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出分后,敢问路在何方

高考出分后

6月24日下午5点多,我骑车带儿子在平安大街的路口等待红绿灯。回想起来这一天多的人和事,忍不住掉泪。这对于足够理性和粗神经的我来说并不常见。

6月23日下午3点左右,我的学生大白来找我拿成绩单。他神色凝重的朝我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哽咽地说:“老师,对不起!”孩子这次没发挥好,北医的分数线是达不到了。我邀请他坐下来,安慰他,跟他逐一分析可能的志愿顺序。大白是个热情开朗的孩子,性格超好,乐于助人,高考前积极攒了无数RP。若不是在今天,不管他进来的时候多沉重,最后我大概都会在调侃中让他笑着着离开办公室。今天没有,因为我也觉得沉重。

6月23日10点左右,年级组长夏老师来送班级的高考成绩条,从他的表情和话语中我能体会到些许的沮丧。高分人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他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突然感觉有些心疼这一硬汉,真不容易!

6月23日8点左右,我走进办公室,好友已经坐在旁边了。我跟她感慨,刚发现海淀区的房产经纪人原来也这么关注高考。说到各自班里有几位同学还可以考得更好时,我感觉到有些许的憋屈。她补充:“其实咱们大部分的学生考得还行,但是直到出分,我们才发现原来在北京市的各区域还都隐藏着很多高手。”是啊,盘算一下班里的平均状况,相当多的孩子发挥还真是不错的。有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高三下学期的成绩都进步很大。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都视如己出,不抛弃不放弃。而这样的努力不只是在高三,还发生在这一方校园的高二和高一年级。整理一下情绪,静下心来,回顾一下与这个年级两年多的相处,总结经验和教训,希望为后来者提供参考。

生源的较大变化,我感到

时间回到2017年5月,我休完产假回来承担高一的教学任务,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变化有点大。我做比较的基础是在休产假前,我教的是上一届的高一学生。对连续两届的高一学生做比较,有一定的可比性。2017年7月,我接手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有机会深入了解孩子们。我发现班里30多名学生的录取方式有5种,来自于全市各区县的30多所学校,分别通过统一招生、名额分配、校额到校等方式录取,其中北京市统一招生录取的孩子有5人。有十几名学生来自远郊,有的孩子家校间来回一次需要6小时以上,特别不容易。和以前相比,学生的情况比录取方式还要丰富了很多。每次年级任课教师会,各备课组都积极研究学生的情况,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帮助不同水平的孩子们提高。后来我知道很多示范校的学生录取方式,也同我们一样,变得丰富了。不过直到今年孩子小升初,我以家长的身份关注了很多学校的招生方式,发现就小升初这件事的区域差异依然非常大。而对于大多数完中来说,本校初中的生源必然会影响高中的情况。所以我们关注出口的同时,确实应该分析一下入口。刚在一知名公众号中看到101中学分析山区计划、校额到校等方式录取的学生三年来区排名的变化,这样的比较比直接比高分人数和比例似乎更能体现学校的教育能力。

同事们的热情投入,我感动

特别想说说高三的团队。夏、龙两位老师是年级组长,他们不管是从个人能力还是相互配合上都堪称完美。我也当过年级组长,很多方面自愧不如。夏老师有高度、有能力,讲方法、讲策略。不仅大局观念强,更能及时关注细节。夏老师能叫出年级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他在高三一年为了更好地陪伴学生,居然在学校旁边租房,这是很大一笔开支。他对自己抠门到高考前自己买了个推子理发。龙老师能把我们班主任遇到的各种需要协助的事情及时高效地解决。程老师和两位年级组长都对年级的工作非常非常投入,在高考前的自主复习阶段,几乎什么时候去班里探望学生,都会在楼道里看到他们三位的身影。我们曾在班主任群里调侃,让夏、龙两位老师继续担任年级组长,调侃他们俩这么投入,让以后年级组长的工作没法做了。再看高三12名高考班班主任,8名老师家中都有学龄前的孩子,经常看到跟着父母晚答疑的小不点。小白和小余老师说,高考后,他们要多接送一下幼儿园的孩子,补偿一下。各学科备课组也都是天天打了鸡血般地斗志昂扬的工作状态。就拿我们的备课组来说,家有重病老人的、家有高三生的、双肩挑的三位老师经常给学生答疑到很晚。和我一起当班主任的小余,我们天天相约在备课室做题备课、研究学生、相互鼓励、相互支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集体备课的频率很高,各种有针对性的微专题,出了一个又一个。语文组的老师们总是在考后最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学生的考场范文印制出来,数学组、外语组、物理组、生物组、体育组......每一个团队都在全力以赴。工作13年来,这是我第6次带高三,因为家有两宝负担重,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我跟学生说我最害怕的就是“后悔”。我们竭尽全力,就是为了无悔。虽然高三的寒暑假和周末从来没有一天学校组织给学生全体补课,但是各种方式的答疑、学习小组个性化辅导,每位老师投入了多少,难以计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出分后,学校领导提醒班主任老师们主动联系发挥明显失常的孩子,班级任们一起研究志愿报考的策略,成立志愿辅导小组,帮助孩子们提供志愿参考,发挥好每一分的价值。

