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选自《金融是本故事书》
已取得授权
乾隆皇帝为什么信任和珅?
在乾隆帝当政期间,和珅获得了高度的信任。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这与和珅自身的才华有关。乾隆帝是清朝的皇帝,当然也是满洲八旗的大家长,他自然希望自己的满洲子弟能够文武全才,担负起忠君卫国的大任。可惜满人向来重武轻文,因此文才再好,也不过及得上一个普通秀才的水平。何况八旗子弟天生有祖上荫庇世袭爵位,因此无须通过科举就能谋取功名。但乾隆一向以诗人和学问家自居,非常希望满族后辈中也有文采斐然、精通经典的彬彬文士。和珅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他的愿望。
其次,和珅本人的确聪明,尤其能够揣摩皇帝的心思。有一次和珅进宫,问小太监:皇上昨晚在干吗?答曰:皇上因为要出今年“考状元”(即遴选进士)的考题,在看书。和珅又问:看什么书?答曰:《论语》。和珅笑道:我知道今年的考题了,一定是《论语》中的“乞醯”一章。(“醯”就是食醋。现代人将山西人戏称作“老西儿”,其实原字是“老醯儿”,指的是山西人爱用食醋。)“乞醯”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因为当年是乙酉年,和珅想,皇帝既然翻阅《论语》,那肯定会从“乙酉”联想到“乞醯”。结果是,这个考题果然被他猜中了。这故事本身没多少意义,但从侧面反映出,和珅已经对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
乾隆帝信任和珅的第三个原因,是和珅有杰出的生财之道,能够满足皇帝穷奢极欲的挥霍。乾隆帝一直号称自己是个勤勉节俭的君主,无论营建宫室还是历次南巡,都不花国家财政的钱粮,只动用自己内廷的私藏。事实上乾隆帝挥霍无度,营建圆明园等皇家园林,所耗费白银近一亿两;而每次南巡,都要携带文武百官,妃嫔宫女,一千人的卫队,大小船只千艘,马匹四千。要维持这些浩浩荡荡的人马四五个月的开销,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因此自乾隆三十年(1765)后,就不再南巡。
但是,到了十五年后(1780),南巡重新开始,因为皇帝的内廷金银又开始饱满,而同年又举办了七十大寿的庆典,圆明园更是扩建得辉煌壮丽。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之前的五年,和珅担任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和户部侍郎,通过各种方法为皇帝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之前我们说过的和珅通过受贿、勒索等手段所谋得的巨额金银,自己固然中饱私囊,但大部分还是报效了皇帝,为其奢侈生活和后两次(第五、第六次)南巡提供了财政基础。
乾隆帝宠信和珅的第四个原因,是因为和珅还能为他完成一些私密的爱好。在野史中,乾隆帝是众口一词的“风流天子”。有些传说比较浪漫,说乾隆帝年轻时曾经暗恋某一妃子(或宫女)导致该女子被杀,其临终时相约“二十年后再见”。当乾隆帝初遇和珅便大吃一惊,因为他和那位死去的女子实在相像,于是便对和珅分外体贴呵护云云。这当然只是荒诞不经的传言,但也反映了乾隆帝的“多情”。
根据各种史书记载,乾隆最钟爱的妃子,是被后世称作“香妃”的维吾尔族女子和卓氏,史称“容妃”。香妃的故事纯属虚构,但皇帝对容妃的宠幸却是真的。和卓氏进宫时候已经二十七岁,却迅速得到了皇帝的喜爱。她三十五岁那年,普通女子已经“色衰爱弛”,但她还被晋封为“容妃”,可见皇帝对其的迷恋。
毕竟美人迟暮,容妃不能重拾青春。乾隆四十八年(1783),容妃已经年近五十,七十三岁的皇帝对正在筹备第六次南巡的和珅说,在明年的南巡中,他十分希望遇到一名和容妃气质、相貌、身形都十分相似的年轻女子。和珅将此事办得非常漂亮。他将这任务交给扬州大盐商汪如龙,还说这是自己为提携汪才求来的机会。汪氏自然感激涕零,按照和珅提供的图像,花重金从西域购得一名年轻女子,几乎就是容妃青年时代的翻版。为了感激和珅的“提携”,汪如龙还报效了和珅二十万两银子。美女进献,皇帝果然大为满意,赏汪如龙穿黄马褂。汪大喜之下,又报效了和珅一大笔银两。如此“三赢”的局面,也只有和珅如此高明的手腕能够造成。
