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之碗》读后感1

一些后记(徐艺珈)

 在读这篇《人情之碗》的同时,也在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可能和这篇文章的历史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让我有些想法想要写下来。

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时,有这么一段带有讽刺的话,大意是:所谓现代社会的人类,往往会对那些最近被发现且与世隔绝的古老文明发生浓厚的兴趣,并沉迷于此。这大概是因为那种原始神秘的气息的吸引吧,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引诱类似,它所带给面纱下那位女子的尊重并不源于其本身的人格,而是她所代表的,将被征服的价值。所以尽管冈仓天心(《人情之碗》作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时认为它虽有其残忍之处,却也能代表一种能被西方理解的希望。

但我却觉得并非如此,在人与人之间,人可以因其思想赢得尊重;但文明却不可能因为其思想赢得尊重。毕竟文明之间的交往,往往会更野蛮,也更现实一些败者的言语本就无足轻重,而思想就更没必要去理会了。

自然了,文明也可以说具有其包容性。但实现包容的动机往往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的文明喜欢以征服的方式做到包容,有的则比较喜欢以漠视的方式做到包容。前者粗暴、高风险而且容易为人诟病,但简单易行且回馈丰厚;后者则需要一套严谨复杂的系统来施行且容易留下隐患,但好处就在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且容易积攒人气(和气)。

总而言之,杀伐果断也好,徐徐图之也罢,既然都是为自己,了解对方是可以的,按那种方式去做就未免过了一点。

但古往今来如此多的融合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未完待续)

扫我二维码就能联系徐艺珈

《人情之碗》读后感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情之碗》读后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