孩子们的全力以赴,我欣慰

虽然学习很累,但是孩子们学习热情不减,班里的学习小组打卡一直坚持到高考最后几天,同学们之间相互提醒帮助和督促完成各项任务,尽可能不让每一个同学掉队。以“攒人品”的名义,利用课间主动给同学答疑的孩子大有人在。虽然学习很忙,但是每天一节的体育课没有少,最后自主复习阶段,在活动时间处处可见参加各种球类运动的孩子们.....虽然有时疲倦,但是师生关系和谐。我们班在最后停课自主复习阶段,黑板上画的写的是任课老师的肖像和语录,数学苗爷爷、生物亓爸爸、英语恩叔、物理斌哥和语文阿昭姐姐以及随时神出鬼没出现在班内的我,一直全天答疑,陪伴孩子们到高考。我从今年的评教作文集中看到了孩子们这样写:"因为某某老师,我爱上了多年不擅长的数学。”“我不喜欢某某学科,但我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课。”毕业典礼那天,我在学生的朋友圈中,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四中对我的影响是浸润在每一天的,它不是某一刻的巨变,而是六年回首,发现自己看待世界已然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发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成为赚大钱的企业家变成了希望自己成为真正能改善这个社会的人。突然从放假的快乐中冷静下来,这回是真的要说再见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指导学生报志愿期间,学生给我发了这样的微信:“老师放心吧!就是换个地方学习呗!考研的时候,我一定找回场子。”嗯,人生是一盘大棋:善败者终胜。

家长的信任支持,我温暖

从高考出分到现在,不管是班级家长群还是家长私信、电话,交流非常频繁。有孩子考取了理想成绩,第一时间报喜的。有孩子提前被港校录取,第一时间分享好消息的。有咨询志愿的,有寻求帮助做孩子工作的。孩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百,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几百分之一,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好。师生的情谊不是这几年,可能是一辈子的,母校的烙印更是。感谢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为四中的家长们点赞!

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问路

教育改革是一盘大棋。如果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改,什么是真正的公平呢?怎样做才能保证公平呢?以我的认知,我觉得因材施教是一种公平。教育改革的布局谋篇是高段位的棋手的事。以我一名业余级位棋手的认知,可能还看不懂职业高段位棋手的布局定式?可是我却指导着我的学生们在这个棋盘上开始了激烈的对杀,我要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激励他们,教他们取舍,在艰难中努力寻找妙手,坚持到尽可能完美的收官。谁能评价这次高考区域差异的结果呢?我觉得我不能,因为我对科学的教育测量和评价一知半解,我只了解我自己的学校,只了解我自己的学生。我对其他区域、其他学校的生源的来源和出口没有充分的数据调查,没有做评价的足够的支撑资料。明年会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最近学校会有各种分析评价会,明年大家会更努力。

作为一名小升初的学生家长的问路

前几天看到“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的文章,“海淀家长”现在成了一个符号。做为家住海淀区的一名家长,我是逐渐被洗脑,由理性变得开始忧虑。可是问问身边的海淀家长和海淀的娃,有几家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满心欢喜,几家是情非得已?我真的很困惑!可能这种困惑容不得犹豫多久,就要被大环境裹挟着前行了吧?敢问路在何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出分后,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