永不少有变化,这是最易使听众腻烦的,譬如初习写字必须一笔笔照原样描,一到相当成熟时,经验多了,看各人笔法,读好的字帖以后你就该慢慢的变化了,但是无论如何绝不能脱去本来的规律,学唱行腔亦然,总而言之,是熟能生巧,再加上功夫老到,慢慢的就能有新的技术出现了,只要悉心研究,并不是难事。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3张图片

外人以为我的腔调得来很难,其实自己却觉得很容易呢,出奇制胜并非难事,处处留心,处处下功夫,时时变化不重复,不但自己能成功,观众们也高兴鉴赏,至于一般人学我的,终未能得骨髓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我愿特别多说几句,这里边最大的关键,就是不刻苦,不耐劳,无长性,不重视,以上种种毛病在票友方面犯了还有情可原,因为不受酬,若以戏剧作营业而仗着吃饭的伶人,那就不会得着观众们的原谅了,所以有的同业半途就没落,一蹶不振,或者根本就没露光芒,不刻苦,不耐劳,即不足有炉火纯青工夫,唱起来声音不嘹亮,即使嗓子宽了,也多不很委婉,所谓无丹田的工夫(俗称无底气),无长性则无新腔出现。

原载《华北日报》1933年7月9日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4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为辛苦的编辑打赏

洗尽铅华的女子顾正秋

稀世珍品——四五花洞

夜读:杨宝森的《洪洋洞》(四)

武生泰斗——王金璐

珍贵记忆:父子同台佳话传

姜凤山:我的人生三部曲

夜读:杨宝森的《洪洋洞》(五)

当初的京剧舞台并不那么严肃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

  •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5张图片

  • 每天5:10 旗舰号

  • 中国京剧晨报《早安京剧》

  •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6张图片

  • 每天12:00午间版《京剧连载》

  •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7张图片

  • 每天18:00 副刊 《京剧名家名段欣赏》

  •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8张图片

  • 每天20:00 新闻特刊《你好京剧》

  • 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_第9张图片

  • 每天21:00 晚间版《京剧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砚秋先生对“学程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