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侠客岛的“娘家”人民日报海外版举办了一场高大上的研讨会。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桥梁纽带”。
因为在一年多前,习总就给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了一个长长的批示,里面就提到要海外版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作为对外传播的一个媒体,海外版的任务就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一年过去了,叔们、妹们还是有不少进步和心得值得说道的。所以,今天趁“大娘家”人民日报创刊68周年的日子里,广发英雄帖,邀请了好多政界、媒体界的大佬与会,交流下各自经验,共商出海大计。
主持今天会议的是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他首先说:
王树成
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
一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桥梁纽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天,我们举行这样一个研讨会,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形势任务,探讨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推动中国外宣事业不断前进,同时希望大家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后的发展多提建议、贡献智慧!
然后是各位领导和嘉宾的精彩发言片段:
杨振武
人民日报社社长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站在世界聚光灯下,世界更需要关注中国,了解中国。
我们要学会讲故事,要通过讲述好一个个生动案例,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什么贡献,正在作出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崔玉英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在一个时期内是不会根本改变的。这就倒逼我们外宣工作要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想办法突出重围,加强议题设置,是改进外宣工作的有效途径。要时刻关注和研究国内外重大事件,特别是国际涉华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抢占议题设置的制高点,抢占舆论的先机。
人民日报海外版应该充分发挥中文外宣领头羊的作用,进一步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合作方式,团结和带领海外华文媒体共同致力于中国外宣事业。
任贤良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对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来说,总书记指示中提到的“增信释疑、凝心聚力”这八个字,意味着更高的战略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向世界宣介和展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同时要积极挖掘华人世界的共同话语,增强同根同宗的文化认同感,为中国发展赢得强大的外援。
叶小文
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总书记说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的体会是要有方法、要有底气,还要有内涵,要扣准世人心中所思所想所盼。
中国高峡出平湖,是不争的事实。要使之成为人类共识,除了讲清楚它是人类现实利益之所在,还有文化支撑,讲清楚它是人类共同愿景、美好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人类之所思所想所盼的好题目、大文章,有好话可说、有好戏可唱。中国故事以此为载体,我看可以动人心弦。
周宗敏
新华社副总编辑
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归根到底是为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利的舆论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两大任务,组织策划新闻报道,开展落地推广工作。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努力将制度优势、理念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的话语优势。另一方面,在涉主权、安全、核心利益的新闻事件,新闻议题上,主动、有效地开展与西方的舆论斗争。
谭天星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侨务部门,海外侨胞、海外媒体的优势所在。海外侨胞长期在海外生活,熟悉当地情况,是促进友好交流的金丝带,连心桥。要增强海外华文受众对中国政策的好感,就要积极支持海外华文媒体,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正确表达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以理服人。
康晓萍
中国侨联副主席
我们不仅要有讲中国故事的意识,更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世界关注中国,这是好事,但中国的故事,不能任由他人演绎。目前我们的海外侨胞有六千多万,广大华侨华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载体,已铺设了多样、深层、受众广的传播渠道,在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人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张晓贝
欧洲时报社社长
国际话语权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通过日久宣传,说教或者传播,占据人民制高点,抢占道德高地,从而进一步拥有在国际上对于树立这些事务的规则解释权。
提高话语权,我们在国际话语权的软件方面,一直没有太大起色,西强我弱态势没有太大改变,中国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精心设计、精心操纵的巨大工程。要有异先求同,最大程度拉近相同的方面,在求同前提下,讲历史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容易被对方受众理解。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讲好中国故事,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为中国故事有不同的讲法,也有不同的受众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关于中国知识的不对称性,也包括中国体验的不对称性,来到中国和没来到中国完全不一样。
我们实际上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讲中国的故事,而且放到亚洲的崛起,放到全世界新的发展过程中来讲这个故事。本世纪初我们只有两万留学生进中国,现在已经达到39万,很快就会达到50万人。这都是我们讲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讲中国故事,要从他讲、我讲变成我们共同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否定前人,否定西方,而是说要有更大的体系,来包容以前的话语权。要做如来佛,不要做孙悟空。要挖掘人类更大的市场体系,才能把你的故事,我的故事,把世界其他国家的故事讲清楚,激励更多的国家讲中国故事。
中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全球意义的国家。中国梦想承载了大量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中国故事背后是人类发展的故事,就是世界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