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国藩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开创了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基人。先看下曾国藩的履历,1811年生人,1838年在第三次会试中获得进士功名,其后开始步入官场和政坛。

在组建湘军前的官场履历(摘自百度百科):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钦命曾国藩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5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在1838-1849年的12年里,曾国藩一步步进入官场的上层,成为二品省部大员。在这之后,就是曾国藩名满天下的建立湘军和剿灭太平军的历史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曾国藩一步步从一个官僚和儒生成长为统领十几万雄狮、管辖东南半壁江山的的一方诸侯。最后在1872年两江总督任上于南京病逝。死后清廷给予了对于汉人最高的荣耀称号。

纵观曾国藩发迹史,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步步惊心。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简单分析一下他成功背后的原因,很多地方值得今人学习。不外乎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又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分成三大场景,这样下来有六大视角审视其发展轨迹。

一看天时: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以说曾公的发迹史就是剿杀太平军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天时,在和平环境下,一个没有深厚背景的汉臣不可能在满清朝廷中留下如此的浓墨重彩,成为标榜史册、功盖千秋的伟大人物,后世许多著名军事家(包括蒋毛)、政治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这是天时的外因一面,内因则是曾公有犀利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能够在乱世中敢于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先天下之忧而忧,承担起改变历史的重任。

二看地利:天平军闹事的时候,曾公正好因母辞世,辞掉京官在老家湘乡县守制。于是顺势在家乡筹建湘军,并广纳贤才、大开言路,从身边的同学、师长、学生、朋友、同僚、亲戚中招揽人才,聚天下英豪共创大业,星星之火逐渐辽源。这是他得以成功的重要地利因素。

三看人和:三湘出才子呀,曾公的身边尽是人才,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四人并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都帮助曾公完成了平叛之功,与曾公都有深厚的交情。这与曾公良好的人品分不开。除了这些文武双全的帅才外,曾公通过独到的慧眼,能从市井之中识得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并能人尽其才,为我所用。

曾公的识人用人能力最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也是我认为他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他自己出身布衣,对下层劳苦大众有深厚的亲近感,许多湘军中的名将都是他在看似偶然中结识并揽入麾下培养成才。比如猛将鲍超,原来就是一穷困潦倒的匹夫,差点走投无路到卖老婆的地步,被曾公相救以致以命相报,成为湘军中最有战斗力的虎将!彭玉麟本是布衣一枚,喜欢研究周瑜的水战兵法,被人推荐给曾公,彼时正是曾公筹建水师之初,急需懂水战的人才,曾公大胆启用年轻的后生。彭玉麟不负众望,成为湘军的水师统帅,并在攻克天京的战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公不仅识人,还能尽揽人心,手段老道,对不同人用不同策略,或财或官或威或理或志或情,不拘一格,直教人心服口服!

除了礼贤下士,曾公对于官场中的同僚和上级更有一套处世之道。他本人嫉恶如仇、廉洁奉公。可惜彼时的官场贪污腐败、乌烟瘴气,大清拥有上百万的绿营和八旗常备军,但在几万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究其原因就是从内到外腐烂透顶的恶习,整个军队没有任何斗志,当兵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满清朝廷才不得不启用汉人建立私人武装对付太平军。

曾公能够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有远大的志向,要成为匡扶天下、建立不朽伟业的英雄。坦白讲,从人性来看,最低级的贪婪就是财与色,这是人类的动物本性,是生存和繁衍基因使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而像曾公这样的伟人,却能够视之如粪土,并不是说他无欲无求,而是有更高级的欲望,那就是荣耀和名声,并能够为此忍受巨大的痛苦和付出卓绝的努力。

这也是他能够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能够委曲求全,与小人共舞,与贪官为友的原因。其实就是不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筹集湘军粮饷和打败太平军,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做出违心的交易,甚至敢于杀一儆百、滥杀无辜,获得“曾剃头”的骂名。

除了打仗平叛,曾公还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开创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现代化的兵工厂,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海军,并培养锻炼了一代代的人才,李鸿章就是曾公悉心提拔和培养的接班人,为中国加速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场十多年的战乱,后世能够记得的只有屈指可数的所谓英雄名人,可其中上千万百姓的流离失所,上百万人的死伤,无数家园被毁,有形的社会财富损失巨大,而看不见的损失更加巨大。十几年的浩劫,又埋没了多少个能建立丰功伟业的曾国藩。

英雄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做了什么,而是能做却没有做什么。我们不应该为曾国藩的平叛成就歌功颂德,我们要为他在彼时手握重兵、统辖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能压抑住自己膨胀的权利欲和手下的骄兵悍将,没有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再次挑起另一场华夏浩劫而拍手称赞。

最差的和平也比战争强,就好比人的进步,步子慢一点也比退步要好。几十年的社会积累能够轻易被战火毁于一旦,珍惜和保卫和平才是伟人最大的功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