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书籍请抱独立思考的态度:从李敖对钱穆的评价谈起

几天前在一本荐书的文章下面留过言,对里面推荐的钱穆某几本书里“温情”的历史观表示过“无法接受”。记得看过李敖写的《我最难忘的一位学者:为钱穆定位》里一段话:

钱穆...在“国史大纲”开宗明义,说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并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事实上,真正的历史家是不可以这样感情用事的。钱穆的史学却是搅成一团的产品,他似乎对“本国已往历史”太“满意”了,结果做了太多太多的曲解与巧辩。...民国以来的史学家,在解释上,高过钱穆的太多了。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就出其右。

 

读历史书籍请抱独立思考的态度:从李敖对钱穆的评价谈起_第1张图片

李敖的这个观点指出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钱的一些书,比较通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国史新论》读起来必须小心,钱的书里历史叙述还是可看的,但是对政治学,经济学的论断就明显感情用事,大有问题。

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里评价钱穆“惟现代知识肤浅,而又好作中西文化比较,则往往信口开河”。

仔细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会发现钱穆仿佛带着很大的怨气在为古代制度辩护(或许是演讲录的缘故)。当然,在那种矫枉过正的疑古氛围下也能理解,钱是对矫枉过正的矫枉过正,作为一本历史著作,让人很难接受。由于独立思考的人总是少数,大部分人看到钱穆的大名鼎鼎,往往以为其说的就是真实,其实书中不少中西对比的结论都是不靠谱的。

比如钱穆在《得失》里一直强调皇权和相权的分立或者说分权是中国非专制统治的证据。这个看法就有很多问题,首先什么是分权,按照政治学的解释:权力分立是国家统治模型的一种,其设计将各种国家公权力分散,不使其集中在单一机关内。所谓三权分立是三种权力互相制衡,平行关系,可是皇权和相权明显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只能说是皇帝的放权,此“分权”和专制对应的“分权”明显不是一个概念,用张君劢的评论就是"其制度之忽此忽彼,其人之忽黜忽陟(如萧何之入狱),皆由君主一人之好恶为之,不能与今日西方国家之内阁总理与文官制相提并论"。钱穆用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来为专制辩护是站不住脚的。

再比如《得失》里唐代皇帝的命令需要通过中书门下两省下发,如果皇帝私自发出, “斜封墨敕”,这样所封官员被称为斜封官,遭人轻视,钱穆评论是“据此一例,也不能说中国人全无法制观念”。这里就大有可商榷的地方,这种经过中书门下发出命令的规矩算是法制吗?至多只算是祖训,传统而已。书里所说的武则天和中宗都轻松的突破了这个限制,这种近乎道德规范的东西和法制观念做对比真是不知所云。

还有在唐代科举制度那节里,钱穆说“在西方现行的所谓民主政治,只是行政领袖如大总统或内阁总理之类,由民众公选,此外一切用人便无标准。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而在我们,则考试便代替了选举。”这真是对人事制度,政治制度没有什么了解,黑白混淆一团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总之,在看钱穆的一些普及类型的书,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国史新论》,对现在的人来说真的是必须谨慎小心的事情,钱穆偏见强烈,且对他反对的制度基本又没有什么了解,在书中又要频繁对比,导致书里的各种评论看着“温情”满满,而又错误百出,对现代人真正了解历史和政治坏处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历史书籍请抱独立思考的态度:从李敖对钱穆的评价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