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第十六辑
丛书书目
第十六辑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
郑少雄 著
2016-05
○
本书以康定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末代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康区政治人物,不管是土司还是喇嘛的权力/权威都来源于社会外部,比如土司去往北京定期朝贡,喇嘛去往中心寺庙定期朝圣等。这一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历程,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王铭铭
○
当代学者讨论汉藏关系时,往往是就汉藏而言汉藏,郑少雄博士引入康巴人作为汉藏交往中的中介者,既是对历史过程的精细考察,也有深刻的理论思考。这是人类学研究者的强项,在他们看来,事物从来不可以单独被理解。对于我们所共同关心的汉藏关系而言,郑少雄的成功之处,除了学术上的尝试,还在于他真正关心族群和平共生的实现机制,并且他提供了许多洞见。
——石 硕
慎独与诚意 :
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
高海波 著
2016-10
○
此书的突出特点是全面和深入,使得在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每一个问题上都比现有的研究更为深入,辨析更为精细,把握更为全面,体现出作者已经具有很强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本书对刘宗周的研究,不论在整体上还是在部分上,不论在资料上还是在分析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值得向读者推荐。
——陈 来
○
高海波博士对前人遗留的蕺山哲学思想问题有公允且有说服力的论辩,尤其将“慎独”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将蕺山思想所关联的明末诸学术问题凸现出来,重新评估蕺山在纠正阳明学的流弊,重建道德规范,会通朱子学与阳明学诸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整个著作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良好的研究素质,代表了目前刘蕺山研究的最高水平。
——张学智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1861—1911)
李文杰 著
2017-01
○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这些官员多达数百人,总体把握他们的构成情况,了解他们处理事务的基本思路,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须花费很大的力量来注意小人物;同时从西方的观念,从传统的、儒学的精神上,从清代官制的角度去理解。李文杰的著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两项要求,是超越前人的,是关于晚清外交的优秀历史学著作。
——茅海建
○
这是一本厚重实在的书,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有着非常实在的贡献,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全书文字清晰,文风朴实,属于有多少依据说多少话,这在今日的学术著作中也是不容易见到的。
——罗志田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一个组织学研究
周雪光 著
2017-03
○
本书开拓了中国国家治理制度的实证研究路径,从经验资料的系统研究到理论分析,从微观到宏观,从现状分析联系历史的探讨,对于深刻认识中国的制度特色,将非常有帮助。周雪光教授不满足于将现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现实,而是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发展了基础的组织学理论。这本著作不仅对学者有价值,而且对关心中国社会的其他读者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刘世定
○
作者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亲历的“故事”,更从这些微观的小事件中梳理出回应国家治理这一宏大问题的理论脉络。作为一个海外学者,作者积十年中国乡村的田野观察,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真实地体验中国乡村的基层治理和基层社会,这不仅彰显出作者的学术精神,也使他能够超越目前许多学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概念化解释,给出一个多重行动逻辑交织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真实画面。
——蔡 禾
辩护的政治:
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
陈肖生 著
2018-04
○
陈肖生博士通过系统分析罗尔斯的公共辩护理念,一方面试图一般地解决实践上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另一方面对罗尔斯的“政治学转向”、尤其是其晚期政治哲学提出一个详细的批判性阐释。他不仅提出了诸多有原创性的见解,对一些重要思想家做了有见识的批判性分析,而且有力地澄清了罗尔斯晚期政治哲学中容易遭受误解的地方。这部著作在总体上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政治哲学研究者的最高成就,其论点、叙述和论证与国外某些同类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徐向东
○
根据陈肖生博士的分析,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性”, 首先是以公共辩护原则为基础的“辩护性政治”。他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是在实践理性的新哲学基础上系统地重建了社会契约论传统通过公民同意为现代政治原则奠基的努力,书中澄清了许多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误解。这一阐释思路,不仅系统阐发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如何观察宪法、最高法院、定期投票和代议政府结构等现代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李 猛
第十七辑
丛书书目
第十七辑
追寻新共和:
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
高波 著
2018-04
○
本书侧重于张东荪生命史中更多属于“公共领域”的部分,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这一视角,细致解读张东荪的思想与活动,展现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多重含义与演变进程,以及它与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复杂互动关系;尤其对共和新体制下自由与民主之间紧张的探索,具有相当的思考深度。在使“自由主义在中国”这一问题历史化的脉络中,展现出张东荪如何由一个相对传统的士子转变为学贯中西的新人物,并进而转变为参与组党的国家社会主义要角的心路和生命历程。
——罗志田
○
作者将张东荪放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加以理解和定位。书中有相当的篇幅,是描述和研究同时代的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张君劢、李达等思想者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并以此作为背景来与张东荪比较,因而传主的思想是有着生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烘托的三维世界。而且,作者对19世纪西方思想家有相当的了解和研究,以此来发掘张东荪思想的西学渊源和更广阔的国际背景,这种能够将中西思想打通来做的年青学者是不多的,作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显然是佼佼者。
——许纪霖
南望:辽前期政治史
林鹄 著
2018-09
○
北族政权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围绕“汉化”问题的讨论,兼具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围绕辽史对北族政权汉化问题的研究,从其内涵、走向到其适用性等多个方面,对此做了新的解读。此外,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贯彻了制度在具体政治事件和过程中建立、改变或废除的思考,特别关注到政治史与制度史的密切关系。此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近年以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在辽史和北族政权发展史研究上尤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
——楼 劲
○
治辽史者每苦于资料匮乏。辽史学界近年比较偏重于挖掘和钻研出土墓志一类的“新史料”,多少具有忽视传统基本史料的倾向,呈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细碎化弊端。本书则主要针对篇幅有限的传统基本史料立论,钩沉发微,重新解读,多有创见。其中提出的具体观点,虽然未必能够成为定论,但无疑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辽代乃至其他北方民族王朝性质、地位的认识,值得予以充分的关注。
——张 帆
新儒学义理要诠
方旭东 著
2019-07
○
本书对宋明理学理论和实践在前人讨论不多的地方深加推究,可称为理学研究新论。特色有三,一是从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新的关注和讨论入手,以此为视野来分析理学对同类问题的处理之道;二是注意文献的考辨,把理论的讨论和文献的辨正结合起来;第三,虽然理学的义理是作者的主要用力处,但也注意把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讨论,注意对理学的实践维度的探索。
——陈 来
○
作者以穷理说、科举论、鬼神观等为主要论题,揭示了宋代新儒学所特有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进路,由此具体展示了新儒学的内在理论特点,体现了独特的考察视域。对宋代新儒学既有比较宏观的理解,也有具体细致的分疏;既致力于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在特质,也以西方哲学为参照背景,体现了较为宽阔的哲学视野。从总体上看,此书对于推进宋代新儒学(理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杨国荣
第十七辑
待 出 书 目
○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学术传记
刘珩
第十八辑
书目预告
第十八辑
待 出 书 目
○
“山中”的六朝史
魏斌
2019年9月
○
卢梭的面具:《论戏剧》研究
黄群
2020年4月
○
斯土斯民:唐代京畿乡村社会研究
徐畅
2020年9月
○
观物:邵雍哲学思想研究
李震
2020年9月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