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这本书源于一门哈佛公开课《公正》,记得在网易公开课上看到过,好评如潮,在没看书之前,有位朋友就推荐我看了。正好最近也在看哲学类的书,就翻开阅读,没想到的是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对于政治哲学这类我其实很少接触,以为会很难理解,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越看越喜欢。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学会思辨。

如果说《学会提问》这本书教会我独立思考的方法,那么这本书就是教会我如何实践,更进一步地学会如何对一个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论证。我像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和反驳。

在书里的开头,作者就举了那个很有名的电车故事:简略说下就是你驾驶的电车在前进的铁轨上,这时候刹车失灵了,前方的一条铁轨上有五个工人正在修路,另外一条铁轨上有一位工人,你会选择哪一条铁轨?是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还是牺牲五个人救一个人?如果另一种情形,你站在桥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身边正好有一个胖子,你只要把胖子推下去,就能阻止电车前进,这时候你会推吗?

我想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形下会选择牺牲少数人救多数人,而第二种就不会去推那个胖子,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牺牲少数,两种情形却是不同的回答呢?

这是我们关于道德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感觉到源自于这种困惑的压力,并想要把它弄明白。这便是导向哲学的本能。当遇到这种张力时,我们可能调整我们对何谓正当之为的判断,或重新考虑我们最开始拥护的那个原则。当遇到新的情形时,我们在自己的各种判断和原则之间左思右想,用一个来修正另一个。在这种从行动领域向理性王国之间来回思考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转变,就是道德反思。”

这本书从三个角度来考量公正:幸福最大化、自由、德性。

幸福最大化也就是边沁提出的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

“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对边沁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他所说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

自由至上的主义它的核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只要我们同样尊重他人这样做的权利。”

德性是一种介于两者之外,培养德性和共同善的选择。

作者在讨论各个观点的时候,会提出这些观点的哲学家们是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但也会提出反驳的观点加以论证。不断地提出问题去思考我们选择其中一种的理由。最后没有确切答案,书里涉及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征兵、代孕、同性婚姻、平等与不平等、种族歧视、法律的公正等等一系列我们生活现实中的问题。书里会讲到很多哲学的内容,会让你对以往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一些你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在看《奇葩说》这个节目的时候,有一次的辩题和开始那个电车的例子很像,你会不会选择按下那个按钮炸死一个人拯救其他人。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高晓松选择不按下那个按钮,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属于你是功利主义者还是绝对主义者问题,功利就是选择利益最大化,以结果为导向,只要结局是好的,不管这种行为是否有道德。而绝对主义者以行为为评判标准,不管结果如何,行为本身就是不允许的。那么这里高晓松选择的是绝对主义者,说这个例子和开头的例子有相似也有不相似,你们都是在事件之中,可是一个是不得不选,两条铁轨必须选一条,而那个按钮是可以选择按和不按。

有时我在想,难道必须得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这个对那个就不对吗?很多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啊!可这又是一种怀疑主义者的观点,或许我们不需要去解决是最好的港湾,但是康德提出过,我们不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因为我们本身就在这些社会问题中,如果只是逃避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又以怎样的观点来要求自己呢?如果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会出现认知偏差,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看这本书就是会让你不断地思考,慢慢地去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学会用不一样的观点去看待它们和自己的内心。书里还有很多很好的内容,我这里没有一一诉说出来。刚刚去看了第一集公开课,发现在课堂上老师会和同学们讨论,提出观点,各自辩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观点,没有对与错,这样的感觉更好。建议大家去看公开课会更有意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