上下贪渎,内外奢侈,从此清朝的政体吏治开始每况愈下。乾隆末年在北京的朝鲜使臣记录道:“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自舆台,莫不侧目唾骂。”
这位朝鲜使臣说的一点儿也没错,“侧目唾骂”者,甚至有乾隆帝的几个皇子,其中就包括后来继承大宝乃被称为“嘉庆帝”的颙琰。据说十七子庆王颙璘在几位皇子密计如何扳倒和珅时说:“几位哥哥将来谁做皇帝,以及怎么扳倒和珅我都不关心,只要你们今后谁成功了将和珅的大宅子赐给我就行。”这是后话,但从中也能看出和珅自以为大权在握,却全然不知道甚至连皇储都在密谋除掉他。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乾隆帝驾崩十五日后,和珅就被嘉庆帝诛杀,也是政治的必然。我们也可以说,从源头而论,害了和珅的其实就是乾隆帝—如果和珅当年稍有贪腐的时候皇帝就能够有所遏制,此后局面就不会如此不可收拾。
中国古来权臣很多,大多精明强悍,心思缜密,能够揣摩上意,能够驾驭众臣。但和皇帝之私人关系如此亲密的,实在很少,这也是和珅为何能够二十年掌权中枢的基本原因。但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决定着两千年来一直有内廷和外廷、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紧张角力,和珅和皇帝的私人关系能够缓解这种张力,但绝不能改变之。
想必聪明如和珅者也知道这个原因,因此他也想办法加固和未来皇帝颙琰的私人关系。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册封颙琰为皇太子,就在初二日,和珅就献给颙琰玉如意一柄,“以拥戴为功”。在后来对和珅的指控中,嘉庆帝将其列为第一大罪—“漏泄机密”,以说明和珅对皇室的不忠以及投机取巧的个性。其实这是和珅三十余年来的立身处世之道,他哪里想到,自己手握如此滔天权力,无论如何示好,一个新上任的专制君主是无论如何也容不下他再在卧榻之侧的。
不过实事求是而言,和珅对嘉庆帝并不忠心。嘉庆三年,太上皇乾隆帝意图征召嘉庆帝年轻时候的老师,时任两广总督朱珪进京,担任内阁大学士(即宰相之一)。嘉庆帝知道以后写了首诗,准备寄给朱珪以作庆贺。当时和珅将自己幼年时的私塾老师吴省兰安插在嘉庆帝身边,名为帮其抄录诗稿,实际上是间谍。
吴省兰一拿到嘉庆帝给老师朱珪的祝贺诗作,立即密报和珅,和珅当下呈于乾隆帝,说新皇帝现在已经羽翼丰满,想通过这种“市恩”来固结自己的党羽以对抗老皇帝。乾隆帝大怒,经其他军机大臣苦苦劝说,才没给朱珪更严厉的处分,只是将其降职为安徽巡抚,并命令他永远不得担任京官。所以仅就私人仇恨而言,嘉庆帝之诛杀和珅,便有十足的理由。(乾隆帝一旦驾崩,嘉庆帝马上征召朱珪入京担任大学士,其死后赐谥号为“文正”—这是清代大臣谥号中的最高荣誉。清朝三百年,得此谥号之大臣仅有八人。)
就更公开的结论而言,历史学家将和珅的倒台原因,列为“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三种。这都有道理。首先,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因镇压川陕白莲教民变而造成的国库空虚能够稍稍弥补,但效用不大。同时,自嘉庆三年开始,朝廷对民变已经由“剿”变“抚”,杀掉一二以贪黩著称的朝廷大员,可能以符民望。但当时民变之愤恨对象只是地方官而已,至于朝廷中枢的人事变动,相信造反的百姓没办法关心,更没兴趣关心。
因此君权和相权之争的政治原因,才是和珅殒命的关键因素。和珅固然贪腐,其贪腐也对清朝的政治局面和社会风气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但这绝非他被杀的主要原因。清朝的问题在此时已经积重难返。杀和珅的确有反贪污的作用,但是在调查和珅案的时候,由于市面上传说和珅的巨额财富寄藏在民间商家,于是步军统领衙门侦骑四出,向南门外的商铺业主轮番抄查,趁机讹诈,造成了新一轮的贪腐,民心反而愈发动荡不满,最后竟然上干天听,嘉庆帝只能发上谕紧急叫停。和珅死了,而大清王朝的衰落之路,才刚刚开始。
《金融是本故事书》 本期推荐书目作者:许敬
出版:鹭江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壹起读书,壹读君认证的好书推荐。壹读君读过了,觉得有价值,你读了,相信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