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年前的中年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或许,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第一反应是,200万年前有中年人吗?不是说现代医学普遍提高了人类寿命吗?

学者栗月静在《被发明的“中年”》一文中提供了一组美国几个世纪以来的平均寿命数据。在1800年,一个常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到了1900年,人的平均寿命增加到47岁;1950年,人平均能活到68岁;现在,人平均能活到78岁。很显然,20世纪以前没有中年。

再往前,中世纪,人的平均寿命非常低,人生四十古来稀。再往前,史前人类食不果腹,生存条件恶劣,没任何医疗技术,不是死于饥饿,就是死于非命。

想到这里,不禁升起一股做现代人的幸福感。在这个时代,才有中年人。下面告诉您事实,您先扶好眼镜。把眼光往前拉,穿越1800年,穿越中世纪,穿越农业时代,进入衣不蔽体的史前人类时代。那时人的寿命比现代人还高!中年人是妥妥的存在。

是1万年前出现的农业社会,拉低了人类整体平均寿命。可能你会问,农业社会让人稳定安居,人们不用再东奔西跑,无处遮风避雨,也避免了被野兽咬死。怎么寿命反而更低呢?这和三个因素有关,一是饮食种类单一,影响营养物摄入。二是人类开始和更多动物以及动物身上的细菌近距离接触。三是人口密度过高,导致疾病肆虐。

好,史前人的寿命更高,也产生了中年人,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英国动物学家大卫.班布里基的著作《中年的意义》试图告诉我们的:中年人,之所以开始体态老化,好为人师,那都是几百万年间形成的进化结果。与漫长的史前的几百万年前相比,1万年的农耕生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对于我们形成中年现在这个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200万年前的中年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生殖生物学家,拥有动物学学位,是剑桥大学兽医解剖专家,曾出版过科普著作,用动物学研究方法来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鉴于作者的身份,《中年的意义》中不少把动物与人类相并比较的段落,仿佛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在地球上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角色。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18章。第一部分讲中年人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第二部分讲中年人的心智,第三部分进入中年人的生活,包括性爱、恋情、结婚生子等。这本书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词,可以重点聊一下,一是“演化”,二是“误会”。

演化出来的中年人

人们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人们还说,“中年是狗日的现实“。青春的蓬勃激情早已死亡,镜中浮现出的隐隐白发,消融不掉的游泳圈,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厄,单位里卖笑的无奈,这是中年的标配。对于个体来说,除了变老,中年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妄自菲薄。人类历史几百万年地呼啸而过,演化出中年来,自然对整个人类有着重大意义。在狩猎采集时代,中年人是部落的供应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正因此,人到中年,大脑才到达了认知的顶峰,也达到了思想和情绪的平衡。所以,中年人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少情绪波动。如果人到中年依然像年轻人那样历经情绪高峰低估,那么中年的日子是非常不好过的。

正因为中年人是文化传承者,要把经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自然地会固守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演化出貌似死守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年人。除了演化这一层面外,这也是脑部变化的结果。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脑结构会发生变化,脑中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变化。

作者大卫就此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共同的基因传承。年轻人和中年人可以不用对立,可以从一个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一个人年轻时,不得不年轻,充满了青春荷尔蒙,但到了中年,身体上的化学物质会变化,必然会转变思考方式。二者都受发育时钟的控制。中年人对此应更有体会,因为他们理解年轻时的心情。这或许是二者之间可以增加理解的一个切入口。

从社会角度来说,年轻人和中年人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年轻人,很少有人想到改变。但没有了中年人就失去了文化记忆,人类生活将变得混乱。“有益的人生必须是变化与延续之间的平衡。”

人类演化出中年,是为了把已经习得的经验传授给经验还不丰富的年轻一代。所以,中年人的各种感官开始退化,因为在部落里有年轻人可以充当他们的眼耳口鼻。中年人主要承担协调组织的功能。

为什么中年人普遍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作者也从演化的角度给予了解释:因为1万年前,中年人养育子女的责任承担得差不多了,死亡又迫在眉睫,时间增加了紧迫感,迫使他们尽快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有利于种族繁衍。

肥胖也是演化来的。在采集狩猎时代,为了应对时不时的饥荒,需要在身体里贮存脂肪。所以,当你猛烈进食时,身体就判断饥荒来了,开始为你贮存脂肪。美国畅销书《明年更年轻》这本书就是利用这思路帮助人们减肥健身的。

被误会的中年人

误会一:
我们通常认为,中年人的各种感官开始钝化了,不如年轻人了,而中年似乎也应该把位置让给年轻人了,可是我们明明看到的是中年人,在社会上握有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大的话语权,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们的积累吗?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书中提到一项测试,这项测试表明中年人的各项认知能力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有时速度并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虽然中年人的,大脑处理速度确实比年轻人慢了,但是考虑事情更为周全。人到中年,较少再因人际冲突感到烦恼,避开不愉快的,珍惜余下时间结交有益的,不浪费时间。对于争论,也有了换位思考能力,内省能力。人们都以为中年就定型了,其实中年人的大脑还在发育。

误会二:
人们都说,20岁的男人喜欢的是20岁的女人,40岁的男人喜欢的是20岁的女热,60岁的男人喜欢的还是20岁的女人。这本书的作者大卫是男人,他告诉我们不是的。男性确实常觉得年轻女性迷人,这是有生理学和演化学基础的。但真正去诱惑年轻女人的冲动,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无法抗拒。首先,人步入中年,在爱情与性方面眼光也会改变,会倾向于认为中年人更具有吸引力。我是女人,男人我不知道,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说一点女人的看法。20多岁时,想到40多岁的男人,觉得他们都是一半进了坟墓的半老头子,但现在的我,已经对20多岁小伙子失去了兴趣,更多关注的还是40多岁的男人。或许有些女人随着年龄增长,反而开始喜欢小鲜肉。前提是你也有足够的资本。再者,男性通常会与长期伴侣厮守,一起养育子女。只是想到约会、尿布、抚育幼儿的世界,就会让他们回归正轨。

说点中年出轨的事。现在进化心理学比较流行。男人出轨,会说“这都是几百万年前老祖宗进化出来的呀。那时候,外遇成本低,而且还能留下自己的基因,导致生于现代的我面对诱惑时考虑不到后果。”告诉您,采集狩猎时代,女人外遇一样成本低,而且还能有更多雄性帮忙照顾下一代,得到更多的资源。男女在面对婚外诱惑时,有着一样的冲动。但显然让我们愿意彼此忠诚的,是另外的东西。演化之手并不是牢不可破地控制着我们,人仍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大卫在书中也颠覆了许多“常识”,让中年人可以放心地晚些生孩子,而不必为概率极低的流产、低能儿担惊受怕。虽然晚生孩子有悖于演化遗传。中年人得自于演化遗传,但并不是受其控制,仍然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大卫在书中最后一页说“我们都有自由、时间和智慧在中年做想做的事。”

这本书的一个风格是,写作偏向学术化。大卫在书末列了23页的参考文献,很多都是学术期刊,比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the signs of pregnancy,sex and marital therapy, the changing face of disease。故此,《中年的意义》科学分析多,缺少故事,稍显枯燥。比如关于女性停经那一张,作者讲了六种见解,然后告诉读者,这些见解都是错误的,但没给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作者能通过讲一个故事,或者找一个切入点,把这些理论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能更容易看得下去。不过,如果读者对学术理论研究有兴趣、又希望积攒素材,或许读起来会兴味盎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万年前的中年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